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银幸学院俄罗斯访红说红歌

发布时间:2021/5/13 17:23:17   点击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年8月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自己的军队。“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今年八月,我踏上了令人向往的俄罗斯,探求红流源头。

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俄国人民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当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年6月,希特勒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年5月,苏联占领德国柏林,苏德战争就此结束。

俄罗斯的访点主要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市及周边地区。

在莫斯科,我参观了红场、莫里姆林宫、列宁墓、亚历山大广场英雄墓、国家军事博物馆。

在圣彼得堡,我参观了冬宫、在游船上眼望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巡洋舰、拜谒了什利谢利‘堡要塞和二战纪念碑。

探访双首都的红色景点

红场是莫斯科的著名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面积9.1万平方米,大约只有天安门广场的1/5。地面全部由条石铺成,显得古老而神圣。

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是前苏联和现今俄罗斯重要节日举行群众集会和阅兵的地方。

红场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它是俄罗斯联邦的象征、总统府所在地。红场附近矗立着莫斯科保卫战的功勋元帅朱克夫骑像。

红场旁亚历山大公园里有一个无名烈士墓,墓的中心图案是一枚金光闪闪的五角星,长明火在五角星的中央永不停息地燃烧跳动。

墓冠是一面铺开的锦旗,上面摆放着一顶钢盔。墓前的大理石上写着:“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你的功绩万古流芳”。

两座玻璃岗亭置放于墓的两侧,亭前站着两名神情庄重的持枪哨兵,昼夜为烈士守灵,每小时换岗一次,这是“全国第一岗”。

烈士墓西侧排列着12座长方体花岗岩标志物,逐一镌刻着卫国战争中12座英雄城市。

无名烈士墓是伟大卫国战争中全体为国捐躯的勇士们的化身,人们常来此凭吊烈士。

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在克里姆林宫墙正中的前面。列宁墓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体表是阶梯状的3个立方体,采用黑、红两色大理石和花岗石建成。

墓前刻有“列宁”字样。墓顶是平台,平台两翼是可容纳万人的观礼台。沿黑色大理石台阶而下,可进入陵墓中心的悼念大厅。

俄罗斯中央陆军博物馆(也被称作苏联红军博物馆),博物馆正门前方两侧分别摆放着一辆坦克和一架大炮。

这是一个全面了解俄罗斯陆军历史的博物馆。馆内收集了70多万件苏联时期的军事物品遗迹,最珍贵的展览是致力于苏德战争的展品,其中包括在前方战场上所用的战旗,以及在年抓获纳粹分子的胜利旗等。

馆内还展示了俄国内战时期的旗帜、武器、资料、图片和奖章等。此外,还有一个专门介绍卫国战争以后和苏联红军的近代发展、冷战时期等的陆军装备等。

馆内演播厅有小型演出,用屏幕视频和演员表演,再现苏俄革命情景。我与装扮列宁的演员亲切合影。

圣彼得堡冬宫原为俄国沙皇皇宫,是十八世纪中叶俄国巴罗克式建筑艺术最伟大的纪念物。“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军队攻占冬宫,推翻沙皇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说起冬宫,自然要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军舰原归沙皇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舰长米,宽16.8米。攻打冬宫时,停泊在涅瓦河上的军舰官兵遵照列宁的指示,炮击冬宫,宣告"十月革命"的开始。

年11月起,军舰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和中央军事博物馆分馆,永久性地停泊在涅瓦河畔,供人们参观赡仰。我在游船上近观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还在游船上与演员同唱前苏联老歌。

圣彼得堡在卫国战争中被德军围困近九百天,战况惨烈,万人死于饥饿、轰炸和其他军事行动。市郊有个什利谢利堡“小核桃”岛,位于涅瓦河自拉多加湖流出之处,距今有多年的历史。

从码头乘坐摆渡船可去“小核桃”岛,岛上城堡曾设关押文学家高尔基等政治犯的监狱,内有列宁大哥的就义处、苏军烈士墓等。

我在列宁大哥的浮雕前和红军墓前凭吊,缅怀红军先烈。卫国战争时期,古堡成为边防要塞,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的生命之路。拉托加湖当年成为彼得堡的生命线,冬季物资人员进出全靠冰上运输。什利谢利堡小镇上立有二战历史纪念碑,用以纪念年至年为保卫这条生命通道而牺牲的军人们。

苏俄红歌的流传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读小学。那时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我们看苏联电影,读苏联文学作品,还学会了一些苏联歌曲。

《祖国进行曲》是印象最深的一首歌:"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它有无数田野和森林,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

还有一首《莫斯科-北京》:"中苏的人民是永久弟兄,两大民族的友谊团结紧……莫斯科北京,莫斯科北京,人民在前进,为光辉劳动,为持久和平,在自由旗帜下前进"

出生在上世纪三四年代的中国人,可以说都受到过苏俄文化的熏陶。

新中国成立后,苏俄的电影、各类文艺作品大量流传到中国,特别是歌曲,感情真挚,旋律动听,当时风靡了整个中国。

苏俄战争题材的歌曲有许多,最有影响的首推《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大阅兵后,军人们唱着《神圣的战争》奔向战场:“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群!让高贵的愤怒,像波浪翻滚!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

《神圣的战争》创作于卫国战争爆发初期,是响应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在苏联歌曲编年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当时还有一首《莫斯科保卫战之歌》曾传遍苏联,苏军坦克团的将士们,唱着《莫斯科保卫战之歌》攻入了法西斯本土。

中国革命与十月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工农红军与苏俄红军歌曲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土地革命时期,一批革命者赴苏联学习,回国时给苏区根据地带来了一些苏联歌曲,如《国际歌》《斯拉夫妇女送行曲》《牢不可破的联盟》等。

在苏区根据地较为流行的有《红军最强大》《布琼尼骑兵队》《我们是红色的战士》《同志们勇敢地前进》《青年近卫军》《华沙工人歌》等。

有些歌曲被填入新词传唱,如《上前线去》和《少共国际师出征歌》用了《布琼尼骑兵歌》的曲调,《红军歌》用了《红军最强大》曲调,《反帝拥苏歌》《再战遵义歌》用了《送行歌》曲调,《霹雳啪》用了《水手之歌》曲调,《共产儿童团歌》用了《在篝火旁》曲调等,还有用其它国家曲调填词的《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三大任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这些歌曲对中国革命产生很大作用。

“五四”时期是大量的新文化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当时的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中的传播,起到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巨大作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歌谣是工农红军的重要宣传方式,创作改编的很多红色歌谣(曲),通过舞台演出、扩红对歌、印制歌本等形式进行革命宣传。

我到俄罗斯访红,探究红色史料,体验苏俄红军的红歌源流和在那个时期的激励鼓舞作用。

“红色基因要代代相传”,重温那段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浸润,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社会教育意义。俄罗斯访红—有很大的感观收获,真是不虚此行。

段亚平

深圳翠苑斋

二0一八年九月十二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ms/2046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