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5/5 10:07:46 点击数: 次
当你在缓慢走进死亡的前一天会选择做什么?或许这是一个有关于生命、死亡还有时间的永恒话题,年著名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Angelopoulos)将这个话题搬到了荧幕上,并获得了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这部电影就是《永恒与一日》。关于电影名《永恒与一日》是根据电影作品的希腊文翻译过来的,但一位研究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教授介绍这部电影时说,这部电影的翻译应当是“世代与一代”,意为“人生的各个阶段”。似乎“世代与一代”更能符合这部电影真正要去表达的意涵,因为它事关两代人乃至几代人,事关一代人的死亡与另一代人的登场。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年生于雅典,后在巴黎高师就读电影学专业,不知道安哲罗普洛斯是否与萨特、加缪等人在巴黎高师相遇过,但不可否认的是巴黎带有反叛性的哲学风格明显影响到了他,当然他本人更是一个“反叛者”,因为在电影课上他因为离经叛道而被他的老师逐出师门,成为了一名“非学院派”的导演。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故事本身似乎很简单,一位患有癌症,医院的老人要度过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因医院他就会像他的母亲一样永远在病床上度过。他想把一条陪伴他的一条小狗交给女儿收养,但女儿并不知道父亲的病情,并拒绝了父亲的请求,女婿也把父亲生前和妻子共同经营的一所海边的房屋卖掉。年迈的父亲无奈只好离开,在回去的路上他看到了一群儿童贩子正在贩卖儿童,他“救下”了一名来自阿尔巴尼亚的男孩,并开车送这个男孩前往边境,然而边境已被军队控制,两个人无奈只好离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中,陪伴他的只有这位小男孩,而深夜把小孩送上轮船,在生命的最后,他回想起了他的妻子安娜,并在幻觉中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明天有多久,比永远多一天”。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安哲罗普洛斯并非按照单一时间线来进行描述,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回忆甚至幻觉,导演甚至不惜以牺牲看似乏味和无聊的一些片段如长达几分钟的婚礼来讲述这个故事。因此,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妻子安娜早已离开了人世,阴阳两重相隔,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老人凭着回忆回到了妻子身边,他们一起出海一起跳舞,相拥相吻......但与一般回忆性电影叙事不同的是,在《永恒与一日》中我们会发现电影中安娜依旧年轻貌美,而老人依旧是那个神态龙钟的老人,这样的反差导演似乎想要表达的是,回忆只是回忆过去,而非现实的此刻,电影的美好与残酷在同一时刻被明确地表达了出来。电影中的主人公酷爱诗歌,沉湎于自身的诗歌世界,追求诗意和词的主人公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对于现实本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engwendidi.com/dlnqz/203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