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签证 >> 教宗方济各通谕众位弟兄1528
教宗方济各
通谕
众位弟兄
论兄弟情谊与人际友爱
第一章
封闭的世界阴霾
缺乏造福众人的计划
15.如要任意支配和控制他人,最有效的方法是散播绝望和诱发猜疑,而表面上假装捍卫某些价值。今天,激起人心的愤怒、使问题加剧、分化人民等政治手段,在多个国家被采用。人们以各种方式剥夺他人生存和思考的权利,并为此而采取某些策略,包括对他们冷嘲热讽、使他们受到猜疑,并肆意批评他们。他们拥护的真理和价值不获接受,社会因此变得匮乏,让傲慢的强势者任意妄为。在此情况下,政治活动再不是积极讨论改善大众生活或提倡共同福祉的长远项目,而只是短暂的营销手段,视破坏他人名誉为最有效的手法。这种心胸狭窄的互相指控使健康的辩论变质,成为不间断的争吵和对立。
16.这种利益冲突使人彼此对立,为争取胜利,必须将对手击溃,那么我们怎可能认出近人,或是扶持倒在路旁的人?为全人类的发展制定鸿图大计,听起来令人如痴如醉。可是,人与人之间却不仅越来越疏离,而且建立团结正义的世界是个艰难缓慢的过程,并正在遭受另一番重创。
17.关怀我们身处的世界亦即关怀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将自己组织成一个生活在共同大家庭的「我们」。然而,急功近利的经济强国对这种关怀不感兴趣。保护环境的呼声常遭打压或嘲弄,而看似合理的反驳其实只是为了捍卫特殊利益。在我们建立的这种浅薄短视和缺乏共同远景的文化中,「当某些资源耗尽时,新的战争就会一触即发,而所用的借口将会被修饰得清高堂皇,此乃预料中事。」[12]
惯于「丢弃」的世界
18.为了部分被视为值得存在于世的人的好处,有些人就像是可随时被牺牲。最后,「人不再被视为应受尊重和保护的基本价值;穷人或残障者,或是『尚未被需要』(如未出生的人)或『不再被需要』(如老年人)的人,尤其如此。我们对各种形式的浪费都麻木了,包括浪费食物,而这是最令人痛心的浪费。」[13]
19.出生率减少导致人口老化,老年人被遗弃而痛苦和孤寂地生活,这种情况暗示了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个人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如此,「被丢弃的不仅是食物或多余的物品,而往往是人本身。」[14]我们已经看到在世界某些地区,老年人因新冠疫情所遭遇的处境。他们其实没有必要这样死去。事实上,过去在热浪来袭和其它问题出现时,类似的情况早已发生:老年人被弃若敝屣。我们没有意识到,要是孤立老年人,将他们交给别人照顾,而使他们缺乏家人的陪伴和关怀,必会导致家庭瓦解和贫乏。此外,这最终会剥夺青年人追本溯源的机会,使他们无法接触单凭自己无法获取的智慧。
20.这种将人丢弃的态度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例如执迷于降低劳工成本,而无视其严重遗害,因为所引发的失业情况是贫穷问题加剧的直接成因。[15]此外,这种丢弃也表现于我们以为早已消失的不良态度,例如是潜藏起来但一再重现人间的种族主义。我们再次为种族主义行为感到羞耻,因为从这些行为可见,所谓的社会进步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真实,亦非一劳永逸的事。
21.有些经济法则已被证明可有效促成增长,但不一定有利于人类的整体发展。[16]财富增加了,但是不平等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因而「产生了新类型的贫穷。」[17]虽然有人认为贫穷问题在现代世界改善了,但他们是以过去的标准来评估贫穷,而这些标准并不适用于现今世界。举例说,在过去的时代,缺乏电力供应并非贫穷的指标,亦非生活艰难的原因。在分析和评估贫穷时,我们必须基于具体的历史时刻,并参照现实的各种可能性。
人权未获普世肯定
22.我们经常注意到,其实并非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人权。尊重这些权利「是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人的尊严受到尊重,人的权利得到承认和保障,人们便能够尽展创意、施谋用智,并在各方面发挥积极主动的精神,促进共同福祉。」[18]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现代社会,会发现许多矛盾,使我们不禁思忖:我们在七十年前庄严地宣告人人享有平等尊严,但这宣言是否真的在所有环境下都获得承认、尊重、保障和提倡?在化约的人学观和以利益为本的经济模式助长下,今天世界上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不义。这种经济模式毫不犹豫地利用、抛弃甚至杀害人。虽然部分人生活富裕,但另一部分人却眼看自己的尊严被否定、蔑视或践踏,他们的基本权利也被漠视或侵犯。」[19]这是实现了基于平等人性尊严的平等权利吗?
23.同样地,世界各地的社会结构仍未能清楚反映一个事实:男与女享有同样的尊严和权利。人们侃侃而谈男女平等,但是所作的决策和现实则大相径庭。事实上,「那些遭受排斥、虐待和暴力的妇女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多次她们的能力不足维护自己的权益。」[20]
24.我们也要承认:「虽然国际团体已针对终止各种相貌的奴役制度有了无数协议,也提出了各种对策来打击这现象,但是今天还是有好几百万的人——儿童、各种年龄的男子和妇女,被剥夺了自由,且被迫生活在类似奴役的情况下。(……)今天与过去一样,奴役植根于人们的观念,把人视为一件物品。(……)不论是靠着压制或欺骗、身体或心理的胁迫,按天主肖像所造的人,他们的自由就被剥夺,被贩卖,被贬低为只是他人的财产。他们被人对待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擅于利用现代的通讯方法,做为诱拐世界各地年轻人的方式。」[21]犯罪分子肆意作恶,奴役妇女,然后强迫她们堕胎,甚至将人绑架,售卖他们的器官。贩运人口和其它现代形式的奴役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人类认真处理:「由于犯罪组织利用全球网络来达到目的,所以为消除这现象,实际上还需要全世界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22]
冲突与恐惧
25.人们以不同方式对战争、恐袭、种族或宗教迫害,以及其它许多侵犯人性尊严的行为作出判断,取决于这些行为是否符合某些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对得势者来说,当真理不再对他们有利时,就不是真理了。可哀叹的是,这种暴力局势越来越普遍:「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上述现象如此普遍,以致构成了『零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23]
26.若我们注意到我们缺乏可团结众人的远景,这种情况不足为奇,因为在每场战争中,被摧毁的是「手足情谊——人类大家庭共同使命的目标」,以致「任何危及大家安全的情形,导致彼此的不信任和自我封闭。」[24]因此,我们的世界在毫无意义的对立之中前进,人们以为「由恐惧和猜疑的心态所维系的虚假安全感,能够确保稳定与和平。」[25]
27.矛盾的是,虽然科技不断进步,但有些由来已久的恐惧并未被驱除;相反地,这些恐惧隐藏在新的技术背后,不断蔓延。即使在今天,古城的墙外有一深渊,是未知的领域,是个旷野。来自墙外的事物都不能信任,因为那是未知的、陌生的事物,不属于本乡,而是「蛮荒」的领土,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抵抗其侵袭。因此,自我防卫的新围墙建立起来,墙外的世界消失了,只有「我的」世界存在,以至于许多人不再被视为拥有不可剥夺的尊严的人,而只是「它们」。我们再次面对「建立围墙文化的诱惑,试图在心灵和大地竖立围墙,阻止我们与其它文化交流,与其它人交流。凡是竖立围墙、建立围墙的人,最终会被困在自己建造的围墙内,成为没有任何憧憬的奴隶,因为这样的人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26]
28.许多人感到被体制抛弃而感到孤单、恐惧和不安,助长各种犯罪集团的扩展。事实上,犯罪集团往往假装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自命为被遗忘者的「守护者」,但其实是从犯罪活动获取利益。犯罪集团的典型方针就是提倡一种虚假的团体精神,藉以建立某种依赖和从属的关系,使人难以抽身。
注解
[12]教宗方济各,《愿祢受赞颂》通谕(年5月24日),57:《宗座公报》(),。
[13]教宗方济各,向宗座外交使团致词(年1月11日):《宗座公报》(),。
[14]教宗方济各,向宗座外交使团致词(年1月13日):《宗座公报》(),83~84。
[15]参阅:教宗方济各,向《百年通谕》基金会致词(年5月25日):《教导I》(InsegnamentiI),1(),。
[16]参阅:教宗保禄六世,《民族发展》通谕(年3月26日):《宗座公报》59(),。
[17]教宗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年6月29日),22:《宗座公报》(),。
[18]教宗方济各,于亚尔巴尼亚地拉那向政府官员致词(年9月21日):《宗座公报》(),。
[19]教宗方济各,致「当代世界的人权:进展、疏漏和否定」国际大会与会者信函(年12月10日):《罗马观察报》,年12月10日至11日,第8页。
[20]教宗方济各,《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年11月24日),:《宗座公报》(),1。
[21]教宗方济各,《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年12月8日),3~4:《宗座公报》(),69~71。
[22]同上,5:《宗座公报》(),72。
[23]教宗方济各,《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年12月8日),2:《宗座公报》(),49。
[24]教宗方济各,《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年12月8日),1:《罗马观察报》,年12月13日,第8页。
[25]教宗方济各,于日本长崎关于核武的讲话(年11月24日):《罗马观察报》,年11月25日至26日,第6页。
[26]教宗方济各,与米兰圣嘉禄学院的师生对话(年4月6日):《罗马观察报》,年4月8日至9日,第6页。
(台湾地区主教团恭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