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美景 >> 新圣母公墓里鲜为人知的名人墓之一
莫斯科新圣母公墓第5区的一角
莫斯科新圣母公墓是俄罗斯 的名人公墓之一,它以肃穆的环境、优美的墓上雕、简洁的碑文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引来俄罗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参观。
在这座公墓里下葬的有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也有名扬四海的文化精英;有闻名世界的科学翘楚,也有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还有俄罗斯各界的其他名人。
苏共前总书记赫鲁晓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苏联前部长会议主席米高扬、苏联前外长莫洛托夫;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戏剧大师尼库林、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作家契诃夫、果戈理、法捷耶夫、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科学家瓦维洛夫、维尔纳茨基;苏联英雄波克雷什金、柯日杜布、苏联元帅索科洛夫,等等。他们生前显赫一时,闻名遐迩;死后也英名永存,令人仰慕。因此,他们的墓地吸引着不少游人驻足参观。
其实,下葬在新圣母公墓里有近3万俄罗斯人,几乎在每个墓坑里都安息着一位不平凡的人,每位亡者生前都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值得去了解,甚至研究。
因此,我想把新圣母公墓里一些不被人们熟知的名人做简单的介绍,与广大朋友分享。这是 辑,主要介绍新圣母公墓第5区的一些鲜为介绍的名人。
新圣母公墓分区示意图
亚·维尔金斯基和夫人利·维尔金斯卡娅之墓
走进莫斯科新圣母公墓,在第5区第5排可以看到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和黑色花岗石制成的墓上雕。白色大理石坐落在黑色花岗石上,黑白分明,引人注目。白色大理石板上镌刻着АЛЕКСАНДРВЕРТИНСКИЙ和ЛИДИЯВЕРТИНСКАЯ字样;黑色花岗石并非石板一块,而是由板块构成的三节阶梯,中间竖立的花岗石条围成一个线条流畅的半圆弧轮廓,状似三角钢琴,内部是个袖珍花坛,种满青草,摆着鲜花。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俄罗斯艺术家维尔金斯基和他的夫人维尔金斯卡娅的墓地。
亚·维尔金斯基(АлександрНиколаевичВертинский,-,第5区第5排第6尊)是位艺术全才。他集演员,作曲家,诗人和歌唱家于一身,曾经是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歌坛的偶像人物,也是一位在中国侨居近10年的 俄罗斯歌唱家。
维尔金斯基是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文化界的一个纽带式人物,认识许多文化名人:如,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和库兹明,画家夏加尔和马列维奇;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电影演员莫祖欣和霍洛德娜娅,芭蕾舞大师巴甫洛娃和卡尔萨文娜,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和歌唱家夏利亚宾;此外,他还与卓别林、玛丽莲·黛德丽和格瑞塔·盖博等国外明星有过交往。
维尔金斯基一生在俄罗斯和世界各地举办过三千多场音乐会,并在演唱和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曾经自豪地说:“我的作用胜过一个诗人,胜过一个演员。我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创新之路,创造出自己个人的体裁。”他的女儿阿纳斯塔西亚认为父亲是“俄罗斯文化皇冠上的一颗钻石”,一直致力于介绍父亲的文化遗产工作。
年,维尔金斯基从康斯坦丁诺波尔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侨民生涯。他先后在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德国、法国、黎巴嫩、巴勒斯坦、美国等国家漂泊,中国是他侨居生涯的 一站。年,维尔金斯从旧金山飞抵中国,先后在哈尔滨和上海居住演出。年,54岁的维尔金斯基与20岁的格鲁吉亚女子利季娅在上海东正教教堂举行了婚礼,不久生下女儿玛丽安娜。
早在侨居欧洲时,维尔金斯基就想返回苏联,但一直未获得当局许可。年,他写信给莫洛托夫并得到后者首肯才于次年回到苏联。回国1年后二女儿阿纳斯塔西亚诞生。
年5月21日,维尔金斯基在列宁格勒的老战士之家举行自己人生 一场独唱音乐会。当天因心脏病突发在列宁格勒一家宾馆去世,享年69岁。
维尔金斯基一生命运多舛,在国外流亡多年,回苏联后生活一直不宽裕,又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为了生计不得不频频演出,再加上没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他内心感到苦闷孤独……
维尔金斯基的妻子利季娅和两个女儿都是俄罗斯 演员。利季娅在电影《萨德阔》中扮演凤凰鸟一举成名。大女儿玛丽安娜是俄罗斯功勋演员,二女儿阿纳斯塔西亚是俄罗斯人民演员,有“俄罗斯影坛的费雯丽”美称。
戏剧演员卡伊罗娃之墓
伊凡·安德烈耶维奇·卡伊罗夫之墓
叶·卡伊罗娃(ЕлизаветаНиколаевнаКаирова,?—年。第5区第12排第9尊)
这尊由青铜和花岗石制成的墓上雕颇有创意:一位漂亮的女人站在茂密的树荫下,她的两手合拢托着下巴,双肘倚在墓碑上,眼睛盯着下方陷入沉思……凡路过的游人都会注意到这尊雕像并暗自发问,这位女性是谁?
原来,这是卡伊罗娃的墓地。卡伊罗娃生前是戏剧演员,丈夫伊凡·安德烈耶维奇·卡伊罗夫曾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教育部长(-),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长。
这个墓碑的碑文是:“谢谢你曾来过这个世界。”这是她丈夫和儿子的题词,简短的一句话包含着他们对已亡人深深的爱和怀念。
这个墓上雕是雕塑家М.霍洛德娜娅和建筑师В.加里宁精心创作的作品,但肯定离不开伊凡·安德烈耶维奇的授意和策划。因为伊凡·安德烈耶维奇身为政府高官和 学者,死后也葬在新圣母公墓,但墓碑比起妻子的就大跌眼镜(见图),可能是无人为他策划一个颇有创意的墓碑吧。
格·菲多托夫和符·菲多托夫之墓
格·菲多托夫(ГригорийИвановичФедотов,-,第5区第13排第9尊) 的足球运动员,苏军中央俱乐部足球队队长,苏联功勋运动健将。他的儿子符拉基米尔·菲多托夫(-)继承父业,也曾经是 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父子两代运动员合葬一块墓地,这在新圣母公墓是 。
尤·西特科维茨基之墓
尤·西特科维茨基(ЮрианГригорьевичСитковецкий,-,第5区第17排第9尊)苏联 的小提琴家,被评论界誉为“永远的小提琴家”(скрипачнавсевремена)。他4岁开始学琴,8岁登 奏。9岁便与基辅交响乐团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他14岁在莫斯科登台、之后入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在第三届全苏音乐节上,他获得小提琴 名,与他同时获奖的是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和钢琴家李赫特。此后,他在布拉格与小提琴家科甘共享 名。年获得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比赛银奖。他的演奏风格与科甘的相近似,其妻子贝拉·达维多维奇是蜚声世界的钢琴家。
阿·施坦菲尔德之墓
阿·施坦菲尔德(АриАбрамовичШтернфельд,-,第5区第20排第4尊)苏联宇航学奠基人之一。他是生在波兰的犹太人,在法国受的文化教育, 他申请成了苏联公民。施坦菲尔德生前与齐奥尔科夫斯基、爱因斯坦有过书信往来。他 次运用相对论去分析星际飞行。他的专著《宇航学导论》(InitiationalaCosmonautique)() 次提出了宇航学、 宇宙速度和太空港等术语。这部学术专著被译成40种文字,在世界五大洲的39个国家发行,是苏联宇航员们的必读书之一。
施坦菲尔德的墓碑像一本打开的书。左边是他的浮雕头像,上面镌刻着科学家的生卒日期。右边是施坦菲尔德的卫星偏离地球的预计轨道和他喜欢用拉丁文说出的人生座右铭:“通向星球之路布满荆棘”。
雅·马力克之墓
雅·马力克(Яков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Малик,-,第5区第22排第1尊)苏联的国务活动家兼外交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大名鼎鼎。他曾任苏联驻日本、英国的大使和驻联合国常任代表。还先后15年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年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政府递交宣战书的正是时任驻日大使的马力克。马力克曾经见过丘吉尔、还曾是莫洛托夫和葛罗米柯两人的副手,获得过3枚列宁勋章。
谢·米哈尔科夫之墓
谢·米哈尔科夫(Сергей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Михаков,-,第5区22排第9尊)是位传奇般的俄罗斯文化名人。他集作家、诗人、剧作家、记者和歌词作家于一身,曾担任过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作家协会主席。
米哈尔科夫是俄罗斯两位 电影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和安德烈·康察洛夫斯基的父亲;他是苏联和俄罗斯国歌两个歌词的作者;他活到96岁高龄,临终一直意志清醒。他的留在世上 一句话是:“唉,我活够本了,永别了!”他去世后,莫斯科和全俄牧首基里尔在莫斯科的基督救主大教堂给他做了亡灵弥撒。
米哈尔科夫善于与当局搞好关系,他曾经追随苏维埃当局参与迫害作家和诗人阿赫玛托娃,西尼亚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的活动;还公开支持年的特殊行动委员会,并且对自己所作所为从不后悔。
年,毛泽东主席访苏期间,米哈尔科夫在克里姆林宫见过毛泽东。那次见面是由斯大林引见的。斯大林亲自招手把他叫到毛泽东跟前,向毛泽东介绍了这位儿童文学家和苏联国歌歌词的作者。
瓦·弗拉索夫之墓
瓦·弗拉索夫(ВасилийЗахаровичВласов,-,第5区第23排第3尊)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薄壁建材专家并在建材弹性理论领域有许多研究成果。他还是斯大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得主。
伊·莫伊谢耶夫之墓
伊·莫伊谢耶夫(Игорь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Моисеев,-,第5区第23a排第1尊)苏联人民演员,20世纪 的俄罗斯舞蹈家和芭蕾舞大师,莫伊谢耶夫国立民间歌舞团的创始人。他出生在基辅,后来舞蹈学校毕业后成为莫斯科大剧院的独舞演员。年,他创建了苏联民间歌舞团并一直任该团的艺术总监。这个歌舞团到芬兰、法国、美国、印度、中国和南美等世界各国巡演并享誉全球。年以岁高龄去世。他的去世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
这座墓上雕很有创意:墓碑基座是一张世界地图,表明莫伊谢耶夫的足迹曾经遍布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欣赏到精湛的俄罗斯民间舞蹈艺术。在竖立的方形立柱上面,有一对青年男女神情悲哀地跪在那里,表示后辈舞蹈演员对一代宗师去世的悼念……
鲍·布鲁诺夫之墓
鲍·布鲁诺夫(БорисСергеевичБрунов,-,第5区第23a排第3尊)俄罗斯人民演员,导演、教授和国立莫斯科室内剧院的艺术总监。布鲁诺夫出身于杂技世家。10岁登台演出。后来参军去远东,参加了业余文艺活动,并成为太平洋歌舞团的主持人。年回到莫斯科,之后一直到70年代活跃在苏联各地的舞台上。
叶·马克西莫娃之墓叶·马克西莫娃(ЕкатеринаСергеевнаМаксимова,-,第5区第23a排第4尊),苏联和俄罗斯 的芭蕾舞演员,苏联人民演员和国家奖金获得者。
年毕业于莫斯科舞蹈学校,之后进入大剧院工作直到年,她是乌兰诺娃的弟子和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她与自己的丈夫和舞伴В.В.瓦西里耶夫合作,曾经在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天鹅湖》、《宝石花》、《青铜骑士》、《泪泉》、《巴黎之火》、《斯巴达克》、《睡美人》、《灰姑娘》、《唐吉可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扮演主要角色。
马克西莫娃个子很矮,腿也不长,无论她的身材和脚趾构造不大适于跳芭蕾舞,因为她的脚很小,才35尺码,且二脚趾比大脚趾短很多,因此足尖站立大有问题。但是,马克西莫娃克服自身的缺陷,把二脚趾包扎得与大脚趾一样长,在芭蕾舞台上驰骋了30多年。
鲍·拉夫列尼奥夫之墓
鲍·拉夫列尼奥夫(БорисАндреевичЛавренев,-,第5区第24排第2尊)是俄罗斯小说家和剧作家,二次斯大林奖金得主。他曾经参加过 次世界大战和俄罗斯的国内战争。他的代表作《第四十一》被译成中文并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根据该小说摄制的同名电影被誉为苏联新浪潮影片,被译成中文在中国上演,深受中国观众的欢迎。影片中女主人公马廖特卡的那句名言“我亲爱的蓝眼睛……”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
叶·武杰基奇之墓
叶·武杰基奇(ЕвгенийВикторовичВучетич,-,第5区第26排第10尊)是苏联雕塑艺术大师,苏联人民画家,苏联艺术院副院长,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列宁奖金和斯大林奖金得主。
在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的马马耶夫岗上屹立着一尊巨型的“祖国母亲在召唤”雕像。一位象征着俄罗斯的母亲屹立在伏尔加格勒的马马耶夫岗上,她一手持利剑,另一只手指向柏林,号召俄罗斯儿女与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她就像古代的女战神尼刻,鼓舞俄罗斯人民战胜法西斯匪帮,这个女性形象成为这座英雄城市的名片和象征。
“祖国母亲在召唤”雕像是由雕塑家Е.В.武杰基奇领导的雕塑家小组集体创作的。这尊雕像年5月开始修建,用时8年于年10月建成。雕像高达85米,基座重吨。祖国-母亲一手执的利剑长为33米,重为14吨;她的另一只手长20米。这是20世纪俄罗斯雕塑的一个杰作,也是世界上 的雕像之一。
武切季奇出生在俄罗斯南部的叶卡捷琳娜斯拉夫,其父是来自黑山的塞尔维亚人,母亲具有法国血统。武切季奇从小就显示出自己的艺术才华。年考入罗斯托夫艺术学校,后来又去列宁格勒造型艺术学院深造。年,他因组雕《骑马的伏罗希洛夫》获巴黎的世界工业艺术展览会金奖。年,武切季奇来到莫斯科,参加了莫斯科饭店和列宁图书馆的设计工作。武切季奇在卫国战争期间在前线作战,因战斗勇敢从列兵一直晋升到中校。年受伤回到莫斯科。
武切季奇创作了一系列大型雕塑作品。诸如,《解放者战士》(柏林)、《光荣属于苏联人民》(莫斯科)、《宁死不屈》和《祖国母亲在呼唤》(伏尔加格勒)和《祖国-母亲》(基辅),等等。
此外,武切季奇还是维善于刻画人物的雕塑大师。他创作了许多名人雕像,像列宁、斯大林、捷尔任斯基、朱可夫元帅、布琼尼元帅、格列奇科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瓦西里耶夫斯基元帅,作家肖洛霍夫、革拉特珂夫,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等等。
符·齐加尔之墓
符·齐加尔(ВладимирЕфимовичЦигаль,-,第5区第27排第9尊)是俄罗斯苏维埃雕塑家,苏联人民艺术家,劳动红旗勋章、卫国战争二级勋章、各民族友谊勋章、列宁奖金、斯大林奖金和俄罗斯列宾国家奖金得主。
齐加尔是十月革命的同龄人,中学毕业后考入苏里科夫画院学习。大学毕业那年正赶上卫国战争开始,他自愿报名上了前线。年,他与其他雕塑家一起去德国的柏林等城市设计和制作苏联红军战士纪念碑。年回母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获得雕塑专业毕业证。从年开始,齐加尔参加了历届全苏雕塑展览和许多国外雕塑艺术展览。
齐加尔在自己的近半个世纪的雕塑艺术生涯中,创作了44座名人纪念碑,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卫国战争阵亡的将士纪念碑。齐加尔的主要作品有:苏沃洛夫胸像、卡尔贝舍夫纪念碑(奥地利,毛特豪森)、叶赛宁纪念碑(莫斯科)、国内战争和伟大的卫国战争英雄纪念碑(新俄罗斯斯克)、佐尔格纪念碑(莫斯科)、胡志明纪念碑(莫斯科),等等。
齐加尔的墓地与另一位雕塑艺术大师武切季奇的墓地相邻,也许,两位艺术家在彼世还能在一起切磋雕塑技艺。
奥·菲里茨曼之墓
奥·菲里茨曼(ОскарБорисовичФельцман,-,第5区第27排第10尊)是俄罗斯苏维埃作曲家。他年出生于敖德萨一个外科医生的家庭。菲利茨曼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师从 教育家彼得·斯托利亚尔斯基。后来又向比·莱茵巴里德学习钢琴。 ,他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
菲里茨曼曾以《蓝铃花》一曲成名(墓上雕的大理石碑上镌刻着《蓝铃花》的曲谱),也因此歌不符合苏维埃意识形态而受冷落达23年之久。然而就在他被黜的年代里,菲里茨曼与几位俄罗斯的大牌歌词作家А.沃兹涅辛斯基、Р.罗日杰斯特文斯基、Л.奥萨宁、Е.托尔马托夫斯基和М.马图索夫斯基等人合作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传遍了整个苏维埃俄罗斯的大地。菲里茨曼的《蓝铃花》、《我的黑海》、《我相信,朋友们》、《白光》、《偌大的天空》、《我什么都看不见》、《老仲马》、《儿童岛》和《多瑙河之环》等歌曲也成为俄罗斯 歌唱家约·科布松、穆·马加马耶夫、列·列辛科、弗·特罗申、列·乌焦索夫、马·别尔涅斯、瓦·托尔古诺娃、艾·皮耶哈和索·罗塔鲁等人的保留曲目,受到广大歌迷的欢迎。
苏联解体后,作曲家菲里茨曼已到了耄耋之年,身体状况不佳,精力也有限,再没有创作出什么让人传唱的作品。然而,他去世依然令人惋惜,是俄罗斯音乐的一个“重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瓦·尤索夫之墓
瓦·尤索夫(ВадимИвановичЮсов,-,第5区第28排第11尊)在电影摄影界大名鼎鼎,他是苏联俄罗斯 的电影摄影师,因与 电影导演塔尔科夫斯基、邦达尔丘克等人合作而蜚声世界影坛。
尤索夫出生在列宁格勒州的一个小小的克拉夫基诺村.他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后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工作。他的 部摄影作品是塔尔科夫斯基导演的影片《轧道机和小提琴》。之后,他在《跳来跳去的女人》、《伊凡的童年》、《安德烈·鲁勃廖夫》、《我漫步在莫斯科》、《别悲伤》、《护照》、《他们为祖国而战》、《鲍里斯·戈东诺夫》和《黑衣修士》等影片担任摄影师。
从年起,尤索夫在莫斯科电影学院任教。由于他在电影摄影方面的杰出成就,曾荣获苏联、俄罗斯和国外的多种电影摄影大奖,他还曾被聘为3届戛纳电影节和45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委。
柳·采里科夫斯卡娅之墓
在苏联时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传说:
卫国战争中,有一位连长向战士们发出冲锋令,他高声喊到:“为了祖国,冲啊!”战士们蹲在战壕里没有动;他又喊:“为了斯大林,冲啊!”战士们依然没有动;于是连长喊了一声:“为了采里科夫斯卡娅,冲啊!”战士们顿时跳出战壕,向敌人阵地冲去……
柳·采里科夫斯卡娅(ЛюдмилаВасильевнаЦеликовская,-,第5区第31排第9尊)是苏联 的影视演员,俄罗斯联邦人民演员称号获得者(依据她的演技和成就,完全应当获得苏联人民演员称号)。
采里科夫斯卡娅受艺术家父母的影响,从小就喜欢戏剧艺术。中学毕业后报考谢普金戏剧学院,考场上以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一曲“塔基亚娜之梦”力压群芳,考入谢普金戏剧学院(报考人数,录取了13名)。她的演艺生涯是从莫斯科瓦赫坦戈夫剧院开始的,后来她又涉足影剧界,在多部影片中担任女主角。尤其是她在影片《民航机驾驶员》中担任的娜达莎角色让她成为全苏联观众喜爱的女明星。
采里科夫斯卡娅的命运发生扭转是因他在谢·爱森斯坦执导的影片《伊凡雷帝》中担任的皇后一角。这部影片上演后大获成功,所有的主要演员均获得斯大林奖金,唯独采里科夫斯卡娅没有。这是因为斯大林对她扮演的皇后一角很不满意,亲自把她的名字从获奖演员名单中划掉了。此后,她在瓦赫坦诺夫剧院长期赋闲。只是在爱森斯坦向有关部门写信后,她才复出影坛。可不久,采里科夫斯卡娅又受第四任丈夫阿拉比杨的牵连,过着没有住房,没有工作的日子。在她与谢·邦达尔丘克一起出演的影片《跳来跳去的女人》获得银狮奖和 外语片后,她才再次走入观众的视线。
从20世纪60年代起,她转到塔甘卡剧院当演员,与 导演尤·留比莫夫相好长达15年之久。留比莫夫与采里科夫斯卡娅同在谢普金戏剧学院学习,但留比莫夫比采里科夫斯卡娅高三级。那时留比莫夫就爱上了采里科夫斯卡娅,但20多年后才与后者生活在一起。因留比莫夫移情别恋,两人在年分手。采里科夫斯卡娅在分手后伤感地说,“很难与天才人物在一起生活。”
采里科夫斯卡娅能歌善舞,会弹琴作画,打网球和玩牌,还会打毛衣和烹饪。此外,她的英文不错,能够达到翻译书籍水平。她还有更大的一个优点,是自己干一切家务,从不雇人。
年,采里科夫斯卡娅死于癌症。她生前说过,“我爱阿拉比杨胜过所有人。”因此,她下葬在新圣母公墓自己第四任丈夫, 建筑师卡罗·阿拉比杨旁边,两人在彼世永远相伴。
纵观采里科夫斯卡娅的一生,她在事业和感情上都很不顺,可以用“一代才女,红颜薄命;命运多舛,只好认命”这几句话总结。
叶·奥勃拉佐娃之墓
叶·奥勃拉佐娃(ЕленаВасильевнаОбрацова,-,第5区第31排第9尊)是俄罗斯 的戏剧女高音,她以演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沙皇的新娘》中的柳芭莎、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霍万斯基之乱》中的玛尔法、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的公爵夫人、《鲍里斯·戈东诺夫》中的玛琳娜、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卡门等角色蜚声世界。她多次在世界各地巡演,包括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和意大利米兰拉斯卡拉歌剧院演出,并曾与世界三大男高音——意大利的男高音帕瓦罗蒂、西班牙 男高音多明戈和卡雷拉斯同台演唱而获得世界性声誉,她在世界各国拥有几百万的粉丝,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上歌剧《卡门》中卡门角色的 扮演者,也是自夏里亚宾之后 次在世界歌剧界获得盛誉的俄罗斯女歌唱家。
奥勃拉佐娃还是一位 的教育家。她曾经任教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她的弟子遍及俄罗斯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奥勃拉佐娃去世让俄罗斯和世界歌剧界失去了一位天才。苏联人民演员, 指挥弗·费多谢耶夫所说,“我们俄罗斯失去了一个象征,一个艺术象征。”世界 男高音多明戈得知奥勃拉佐娃去世,悲痛地说,“永别了,我亲爱的卡门!”另一位世界 男高音卡雷拉斯也认为奥勃拉佐娃是位“不寻常的女演员和出色的舞台伙伴,每次与她合作我都感到十分愉快。我与她经常一起演唱……这让我难以忘怀。”
伊·格拉祖诺夫之墓(由于刚去世,还没有墓碑)
伊·格拉祖诺夫的葬礼场面
伊·格拉祖诺夫(ИльяСергеевичГлазуноа,-,第5区第33排第10尊)是俄罗斯当代 画家,教育家,苏联人民艺术家,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他还是俄罗斯绘画、雕塑和建筑学院的创始人和校长,曾获得包括俄罗斯国家奖金在内的许多国内外奖章。
格拉祖诺夫年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母亲、祖母和其他亲人均在年列宁格勒围困期间去世了。12岁的格拉祖诺夫不得不离开列宁格勒,暂住诺夫哥罗德郊外的格列波罗村。年1月27日列宁格勒解除了围困,格拉祖诺夫返回故乡城市入列宁格勒绘画中学。后来,他又考入列宾美院(列宾绘画、雕塑和建筑学院),师从苏联人民画家约干松教授。格拉祖诺夫在校期间就曾多次参加画展并在大学生绘画比赛上获奖。
年,格拉祖诺夫在莫斯科画家中央之家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成功。诗人谢·米哈尔科夫一直是格拉祖诺夫的艺术保护人。因此他曾经十分感激地说,“我的一切全都归功于他。”知道这点就明白为什么在画廊里有格拉祖诺夫创作的好几幅米哈尔科夫肖像了。
格拉祖诺夫的创作内容丰富,是位集历史题材、宗教题材、童话题材、战争题材以及其他题材为一身的画家,同时,格拉祖诺夫还是个出色的肖像画家、风景画家和图书插画家。
格拉祖诺夫自幼喜爱中国诗歌和璀璨的中华文化。他生前目睹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敬佩之情与日俱增,创作了巨幅画《伟大中国》(19.5X7.5米)。
弗·杰里京的墓地(墓碑尚未制成)
弗·杰里京的葬礼场面
弗·杰里京(ВладимирМихайловичЗельдин,-,第5区第33排第10)是苏联俄罗斯影剧演员,俄罗斯军队中央模范剧院演员,苏联人民演员称号获得者(),斯大林奖金获得者和俄罗斯国家奖金获得者。杰里京的父亲是音乐家,母亲是教师。从小具有音乐天赋,会吹大号,弹钢琴和拉小提琴。他自己曾经想考大剧院芭蕾舞学校,但父亲认为他更具有音乐天赋,给予阻止。父亲死后,父亲的朋友,高级边防军学校乐团指挥把他收到乐队吹大号。
年杰里京考入莫斯科苏维埃剧院,年成为该剧院演员。3年后转到莫斯科果戈理剧院。年,在影片《养猪女和牧童》扮演男主角(女主角为拉蒂尼娜)并一举成名。之后,他在《西伯利亚的传说》、《狂欢节之夜》、《瓦尼亚舅舅》、《穿白衣女人》和《十个黑孩子》等影片扮演角色。
杰里京这位苏联人民演员一生贫困,直到去世依然居住在莫斯科的一间仅有28平米的公寓里。
斯·李赫特之墓
斯·李赫特(СвятославТеофиловичРихтер,-,第5区第35排第1尊)是俄罗斯 钢琴家,苏联人民演员,也是20世纪世界 的钢琴家之一。他是一生获奖无数,可谓获奖专业户。
李赫特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开始学习钢琴,后来成为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 教授亨利·涅高兹的高足。年,李赫特以金奖毕业于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卫国战争期间,李赫特的父亲被苏维埃政权枪决,母亲离开苏联回到德国。李赫特依然从事钢琴演奏,在首都莫斯科、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和其他各大城市巡演。
战后,他在全苏音乐比赛获金奖,成为苏联的杰出钢琴家之一。他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巡演名声大震,后来在美国的纽约和其他城市的演出又震惊了西方,成为 个获得格莱美奖的苏联钢琴家。此外,李赫特还在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和芬兰等国举办过独奏音乐会。
李赫特的演奏曲目很广,海顿、舒伯特、拉威尔、肖邦、舒曼、李斯特、西贝柳斯、巴拉基列夫、柴可夫斯基和普拉科菲耶夫的作品都是他的保留曲目。他还经常与小提琴家科甘、奥伊斯特拉赫、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合作演奏弦乐钢琴三重奏。
鲜为人知的是,李赫特还是位不错的画家,他的《莫斯科》、《保姆》、《北京的街道》、《蓝色的多瑙河》、《篝火旁》、《老别墅》和《月夜和屋顶》等近20幅画作被博物馆收藏。
李赫特的妻子尼娜·多尔里阿克是 歌剧演员,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得主。李赫特和尼娜一起生活了50多年,但没有子女,因为他只是形式结婚,虽在同一所公寓,但各住自己的房间,亦说李赫特有同性恋倾向,对此李赫特从未加解释。
利·鲁斯兰诺娃和她的丈夫克留科夫之墓
她是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最富有的歌唱家,《毡靴》一歌是她的名片,这就是俄罗斯 女歌唱家鲁斯兰诺娃。
利·鲁斯兰诺娃(ЛидияАндреевнаРусланова,-,第5区第36排第1尊)是俄罗斯 女歌唱家,俄罗斯功勋演员。她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善于演唱俄罗斯民歌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在苏联时期是位最受听众欢迎的歌唱家,是俄罗斯民歌的象征。
她是最初演唱《喀秋莎》的女歌唱家之一。她演唱的《茫茫大草原》、《百年菩提树》、《金山》、《月牙镶上金边》、《月光明亮》和《毡靴》等歌曲保留至今。俄罗斯 诗人叶甫图申科曾创作了《鲁斯兰诺娃的毡靴》一诗,“当艺术家唱出人民的声音,就显不出这个艺术家的年龄”,赞扬她到老年时的歌声依然迷人。
鲁斯兰诺娃的童年很苦,但村里的乡亲们都会唱俄罗斯民歌,尤其是他的叔叔雅科夫不但会唱许多民歌,而且还能即兴编曲,被誉为当地婚宴上的“明星”。
俄日战争爆发后,她父亲被抓去当兵音讯全无,母亲带着四个孩子去到萨拉托夫,她在制砖厂因劳累死去。小鲁斯兰诺娃与双目失明的奶奶相依为命,走街串巷靠卖唱维持生命。可奶奶也在她7岁时也撒手人寰,鲁斯兰诺娃只好沿街行乞。后被一位好心人官吏遗孀收留送到孤儿院,参加了教会儿童合唱团。她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独唱演员。
后来,鲁斯兰诺娃的歌唱才华被萨拉托夫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发现并收为学生,只正规学习了两年,之后她以护士身份上了 次大战前线。十月革命后,她开始在国内各个城市巡演,获得“萨拉托夫之鸟”美称。年,她成为红军中央之家的独唱演员,唱片和广播的宣传使她名扬全国。
卫国战争开始她就上了前线,在卫国战争期间她为苏军将士共演唱了场,并在前线认识了克留科夫将军并嫁给了他。年5月2日,苏联演员在柏林的第三帝国大厦墙下演出,她与图加诺夫哥萨克歌舞团一起演唱。朱可夫元帅从自己胸前摘下一枚勋章授给了鲁斯兰诺娃……音乐会后,鲁斯兰诺娃用炭火在第三帝国大厦圆柱上与许多战士一起留下自己的签名。年8月24日,朱可夫亲自下令授予鲁斯兰诺娃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战后,鲁斯兰诺娃与克留科夫最初的生活很幸福。但年6月开始了鲁斯兰诺娃的一连串危运:她的一级卫国战争勋章被中央政治局的决议收回,接着丈夫克留科夫被捕坐牢,鲁斯兰诺娃同时因“进行反苏宣传”和“把大量战胜品掠为己有”的罪名也被抓进监狱,她的唱片禁止发行,她在音乐会演唱的歌曲也不能在电台播放, 还被判10年监禁……
年,斯大林去世后,在朱可夫元帅的竭力帮助下,克留科夫冤案被平反,鲁斯兰诺娃也被提前释放,她重新回到莫斯科,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厅举办了复出后的 场音乐会,活跃在歌唱舞台直到暮年。
鲁斯兰诺娃的一句名言是:“歌是要唱出来,而不是哼哼出来的!假如嗓子不行,那就坐到大厅去听别人演唱。”
列·朗道之墓
列·朗道(ЛевДавидовичЛандау,-,第5区第38排第10尊)20世纪,苏联乃至世界物理学界,恐怕无人不知苏联物理学家,苏联理论物理学派的创始人朗道的大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葬在新圣母公墓的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更鲜为人知的是,朗道的墓上雕半身胸像雕像出自俄罗斯 雕塑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内伊(赫鲁晓夫的墓上雕的作者)之手。
朗道38岁就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科学院,丹麦皇家科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和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法国物理协会、伦敦皇家协会和伦敦物理协会的外籍会员。俄罗斯科学院(前身为苏联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就是以朗道名字命名的。
20世纪,朗道在物理学界是位传奇性人物,他在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低温物理学、电磁学、超导血、宇宙射线物理、天体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和分子物理学等领域均做出重大的贡献,朗道可谓是全能的物理学家,因此有人形象地说,“20世纪的物理学大厦对于朗道来说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朗道主编的9卷集《理论物理教程》成为20世纪理论物理的经典教材,被译成世界各国语言,为世界各国的物理系大学生的教材。朗道因在凝聚态,尤其是液态氦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朗道的科学成就恐怕可以与爱因斯坦、波尔等大师相媲美。
朗道年出生在巴库的一个犹太石油工程师的家庭。从小数学天分超群,12岁就开始学习微分,13岁学习积分,因此被誉为神童。他14岁考入巴库大学,同时上数理系和化学系。不久,他丢下化学专攻物理。由于学习突出,16岁转到列宁格勒大学,大学毕业后,去列宁格勒物理技术所读研究生。18岁他发表了自己关于理论物理的著作,19岁时,他对量子论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后来,他在欧洲与爱因斯坦、波尔、波恩、海森堡等人相识。年,朗道成为莫斯科大学低温物理教研室主任,年他参加了苏联研制原子弹的工作,年他成为莫斯科大学量子理论教研室主任。
朗道年青时给自己下了三条禁令:不抽烟,不喝酒,不娶妻。因为他认为烟酒对身体有害,而婚姻则是一种与爱情毫无共同之处的组合。但是,当他遇见化学系女生康·德罗潘采娃的时候,他就破除了自己的第三条禁令了。但朗道与德罗潘采娃是自由组合,他俩签订了“夫妻生活的互不冒犯条约”,即双方应有相对的自由,德罗潘采娃保证不妒忌他与其他女性交往。朗道与德罗潘采娃从年开始同居,只是当儿子伊戈尔问世的前几天(年),朗道才给了德罗潘采娃以名分,正式与她办理了结婚手续。
朗道头脑睿智,善于辞令,极爱开玩笑。比如说,他把姑娘分为三种:漂亮的,好看的和有意思的。漂亮的姑娘鼻子长得端庄,好看的鼻子长得向上翘,有意思的鼻子“硕大吓人”。他把科学分为三种:自然科学,非自然科学和反自然科学。此外,朗道还把女性分成五等,从高尚的一等到下贱的五等……
在物理学界广为流传着一个“朗道名单”。朗道把世界上有贡献的物理学家根据其对科学的贡献分成几个等级。从0到5(其中还有半级)。上一级比下一级的贡献大10倍。朗道十分崇拜爱因斯坦,认为他的相对论是现存物理学理论中最美的理论,因此,他把爱因斯坦列为0、5级,是超 物理学家;波尔、迪拉克、海森堡,薛定谔,费曼等人列为1级,属于 物理学家,他认为自己是2、5,即二流半物理学家,后来又提升为2流物理学家, 又列为 半物理学家。他给自己的学生,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金兹堡只列为3,即三流物理学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