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美食 >> 黄冈新风风物还是东兰好盛忠雄
风物还是东兰好
作者:盛忠雄
我怀着急切的心情首赴东兰。
在我的眼中,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蜿蜒而去的高速公路显得平坦宽敞,与两岸的田园阡陌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
到东兰,魁星楼显然是首选。这是当年红七军前委的办公旧址,她和八角楼的灯火一样,虽然并不很亮,但却是人民心中的指路明灯。
三层飞檐式的魁星楼座落在武篆镇,呈六角棱形,米檐绿瓦,丹柱红墙,底座为青灰色。楼身外刻有花鸟虫鱼和凤凰,楼顶角脊雕置六条蛟龙,掩映在一片青翠的绿树之中。它的身后,是连续起伏的山峦,成为魁星楼的一道可靠的屏障。在清澈的河水中,它的倒影轮廓清淅,只是色彩稍浅,给人一种朴实中略显华贵、平凡而弥足珍贵之感。
我们走进了魁星楼,就好像走进一座革命的殿堂。在这个朴实的楼房中,红七军前委会议曾作出了“收复百色”的历史性决定,尔后才有了震惊中华的百色起义。
四进东兰的小平在此工作近六十天,时间虽然不长,却给当地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邓小平、张云逸曾在楼上办公和住宿。正如毛泽东在八角楼里写出了不少雄文佳篇一样,小平在这里彻夜挑灯,编写了《苏维埃的组织和任务》、《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号》、《党的问题》等教材,为培训党员干部提供了精神食粮。在这个平凡的楼房里,走出了一大批不平凡的骨干,是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撒遍右江,推向全国。
同在武篆镇的列宁岩是人们向往的另一地方。
当年,韦拔群在这里开办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从此,农民革命运动在江水河两岸如火如荼地开展,成为右江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年10月,在小平的领导下,掀起了震撼南疆的白色起义。
列宁岩实际上是一个能容纳上万人的山洞。近20层楼高的洞口,洞内地面平坦而干燥,还有暗洞直通山后。一边是整齐的长条凳和讲台,另一边则是教员休息处。简陋的设施,挡不住教员们宣传真理、传播真理的信念;拔哥编写的“要革命的站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快乐事业、莫如革命”等对联,铸就了农民运动骨干的铮铮铁骨。艰苦的环境,挡不住学员们学习真理,接受真理的执着。
从第一届到第三届,在这个普通的山洞里走出了多名骨干。他们中,有的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将军,有的成为共和国的高级领导干部,不少人慷慨捐躯,将他们的鲜血永远地洒在这红水河的两岸。
我怀着沉重的步履迈向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鞠躬致敬。这是一座高耸在华夏人民心中的丰碑。尽管碑身略显斑驳,上端的红五星却始终深藏于百姓心中。
大革命时期,东兰前后有多人参加红军和赤卫队,1多人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多人壮烈牺牲,全县人口从年的11.8万人锐减到年的5.7万人,东兰人为革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作了重大的贡献。我蓦然想起当年北海长青公园烈士纪念碑前,领导致词的情景:欲哭无泪,声音颤抖,几次因感情的涌动而中断,全场一片肃穆,不时传来抽泣之声。此情此景,何其相似。这是对英烈的丰功的缅怀,对先行者深切的怀念。
著名老作家曹靖华先生在此采风时留下了“风物还是东兰好”的诗句,我想,这里的“风物”,不仅是指秀美的山水和浓郁的风情,还应该包括对那壮丽人生的赞美。对那些将自己的生命贡献给华夏的英烈们,我们不应忘记,我们应永远牢记心头。
(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盛忠雄,男,退休干部。先后在上海、广西的出版社出版杂文集《我行我述》、散文集《行云流水》和隨笔集《温哥华多元文化一瞥》。曾在10多家纸刋与微刋上发表散文、诗歌多篇(首)。个人格言:用真善美诠释文字,以正能量博取眼球。
本刊征稿通知向全国文学艺术创作者征集优秀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摄影、书画等艺术作品。
投稿邮箱:hy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