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中蒙俄列车之旅终于成行。年9月3日在北京站乘坐K23次国际列车,开始平生第一次跨国列车游。
本团由北京老友汇旅行社组织,来自上海、北京和香港的14人(在伊尔库斯科再加入5人)组成临时大家庭,由大熊君担任领队。
上海一行7人在乘坐的车厢前合影,踏上旅程。
途径内蒙古朱日和车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因年7月30日举行建军90周年阅兵而闻名于世。在余辉的映衬下,朱日和显得那样庄严肃穆。
中国的列车轨距与蒙古和俄罗斯不同,两者相差85毫米,必须在二连浩特换轨。半夜时分,列车进入车间,电动架车机将车厢缓缓托起,经过持续一个多小时的作业完成换轨。此刻脑际中跳出一个词——“接轨”,那是一种比喻,指一方的思路、方法、规则等与另一方靠拢、衔接、吻合,那是抽象接轨;而眼前所见则是实打实的铁轨衔接,是一种具象接轨。
进入蒙古国后,在我们的车厢后又加挂上一节餐车。
第二天上午10点许停靠乔伊尔站,这是终点站乌兰巴托的前一站。
经过31个小时车程,顺利抵达本次行程的第一站——蒙古首都乌兰巴托。
入住在特勒及国家森林公园的蒙古包
一栋蒙古包的面积比酒店一间标房大,里面有睡床、桌椅和卫浴设施,还有地暖。因为气温低,晚上要生火炉,补充地暖温度之不足。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心中永远无可替代的尊神。年落成的成吉思汗纪念馆顶部,耸立着一尊高达40米的成吉思汗巨型塑像,威风八面,气势凛然。
抚杖巨手曾经横扫天下,名扬四方。
拜访牧民家庭,观摩马奶、奶酪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忠诚卫士,尽心守责。
辽阔的草原养育着代代牧民
身手不凡的骑马拾物表演,令人击掌叫好。
登上蒙古国列车,驰往此行的第二站——俄罗斯的伊尔库斯克。
列车奔驰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窗外景色美不胜收,蓝色的贝加尔湖一路相伴。
伊尔库斯克始建于年,是西伯利亚最大的工业城市、交通和商贸枢纽,也是离贝加尔湖最近的城市,被誉为俄罗斯的“东方巴黎”。
我们入住在贝加尔湖唯一的外流河——安加拉河旁的木屋旅馆
这里的建筑全部由原木搭建而成,胸径达30厘米的圆木构成承重墙体,杉木板构成隔断墙体。走进房内,一股浓郁的木头芳香扑鼻而来,那是大自然的恩赐。
漫步在白桦树林中的小道上,好不惬意。
晚餐时,贝加尔湖四人组合演唱队作欢迎演出,并邀请我们参与表演,共同起舞,为俄罗斯之行拉开了盛情的序幕。
贝加尔湖狭长弯曲,恰似一弯月牙镶嵌在东西伯利亚南缘,南北长达公里,最宽处为8公里,是全球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年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贝加尔湖由多条河流汇入,而流出口仅安加拉河一条,当地人比喻到,贝加尔湖有多个儿子,只有一个女儿。
面对风情万种的湖景,喜形于色,赞不绝口。
欣赏景随舟移的湖色,目不暇给,手眼并用。
沿着这条承载过几代人梦想的铁路,追寻当年的盛况。
安坐长轨一端,聆听旧时的回声。
脚踏坚实的铁轨上,感受前人的信息。
塔里茨木制博物馆,再现着前人的生活场景。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林吃林,取之不尽的树木建造出各式各样的建筑物。
白桦树长有一只只大眼睛,洞察着大自然的变化。与其相依,试图接听某种声讯。
傍晚时分,我们拜访了一个俄罗斯家庭。这位家庭主妇从16岁到46岁,共生育有10个孩子,男女对半,个个健康成才。当天4个女儿帮助妈妈接待我们,不仅准备了一桌丰盛的俄式晚餐,还表演了节目。
屋内陈设着许许多多玩具和纪念品,其中有各式娃娃,都是参观者赠送的。
全家福照片展示着幸福一家子,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到访过这个家庭。
伊尔库斯科与十二月党人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十二月党人纪念馆陈列着这段非凡的历史。年12月14日,一批反对沙皇专制的贵族军官发动起义,惨遭失败。五位首领被处死,一百多人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史称其为“十二月党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他们仍不失贵族气质,勤奋劳作,优雅生活,并创建了伊尔库斯科这座伟大的城市。
参观结束时还享受到一场高规格的演出,聆听了专业演员的钢琴演奏和歌剧演唱。我将此视为对十二月党人气节的颂扬和礼赞。安加拉河面上雾气腾腾,对岸的建筑若隐若现,平添这座古老城市的神秘感。
透过窗户可以探视更多的历史,相邻而坐能够听到过去的故事。
街头雕塑,是艺术的展示,也是历史的讴歌。
从伊尔库斯科起,我们乘坐加挂的“彼得大帝号”列车逐站前行。团友们兴奋地见证专车接驳的那一刻。
再见了,伊尔库斯科!我们将一路向西,更多地认识俄罗斯。
经过近16个小时的车程,来到此行的第三站——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被称为“红色顶”的帕拉斯克夫教堂,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标志性的建筑,印入10卢布的纸币上。手持这张纸币留影,平添几分趣意。
不忘先烈、敬慕英雄,会赢得更多的尊重!
熊熊燃烧的长明火在诉说一段段精彩动人的英雄故事
这门礼炮每天12点整准时鸣放,仿佛是在向先烈们致敬。
叶卡捷琳堡,此行的第四站。这座以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名字命名的城市,处于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上。
横跨两个大洲分界标志线留影,是旅游的助兴节目。
手持导游专门准备的证书和香槟,隆重纪念这一重要时刻。
建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被杀原址的滴血教堂,记录着那段血腥的历史事件。年7月16日夜,沙皇一家七口和仆人在居所被杀,彻底宣告俄国沙皇时代的终结。因经常有人前去集会追思,政府于年拆毁该建筑。以后又顺从民意,于年7月在原址新建了这个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堂。
教堂内沙皇一家七口和仆人画像
教徒在滴血教堂内祷告,缅怀末代沙皇。
在毁尸处修建的皇家殉难者修道院,寄托着后人对尼古拉二世的尊崇和情感。
公主有灵,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qz/19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