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美食 >> 成长年代的精神盛筵二小时候看电影的
成长年代的精神盛筵(二)
——小时候看电影的一些记忆
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大多是宣传人民革命的英雄主义赞歌,如《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侦察兵》、《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少数是文革中的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还有个别从友好国家引进的译制片,如曾经轰动全国的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后来人们回忆这段历史,曾有“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之说。现在来看,这些作品都存在一些先天的缺陷,如情节设计上有意无意遮蔽国军在抗战中的贡献,回避我方遭遇的失败和挫折,淡化日军的凶狠残暴;人物塑造上夸大敌人的愚蠢孱弱并将之脸谱化,同时又将正面人物特别是主要英雄人物神圣化,他们几乎都是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这可能与当时反对“战争恐怖论”的指导思想有关,却在事实上虚化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也在客观上削弱了这些作品的感人程度和震撼力量。不过,这些作品都非常注重细节雕琢和语言推敲,许多生动的台词如“不是我们太愚蠢,是共军太狡猾”、“高!实在是高!”、“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等,现在仍不时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们口中蹦出。每当这个时候,那个年代过来的我们都会倍感亲切并相视一笑。
这部电影给了很多感触,这种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到两部电影,一部叫《平鹰坟》,另一部忘了片名。《平鹰坟》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穷人打死了地主的鹰,被地主逼着给鹰披麻戴孝、磕头赔罪,最后还被迫给这只鹰立了一座坟;后来,共产党领导农民闹土改,打倒了地主铲平了坟。影片中,鹰坟是地主权威和罪恶的体现,也是农民精神枷锁的标志,鹰坟最后被铲平,则是地主统治被推翻、农民翻身得解放的象征。之所以强调这部影片,是因为前几年来从网上看到,许多地方都发生了人被迫给狗披麻戴孝的事情,不禁想起小时候作文中“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说法。另一部也是讲阶级斗争的,虽然忘了片名,但故事情节和其中的一些场景却记忆深刻、历历在目:小石头家与地主家打官司,因无钱贿赂官府而败诉;他爸爸不敢直接告诉他爷爷,只好在老人询问时回了一句“人家有钱!”这时影片给的是老人的面部特写,遍布皱纹的脸上满是坚定和正义,嘴里一字一句是那样地自信:“有钱挡不住有理!有理走遍天下,天下大着呐,总有那青天大老爷。”所以听到儿子说“爹!咱家的官司输了!”时,老人一下子就愣住了,脸上先是震惊,继而不解,接着是绝望,最后在“咱们的官司输了!”“咱们的官司输了!”的喃喃自语中服毒自尽。扮演老人的演员绝对是个高手,虽镜头不多,台词就这几句,但硬是靠脸上的表情变化让人物立住了。影片中,小石头家的爸爸当晚就一把火烧了地主家的牛棚,投奔了革命队伍。他逃离家园时与妻子诀别:“我这一走,咱家的仇就要靠小石头来报了……”一句话,包含了多少无奈、多少无望!又包含了多少不屈、不甘和不舍!我现在想起这个镜头,还不禁感到一阵心酸。再往后就常见了:主人公母子流落他乡,在一个大雪天因饥饿昏倒在地,幸好为一个贫农大娘所救;后来主人公也参加了革命队伍,恰好和父亲在同一支部队,但互不认识;有一次主人公闹情绪:“我参军都三年了,仇还没报。”身为部队首长的父亲厉声说到:“我参军都十三年了,仇也没报!”直到最后母亲来部队看儿子,才夫妻相见、父子相认、一家团圆。这部影片的结尾颇有喜剧性:主人公一家意外团圆,夫妻四目相对、似有千言万语,儿子却傻乎乎站在一旁,不知就里。这时,另一位部队首长把作为儿子的主人公叫到屋外,勉励他“这下爹也找到了,娘也找到了,以后可得好好干呀!”总算是让压抑了一晚上的观众长出一口气。
文革后期,出了几部颇具影响的电影,《海霞》、、《创业》、《春苗》、《决裂》和《闪闪的红星》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闪闪的红星》,突破了那个时代同类题材影片一派衣衫蓝缕的固定模式,增添了青山绿水、鲜花翠竹的明快色彩,令广大观众耳目一新。祝新运扮演的潘冬子,受到所有年龄段观众的喜爱,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连我学写毛笔字,父亲给的仿都是“学习潘冬子,做党的好孩子。”一般地说,一部电影能推出一首脍炙人口、传唱一时的歌曲,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闪闪的红星》却同时推出男声《红星照我去战斗》、女声《映山红》和童声《闪闪的红星》三首传唱至今的歌曲,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由谢晋导演执导、新星李秀明和达式常主演的《春苗》,主要是为了宣传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歌颂文革新生事物,同时也迎合了底层民众对医务人员养尊处优的不满,得到了他们的真心喜爱,当然也受到医务人员的强烈抵触。我们村保健站的一位医生,就曾当着众多病人和下属的面公开表示:“我就死不爱看《春苗》。”但因他医术高明,服务态度又好,大家心里对他并不反感,所以听到这话也只是哈哈一笑而已,并不曾引来政治麻烦。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革前的老电影开始逐步解禁,这段时间先后看了《江湖赤卫队》、《刘三姐》、《朝阳沟》、《苦菜花》等。有时候看完电影回来,哥哥姐姐们还要在一块议论。记得看完《朝阳沟》,哥哥曾愤慨:“四人帮就是坏,这么好的电影都不让人家演。”随着《江湖赤卫队》重新播映,其中的插曲“江湖水,浪打浪”及“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再次响彻大街小巷。特别是“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更是在后来伴随我度过了离开母亲的那段人生最黑暗的日子,令我至今铭刻于心。这时,有关方面也新拍摄了一些歌颂开国元勋的影片如《大河奔流》、《四渡赤水》、《报童》等,以满足公众对去世不久的老一代领导人的怀念。这些影片因其中出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形象,受到观众热捧。此外,还有一部由李仁堂主演的《新来的县委书记》,以学大寨运动为背景,却在无意间昭示了即将到来的平反冤假错案大潮,轰动一时,广为传颂,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不论是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是在我个人的成长中,以思想解放、拨乱反正为特征的八十年代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令我难以忘怀的影片有《元帅之死》、《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等。《元帅之死》中身陷囹圄的贺龙因糖尿病干渴难耐,只好把手伸出窗外接屋檐落下的雨水喝,还被警卫战士打落在地;老赤卫队员力证贺龙的清白,四人帮的走卒却把采访录音带加以剪辑,移花接木地对贺龙进行陷害。那时看过许多介绍老一代革命家在文革中遭到残酷迫害的纪实文学和材料,如陶斯亮的曾收入中学课本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铸夫人曾志的《如烟往事难忘却》、贺龙夫人薛明的《向党和人民报告》等,都曾感同身受、潸然泪下,此时看到电影中这些情节,更是泪落如雨、泣不成声。谢晋导演执导、刘晓庆和姜文主演的《芙蓉镇》,是根据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灰暗的基调始终让人感到压抑。其中一个镜头:姜文扮演的男主人公即将被捕入狱,在公审大会上低声但坚定地对有孕在身的妻子说:“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另一个镜头:刘晓庆扮演的女主人公隐忍苟活,有一天看到逐渐长大的儿子能帮自己扫大街了,不由得露出了幸福微笑时。这两个镜头现在想起来,还是百感交集、感慨不已。不过,时过境迁,今天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却是话剧电影《于无声处》。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男女主人公追逐、拥抱的情景,真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当时我刚上初中,对这样的镜头既感到吃惊又有点兴奋,不好意思看又舍不得放弃。双眼看着银幕,余光却不时扫描四周,似乎周围的人都在紧盯着自己,鄙夷甚至耻笑自己看得这么专注。当时真是大气也不敢出,一动也不敢动,生怕引起周围人们的注意。类似的感觉,在大学一年级看香港影片《惊变》时还有过一次。现在看来,这部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小翠》改编的影片实在不怎么样,但当时也许是因为正处于青春期的缘故吧,自己竟看得那么如醉如痴、回肠荡气,想来实在好笑。
参加工作后,看的电影就越来越少了,当时观看有感动、现在还能记起来的,也就是《高山下的花环》、《周恩来》、《离开雷锋的日子》、《下辈子还作母子》等为数不多的几部。随着电影票价的贵族化、电视机的平民化和网络娱乐的多样化,我终于彻底和电影说“拜拜”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