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苏联战时生产飞机坦克为何大大超过德国

发布时间:2021/4/25 13:00:28   点击数:

(本文摘自《档案揭秘——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李涵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年3月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上,演出了战争史上最壮观的钢铁拼搏剧目,当时有世界第二位工业实力的德国,同有第四位实力的苏联用坦克、飞机等机械化装备进行了生死较量。令人惊讶的是,工业实力只有德国三分之一的苏联,却生产出了更多的坦克、飞机。德国生产精良的“虎”型和“豹”型坦克,最终被数量众多的T-34和“斯大林式”坦克的钢铁洪流所吞没,苏联红军在“乌拉”的呐喊声中冲进了柏林。为什么苏联能以远小于对手的工业实力生产出更多的武器?这成为20世纪的重大战争之谜。

  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军工生产优先发展

  苏联和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地面机械化大战。例如在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和白俄罗斯战役中,双方都能投入数以千计的飞机、坦克、成百万的军队,这在此前的世界战争史上是空前的。说它是绝后的,是因为第二次大战后核武器出现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人类很难再进行那样密集的机械化战争。

  一个国家进行机械化战争,需要有工业实力特别是钢铁、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为基础。德国在19世纪末期就成为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那时的俄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国家。斯大林时代突击建设了重工业基础,苏联在工业总量方面勉强赶上了德国,可技术水平仍然落后。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占领了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工业生产能力等于扩大了一倍,苏联在战争初期又有大片国土被占领,工业生产能力等于损失了一半。到了年,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降到只相当于德国的三分之一,可是生产的飞机、坦克和大炮却远远多于德国。虽然当时美国、英国给予了苏联一些援助,数量却只相当于苏联本身产量的五分之一,苏联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在武器竞赛中超过了法西斯德国。

  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起“闪击战”的初期,就对苏军拥有那么多飞机、坦克感到震惊。

  年6月22日,多辆德国坦克突然越过苏德边境,后面跟随着万穿着灰色军装的骄狂的纳粹军人。在苏军因措手不及而陷入混乱时,德国坦克在两个星期内就长驱直入公里。不过好景不长,纳粹的装甲部队遇到了苏联机械化军的反击。德国坦克兵开始根本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他们射出的一发发炮弹却在苏军坦克装甲上弹了回来。苏联坦克发射的炮弹却完全能打穿德国的任何坦克。德国坦克兵此时才知道,他们遇到了以前根本不知道的一种新式坦克——T-34。开始仅仅24天,希特勒听到了有关苏军坦克部队的报告,面对着古德里安等德军将领忧心忡忡,懊悔地说:“假如我知道苏联有这样强大的坦克部队,恐怕我就不会下令发动这场战争了。”

  仔细而论,纳粹军队进攻苏联,是德国统治集团想征服世界的既定方针,并不是希特勒的一时心血来潮。不过狂妄的侵略者都有野心与现实相脱离的通病,希特勒对苏联坦克部队的实力估计错误,恰恰就是由于过分骄狂自信。此时虽然感到懊悔,但是按照一些德国将领的话说,“我们已经抓住了狼的耳朵,不能再松手,只有拼个你死我活”。

  战争前的苏联是一个对外信息严密封闭的国家,外界并不了解它的军事实力。德国人过去看不起俄国人,因为苏联建立之初还没有那样的机械工业基础,在武器技术方面主要靠从德国引进。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受战败国的限制不允许发展飞机、坦克,曾经秘密同苏联签订协议,向苏联提供飞机、坦克的生产技术,并在那里建立训练基地,双方共同研制和练习操作这些新型装备。这对历史上的冤家的秘密合作,双方都获得不少利益。年,希特勒上台后发展军备不再受限制,便撕毁同苏联的合作协议。在德国军政头目看来,离开了德国的技术帮助,苏联就生产不出多少像样的武器,结果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他们就大吃一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十多年,苏联武器装备发展的速度可谓世界无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一年(即年),苏联红军总共只有辆坦克和装甲车,台汽车,差不多都是进口货。苏联也没有建立起汽车和拖拉机,以及坦克制造业,同年美国的汽车产量却有万辆,英、法、德等国的汽车产量也都以10万辆计,如转产坦克年产都能数以万计。作为资本主义包围下的唯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领导人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就有严重的危机感。此时斯大林发出的号召是:“要么灭亡,要么赶上资本主义国家。”年至年,苏联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随后又进行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十年间,工业产值增长了四倍以上,服务于军事目的的重工业又是建设重点。由于有了刚建立起的军工基础,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红军已经拥有了1万多架飞机和1万多辆坦克,建立起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装甲部队的航空兵部队。

  苏联在卫国战争前搞了两个五年计划,十年的建设,第三个五年计划只进行了两年半就爆发了战争。在这十二年的时间里,苏联军事工业获利了,令全世界惊叹的成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计划经济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当时的苏联人民能在生活水平上付出牺牲以保障军事需要。例如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动员几万共青团员来到远东的一片荒地上,仅仅用了五年时间便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厂之一“共青城飞机厂”,直至今天,这个企业还是世界著名的苏-27、苏-30战斗机的生产基地。那些男女共青团员来建厂后,多年间都只能挤住在简易工棚里,想结婚都没有房子。当时苏联在军费使用上还有一个重大优势,即养兵费比例低,可以腾出大量经费用于改善武器装备。苏军供养一个士兵的费用只及英军的六分之一、德军的四分之一。而且苏联士兵远远比西方国家的军人吃苦耐劳。

  纳粹上台以福利诱惑民众,军工投入大受限制

  年,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在德国夺取了政权,从此走上了扩军备战道路。尽管德国有着远比苏联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军工企业的生产量和军队装备的飞机、坦克等主战武器的数量都远远不如苏联,这主要是国家政策造成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六年,整个德国工业产值仅有6%至7%直接用于军事。战争爆发后,德国的军事指导思想又实行短期内征服他国的闪电战,国家工业并没有长久战争的准备。英国、苏联等国家在战争爆发后就把几乎全部工业动员为战争服务,而且企业是一天24小时三班倒进行生产,德国的军工企业直至年斯大林格勒会战惨败前,还是执行一班8小时生产。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惨败后,希特勒才宣布实行全国总动员,工业重点保障军用,不过这个恶魔又加上一条要求:“不得削减民用消费品生产。”这使德国的军事工业仍然不能被充分动员起来。

  希特勒这个战争恶魔对国内军事动员顾虑重重,并不是他有什么善心,而是因为保障国内民众优裕的生活水平是纳粹党维持统治、进行对外掠夺战争的政治基础。年,希特勒能够在德国大选中获得成功,主要就是靠宣传解决失业、大幅提高全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希特勒上台后,拒绝再缴纳战败赔款,又实行对犹太人的没收和强制规划经济,的确使德国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在几年内得到较大提高,因此众多德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才狂热地对希特勒喊“嗨里”,纳粹党的经济支撑者又是工业家们,他们主要考虑的是利润,不可能把不赢利的军工生产放在首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侵略的国家为了保卫祖国,可以让人民为保卫祖国牺牲自己的生活水平。纳粹德国发动的是对外掠夺的侵略战争,元首刺激军民狂热不可能靠血汗的奉献,而要靠不断给老百姓好处。当时德国占领一个国家,马上要用掠夺品提高国内民众的配给品。后来战争形势转入恶化,希特勒又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原因就是由于民众生活困苦发生革命,因此仍然迟迟不敢降低国内消费品供应。这样就造成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德国的工业水平虽然高,武器生产量却提升得很慢。

  年9月,德国同英国、法国宣战,此后一年多节节获胜,靠掠夺维持了国内在战时有较高水平的生活。年,德国又对庞大的苏联发起了全面战争,希特勒仍然竭力维持国内歌舞升平的局面,并要求柏林等大城市继续大兴土木搞炫耀“新德国建筑成就”的豪华楼堂,而未满足扩建军工企业的要求。尽管德国工厂一再抱怨缺乏人力,德国军队从其在苏联占领区强征来的第一批50万名年轻姑娘却没有送到工厂,而是交给纳粹各级官员当家庭保姆。当时盟国都大量使用女工替补入伍的男子,希特勒却仍坚持他上台时的鼓噪——“女人的地位只是在教堂里、厨房中和床铺上”。第二号纳粹头目戈林也反对征用德国妇女,只赞同奴役外国妇女,还说:“有些妇女生来就是干活的,有些则不是,正如农用马与赛马有区别一样。”

  对苏联的战争爆发后,德国军人伤亡巨大,国内一半男性青壮年入伍,妇女按照纳粹的高傲理论又不能到工厂干活,只好以武力强征近千万外国战俘和平民到德国做苦工。这些心怀不满、仇恨的外国奴隶劳工的生产效率自然不会高,还经常怠工和秘密进行破坏,对战时生产就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德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第二位的庞大工业实力,武器生产效能却不算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外侵略和对内收买政策造成的。

拆迁西部工业,成为军工生产史上的创举

  德国对苏联发起闪电战时,斯大林由于事先估计不足,再加上指导错误,苏军一时被打得措手不及,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被迫放弃了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些国土上战前有万人口和战前一半的工业企业。西方人评价:“任何别的一个国家如果受到苏联这样惨重的损失,恐怕早就灭亡了。”然而苏联军队在后撤时,广大工人将能够搬动的工业设备都装上火车、汽车,运到几千公里外的乌拉尔、新西伯利亚,在那里重新建立起厂房并安装好机器,几个月后就重新运转生产出武器。苏联战时军工生产的恢复和提高,主要应归功于搬迁西部工业并在东方使其迅速投产。战后,苏联许多将领和史学家认为,战争期间任何一次战役的胜利,其意义都比不上“东迁企业”成功这一历史性成就。

  从人类历史上看,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工业“大搬家”,堪称是无与伦比的,等于在几个月内将一个工业国向东搬迁了几千公里,随后还能提高生产量。当年苏联人民为保卫祖国做出了最大的奉献,也充分体现在工业拆迁和重建方面。

  苏德战争爆发两天后,即年6月24日,苏联政府就成立了疏散委员会,随着德军深入,搬迁工作规模日益扩大。当年下半年,包括职工及其家属的0万人口和个工厂企业拆卸机器设备实行转移,由东欧腹地迁往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地区。据记载,德军快速部队冲入顿巴斯工业区后,看到高大的厂房都兴奋地欢呼起来。可是当他们进去一看,里面只是空徒四壁,地上甚至连螺丝钉都找不到。这样,苏联虽有近一半的工业区沦陷,可是绝大部分机器设备还得以保留。在东方重新建厂的企业,并在几个月后大都投入正常生产。加上全国经济军事化和后方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忘我劳动,在资源大量损失和原材料减产的情况下仍使军工品产量大大超过了战前。

  为了进行保卫民族生存的战争,苏联动员和使用了一切可用的资源。在莫斯科市内,已经建起巨大的钢梁,准备筑成超过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而成为世界第一高楼的“苏维埃宫”也被拆掉,将金属回炉熔化用于军工生产。苏联又动员了0万妇女和少年从事军工和各方面的生产,弥补了0万青壮年男子从军入伍后的人力空缺。例如年苏联的钢铁、煤炭等生产能力较战前损失了一半以上,军工产值却超过了工业生产能力四倍于自己的德国。这一年,德国只生产了辆坦克,苏联却生产了2.4万辆。苏联与德国相比,所创造的战时军工生产奇迹从这里可以得到解释。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集中人力财力用于办大事方面,确实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

  “群众武器”最终压倒了“精英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凭借很高的工业和科技水平,生产出众多称雄世界的进武器。例如世界上最早的导弹V-1和V-2,世界上最早的喷气式飞机,还有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虎”型和“豹”型坦克,德国生产的冲锋枪、自动步枪和机枪也都被公认为是世界最好的。

  当时德国军工产品质量精良,却有一个最大弱点,那就是数量严重不足。在战争中,德国共生产了4.2万辆坦克和8万架飞机,苏联却生产了10万辆坦克和13万架飞机,同时苏联还得到美国、英国1万多辆坦克和近2万架飞机的援助。这就使得苏联在战场上能投入的坦克、飞机数量远超德国。

  苏联生产的武器成本大大低于德国,有些还显得粗糙,可是作战威力却并不逊色,这恰恰反映了苏联和德国在武器生产方面有不同的指导原则。

  人们看到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武器,与她的工业机器的特点相似,外观显得粗糙笨拙,产量却很大,这是由于生产武器时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力求简单实用而不盲目追求精细。苏联武器制造业有一个名言:能大量生产和适用的武器才是最好的武器。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种大规模战争中的确是如此。德国人生产武器的理念,与他们制造工业机器很相似。德国工业产品在世界上以精密著称,总是强调质量精益求精,其武器生产也贯彻了这一原则,强调精密、高质量和长期耐用。实行这一生产原则,必然造成武器价格高、产量低,有人形容德国人生产的是“精英武器”,苏联人生产的是“群众武器”。在投入少量武器或单个对挑的小规模作战较量中,“精英武器”一般会占优势,可是一旦到了消耗巨大、需要不断投入巨量武器的大战中,“群众武器”就会占优势。

  在坦克生产领域内,德国的求精理念就体现得特别充分。苏德战争开始后不久,德国军方便为苏联坦克的数量众多而感到震惊,同时也看到T-34坦克拥有火力和防护力方面的优势,于是决定制造性能更好的坦克,以便用质量优势压倒苏联的数量优势。年,德国最大的车辆生产厂“本茨”公司用生产“奔驰”轿车的理念生产出了“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其制造工艺精密,操作方便,拥有最好的光学瞄准仪器和防护设备,却随之带来了成本高昂和制造时间很长的弊病。据计算,德国一辆“虎”型坦克的价格相当于六辆苏联的T-34,“豹”型坦克的价格也相当于T-34的四倍多。因此,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德国只生产辆“虎”型和辆“豹”型坦克,苏联却生产了近辆T-34,而在双方大规模的坦克交锋中,最终是苏联的钢铁洪流占了上风。

  在飞机生产中,苏联也体现了简单、廉价和适用的原则。战争爆发后的4个月间,苏军就损失了1万多架飞机,当时作战飞机又主要需要用铝来制造,苏联的铝产量又不到德国的四分之一,便采取了一种简易的方式,即一面用国产和进口的铝继续制造一些铝制战斗机,同时大量生产用木材作为机身的战斗机。这种木头制作的战斗机空战的机动性不算差,可勉强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等世界驰名的战斗机较量,致命弱点就是不结实,平均飞行个小时就不能再用了,德国铝制的战斗机则可以飞行几千个小时。不过苏联空军经过计算,在空战频繁并损失巨大的战争中,平均一架战斗机在空战中的生存时间不超过个小时,生产那么结实和精密的战斗机简直是浪费。当时德国人曾嘲笑苏联飞机是“胶合板飞机”不堪一击,不过后来却发现对手的木头飞机实在太多,自己的铝制飞机却不够用,空战中苏军损失虽然大,却补充方便,因此制空权在年以后就落到苏联手中。

  在苏德战争中,一向迷信自己武器精良的德国军人还发现,苏联军人竟然经常用简易武器获得了火力优势。迫击炮是陆军造价最低、最简便的战场用炮。德国军人和美英等国对这类武器一向不大重视,只生产数量不大的中小口径迫击炮装备第一线步兵,苏联却把制造简便的迫击炮作为第一线的主要武器。在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一共生产了18万门迫击炮,苏联却生产了80万门迫击炮,还有相当多属于大中口径。德国的冲锋枪号称世界最精良,却一共生产了万支,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构造简单、外形显得粗糙,生产量却是万支。战争初期,苏联曾有大量装备性能不错的托加列夫半自动步枪,后来发现这种枪的生产成本高,因构造复杂故障率也高,军工部门便停产这种新枪,而大量生产四十多年前设计的老式莫辛-纳甘手动步枪,并在卫国战争期间生产了0万支。

  苏联虽然能够制造比较精良的武器,却在卫国战争大量生产简易武器,这就体现了一个“简单的武器就是好武器”的观点,能在数量上对敌人形成优势。以迫击炮为例,许多人认为就是一个“能冒烟的铁管子”,制造很简单,一个炮筒、一个底座、一个支架就组成一门炮。一门82毫米口径迫击炮的生产价格只相当于比它口径小的76毫米野炮的八分之一。由于迫击炮的膛压低,还不必使用钢制的炮弹,用生铁铸造的炮弹就可以,弹药的价格也大大降低。西方国家军队不重视廉价、简便的迫击炮,主要原因是认为它的致命弱点是射击的准确性差。苏联为了克服这个弱点,采取了集中大量迫击炮进行密集射击的方式,经常在一个突破点上用上千门迫击炮一同发射,在敌人阵地上形成一片硝烟火海。尽管打得不算准,也能以大面积覆盖的方式杀伤大量敌人,此外强大的爆炸也会把剩下的敌军搞得头晕目眩、丧魂落魄。苏联的步枪生产也是突出了大量装备的原则,让更多的人有枪用,比枪的发射自动化更重要。

  苏德两国进行了四年残酷的血与火的厮杀,付出了人类战争史上最惨重的伤亡。苏联军人付出了0万人的伤亡,德国军人在对苏作战中也伤亡了万人。苏军人力的损失虽然多一些,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苏联生产出更多的武器,也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希特勒总是鼓吹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能生产出最好的武器,然而德国生产出的质量讲究的“精英”武器,却最终被苏联生产的“群众化”的相对简便的武器所击败,这一结果证明当时苏联武器生产的原则还是正确的。

  在苏德战争中,交战双方武器生产的不同状况,从思想根源上讲,也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的反映。希特勒奉行的是“超人”哲学,认为一小批精英就可以称霸世界,以这种思想指导武器生产,就必然追求精而又精,不大考虑简便。苏联的武器生产原则,是要求能武装数量最多的人,因而坚持价格低廉和便于大量制造的原则,这莫辛-纳甘手动步枪各型号示意图倒是体现了军工生产上的群众观点。再加上希特勒进行的是对外掠夺的非正义战争,必须靠保持国内很高的生活水平才能维持军民的狂热斗志,不能勒紧裤腰带来加大军工投入。苏联进行的却是卫国的正义战争,政府和人民再苦再累,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保障军工投入。工业基础远比德国差的苏联为什么能在战争中生产出数量更多的武器,其答案就在这里。

欢迎回复关键字“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宪法、福利、优越性、社会保障、谣言终结、公休、计划经济、贫富差距、五年计划、集体农庄、市场经济、民主、选举、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华约、奥运会、誓词、纪念碑,苏联英雄、礼炮、胜利阅兵、军援、游击队、解体、遗民、肃反、辟谣、最高领袖、输出革命、论战、列宁、斯大林、勃烈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苏斯洛夫、朱可夫、电影、共青团、科学院、航天、诗歌、油画、电影”等关键字获得苏联主义官方词条解释。谢谢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ms/2010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