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美景 >> 作家王蒙融入血液中的维吾尔语
???王蒙在学术论坛会的演讲
王蒙曾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自己在新疆的16年是一个奇迹,“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快乐和安慰,在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永远的乐观和力量。我怀念在新疆与各族人民相处的日子,这是我生命中很美丽的部分。”???王蒙在新疆与老乡的留影
◆王蒙,年10月生,河北南皮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作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文学创作者,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之路。◆其作品《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活动变人形》《这边风景》等具有代表性和开拓性意义,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发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王蒙:永远感恩新疆,难忘这里风景》
?“我永远感谢新疆,我永远想念新疆。我已经80多岁了,但是我仍然相信新疆的未来,新疆的光明。”?年年初的一个下午,在北京东北四环一个闹中取静的小区,作家王蒙的家被书和花草包围着。夕阳随着时钟的嘀嗒声一点点后退,屋子里满是回忆的味道。提起新疆,他的脸色略显凝重,有几次镜片后的眼眶也微微泛红了。???年巴彦岱的王蒙(右二)与维吾尔族乡亲们在一起
我只知道你是巴彦岱的一个农民◆16年的新疆生活,王蒙着墨最多的是年至年在伊宁县巴彦岱镇(原红旗人民公社)的经历。巴彦岱这个小小的镇子因为王蒙曾经驻足,而有了别样的意义。王蒙说:“回想和谈论我们在伊犁的生活,唤起并互相补充那些记忆,寄托我们对伊犁的乡亲、友人的思念之情,快要成为我和家人谈话的一个‘永恒主题’了。”
◆年4月,王蒙来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的巴彦岱镇。那双从18岁就拿起笔写出《青春万岁》而轰动文坛的手,在巴彦岱却很自然地拿起坎土曼(新疆少数民族的一种铁质农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之中。
◆他租住在公社一位善良、睿智的农民阿卜都拉合曼老爹家。一开始,他住在老爹家那间仅4平方米的厢房。在门楣处一块三角形的缝隙里,竟然有两只燕子飞来做窝。纯朴善良的老乡们都说,老王真是一个好人啊,那么多年没来的燕子,竟愿意在他的门廊做窝。这朴实的善意,时隔多年,还令王蒙念念不忘。?因为两只燕子选择了王蒙,整个公社都接纳了王蒙。
◆没过多久,阿卜都拉合曼老爹就邀请王蒙搬到他们所住的屋子。就这样,他和阿卜都拉合曼老爹、赫里其罕大娘“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住就是6年。由于老爹和大娘纯朴仁义,王蒙与他们亲密无间,公社的人渐渐把他当成这个家庭的一位成员。◆对于阿卜都拉合曼老爹和赫里其罕大娘,王蒙怀着最深的感情和最大的敬意。在小说《虚掩的土屋小院》里,他写道:“在我成人以后,甚至与我的生身父母,也没有这种整整6年共同生活的机会……我一想到阿卜都热合曼老爹和赫里其罕老妈妈来,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爱心、责任感、踏实和清明之感。我觉得他们给了我太多的东西,使我终生受用不尽。我觉得如果说我20年来也还有点长进,那就首先应该归功于他们。”???年巴彦岱红旗人民公社二大队党支部书记
阿西达·玉素普与王蒙一起弹奏都塔尔
?对于维吾尔族的习俗和生活,王蒙真心热爱、用心理解、融入其中。他回忆说:“我常参加丧葬乃孜尔(祝祷聚会),参加歌舞饮酒聚会,听到各种艾买提赛买提(犹言张家李家)的家长里短,乃至私密、逸闻、传说、笑话。我很快就成了这块土地上的一员了。”在巴彦岱,人们渐渐习惯了这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干起活儿来却不惜力的老王。
◆那些可爱的农民兄弟,当他们邀请王蒙到家里赴宴,一口一句“房子去”,然后用肉饼、甜食、奶茶、抓饭、酒菜、拉面和酸面片汤等竭尽所能招待他时,已经把王蒙当成自己的兄弟和亲人。即使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在王蒙的笔下,那种美好的故事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他们之间的情谊如何不让人感动?
???年时任北京作协副秘书长的王蒙
回到伊犁巴彦岱体验生活
与骑着毛驴的村民伊萨克在一起
立即投入,无需磨合,如鱼得水,乐在其中◆他把自己的心交给了维吾尔人民,并从他们身上得到了可贵的启示。他说,维吾尔人喜欢的一个词叫做“塔玛霞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怡乐心情和生活态度,是一种游戏精神。维吾尔人常说:“人生在世,除了死以外,其他全部都是塔玛霞儿。”这种豁达的精神也感染着王蒙。他感慨,人生的每一天,本来就是伟大的呀!?在新疆的16年,王蒙完成了一项在旁人看来绝无可能的事情——熟练掌握了维吾尔语。年,王蒙回到自治区文化局创作研究室工作之后,他的维吾尔语水平已经能够参与《新疆文学》维吾尔文版的编辑工作。◆当有人问他,在新疆如何度过了漫长寂寞的16年时,他半开玩笑地回答说:“我是读维吾尔语的博士后啊。两年预科,5年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再有3年博士后,不是整整16年吗?”◆掌握了维吾尔语以后,他参与了周恩来总理诗歌的维吾尔文翻译工作,还翻译了伊犁青年作家马合木提·买合买提的短篇小说《奔腾在伊犁河上》。?他学维吾尔语着了迷,感叹道:“小舌音、卷舌音和气声音,这都是汉语里所没有的,更困难的是那些大致与汉语的音素相近的音……语法就更麻烦了,什么名词的6个格,动词的时、态、人称附加成份……真是怎么复杂的怎么来呀!而它们又是那样使我倾心,使我迷恋。它们和所有的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联结在一起。”
???青年王蒙与妻子的合影
◆他还研究维吾尔语的歌曲,学会了很多首维吾尔族民歌。他在小说《夜半歌声》里写道:“我从来还没有听过像伊犁民歌那样忧伤、又那样从容不迫而且甜美的歌。它充满了甜蜜的忧伤和忧伤的甜蜜,唱完听完以后,你觉得你已经体验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你已经升华到了苦乐相通、生死无虑的境界……我从来没有听过像喀什噶尔民歌那样温柔又那样野性的歌。它充满了野性的温柔和温柔的野性,唱完听完以后你觉得全部生命、全部身心都得到了尽情地发挥。”◆王蒙学习和使用维吾尔语的精神,赢得了维吾尔族同胞对他的尊重。谈到学习维吾尔语的经历,他说:“话通心也通……我学的不仅是语音词汇语法,我学的是声调,是场合,是心思,是文化,是格局也是方式,我贴近的是维吾尔人民的灵魂。”“话换话,心交心,话与心放在一起,我此生最快乐最成功的事情之一就是赢得了维吾尔人民的友谊与信任。”???青年王蒙与妻子的合影
◆年,王蒙从伊犁回到乌鲁木齐,逐渐参与到文艺创作工作中,与著名诗人铁依甫江和克里木·霍加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铁依甫江是最受维吾尔族崇敬的诗人,年仅16岁就曾出版轰动新疆文坛的诗集。王蒙说,他对铁依甫江的激赏使得他总以为所有最好的维吾尔诗歌都一定出自铁依甫江笔下。◆在铁依甫江和克里木·霍加先后去世之后,王蒙写下了《哭老铁》《春风满面的克里木·霍加》两篇文章,记录他们之间的友情。在《哭老铁》这篇悼文中,王蒙遗憾地说,在老友“老铁”有生之年,自己竟没能翻译他真正的佳作。而对克里木·霍加,王蒙怀念地说,他是一个可爱的好人,好诗人。随后,他又充满感激地写道:“我们轮流抽莫合烟和阿尔巴尼亚香烟,我们用各种警句妙语谐语来相互安慰解脱,曲折地表达我们的心意。那样的生活,不是很幸福吗?”最好的友情,最难忘的故事,都已经在王蒙的笔下了。我读了维吾尔语的博士后
?王蒙经常用维吾尔语向巴彦岱的各族农民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孔子的名言,讲苏东坡的故事,讲人类科学的新成就。年7月,王蒙在《参考消息》上看到美国航天飞船阿波罗十一号在月球软着陆的消息,便把消息告诉了阿卜都拉合曼老爹。
???王蒙在新疆的留影◆老爹坚称“月球距地球的距离,骑上一匹快马,走40年也走不完”,王蒙所讲述的科学成就在质朴的老爹心中引起巨大反响。老爹前思后想,最终接受了这一在他看来绝无可能的科学巨变。当一位拜访王蒙的记者带着一台牡丹牌小型半导体收音机来到老爹家里时,从未见过收音机的老爹和大娘听到收音机里放送出维吾尔语的新闻和音乐节目时,都惊呆了。老爹和王蒙彻夜交谈,想要知道半导体收音机的原理,还探讨了科技、宇宙和人生的奥秘。王蒙把新的知识带到巴彦岱的农村,让巴彦岱的农民对世界的思考多了一个维度。
◆受王蒙的影响,很多有才华的新疆作家走上写作之路。年,他和几位画家赴伊宁县红星公社创作连环画《血泪树》。那年,哈萨克族著名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年仅19岁,在红星公社当一名新闻通讯员。艾克拜尔负责给创作组担任翻译,但他发现其中有一位戴着眼镜的人不需要翻译就可以直接用维吾尔语交谈。王蒙的睿智、健谈给艾克拜尔留下深刻印象,当他知道王蒙是一位连毛主席都夸奖过的大作家时,内心十分崇敬。此后,懵懂探索的艾克拜尔走上了刻苦的写作之路,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逐渐成为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
???王蒙在新疆的留影???王蒙在新疆的留影
新疆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年6月,王蒙离开新疆。坐上火车回北京时,他哭了。16年的年华流逝,他从一个28岁的青年,长成为44岁的中年人,他的女儿在那里出生,他的亲人在那里逝去,他最好的年华与新疆这块土地紧紧缠绕在一起。
?这不是告别,而是王蒙新的新疆故事的开始。???王蒙画像
◆年,在离开新疆近两年以后,王蒙重返新疆,又回到巴彦岱,和他的维吾尔族农民兄弟把酒言欢。他用深情的笔触写下《故乡行——重返巴彦岱》——他已经把伊犁当成第二故乡。???文艺星开讲:王蒙
◆王蒙从新疆回到北京以后,又写出《活动变人形》《季节》系列小说等影响深远的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王蒙的创作丝毫没有减速,平均每年出版小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3种。年初,45卷本、万字的《王蒙文集》出版发行,记录了王蒙跨越60个春秋的创作生涯,囊括了他对生活的感知和对社会的思索。◆年第一季度,他发表了小说《生死恋》《邮事》《地中海幻想曲(二篇)》。他的主题永远新鲜,他的精力始终旺盛。王蒙,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当我们在他的诸多创作中细细找寻时,总能发现新疆这个绕不开的主题。新疆哺育了王蒙,王蒙也深深地热爱着新疆。《半生多事:自传第一部》王蒙
《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王蒙
《这边风景:王蒙的新疆16年》南方周末期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