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签证 >> 没有到位的未来二手时间
时隔这么久,终于又到了共同阅读的一期,本期给大家推荐的书是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二手时间》是其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概述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了在历史转折时期,普通俄罗斯人的生活以及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
花花:二手时间
我曾生活在祖国的北方,与俄罗斯接壤的省份。但是,很遗憾,我未曾走进过它看看它的模样。我很好奇,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大国土面积的国家有着怎样的历史,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于是,很高兴能选择这本《二手时间》作为本次的共同阅读。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不是看得慢,而是受不起内心的煎熬。无尽的悲伤,难过,伤心和沮丧围绕着我,让我透不过气来。以往,我对抗这类书籍的办法是不断告诫自己:这些都是故事,假的,不要用情太深。但是这一本不行,因为,书中所写的故事,统,统,是,真,的!原来,真实的故事远比创作的文学更加悲惨,也更加动人。
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生活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采用了口述采访纪实的方式,作者的主观写作非常少,绝大部分是受访者的叙述。
我很想把这本《二手时间》与上周分享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加以比较,两本书的类型非常相似,都是大量的采访,收集,编撰的纪实类作品。
不同的是,第一,前者几乎是真实情况的记录,后者却有近一半的内容是经艺术加工后的呈现。
第二,前者是当时社会的普遍思想动态和生存状况,后者只是极小一部分个体的一些片段。
第三,可以说,《二手时间》是在讲故事,同时也是在记录历史,我们不免会联想到祖国的改革开放时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是在讲故事,但只是在反映眼前的一桩桩一件件,格局不一样。
第四,《二手时间》的作者是一名女性,她细腻,真诚,一丝不苟的去写作,她写的是别人的故事也是自己的经历,这是作品最动人之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作者是一名男性,他以更加猎奇,古怪,脑洞大开的方式去写作,但是,很抱歉,说到底,他也不是个精神病,无法感同身受。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本书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白俄罗斯人,她的创作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纪实文学;二是复调风格。诺贝尔奖委员会对其颁奖词称:“她以复调(古典音乐术语)式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阿列克谢耶维奇发言道:“充满希望的年代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这个时代在转身、倒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
我不想在这篇简短的介绍中摘抄任何一个书中苦难的片段,这太过残酷。但如果你与我一样渴望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那么,可以读一读这本《二手时间》,感受一下痛苦与快乐,绝望与希望并存的年代。
十三娘:为了自由
苏联——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的是,20世纪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也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而让我们陌生的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却在一夜之间迅速资本主义化。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在这差异巨大的政治体制转变过程中,人民经历了什么,很多人可能并不得而知。
所以这本《二手时间》便是我们窥探那段动荡时代中,每一个普通人心路历程最好的文学作品之一。而说到这部作品,避不开的便是政治,但我们今天不谈政治,不谈体制,我们只说自由,这个被作者无数次提出来的问题,“自由是什么?”
对,自由是什么?
我们平时都在谈自由,婚姻自由,经济自由,我们也为了争取各种自由而付出努力,但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从没有人去思考过,就像书中的那句话。
“我们觉得自由是非常简单的;但一段时间过后,我们亲自感受到了它的沉重,因为没有人教给我们什么是自由,我们只被教育过怎么为自由而牺牲。”
其实最开始对于“自由”的概念是电影《勇敢的心》结尾时,男主在断头台上的那声“forfreedom!“,那是为了自由,不在乎生命,不在乎爱情,所呐喊的一声,而这种的自由,我想应该并不是作者想找的答案,因为我们知道,在苏联铁幕统治下,人民经历了残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压迫,而随着斯大林在年的死亡,最严酷、恐怖的时期实际上已经过去。人们期待已久的自由随之来到,但偏偏在人们得到“自由”的时候,作者以及那些被访问的人似乎还在在文字间怀念着之前那个的时代。
电影《勇敢的心》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也是《一千零一夜》复播第二期的日子,这一期讲的是鲁迅,节目中引用了鲁迅非常欣赏的黑格尔在一百多年前对中国的判断—他认为中国其实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表面上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其实它只是不断的重复,基本上没有大的推进。
为什么没有大的推进?因为没有自由。
我们不可能把自己从社会中隔离出来,以为自己没有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共有的病,那我们如何觉醒,如果没有觉醒,何来的自由呢?
我想或许这种自由意志和《二手时间》中不断要找的那个自由意义相同
因为我们看到在苏联解体之后,整个俄罗斯经济崩坏,赖以生存的一切都土崩瓦解:党自杀了,国家机器瘫痪了,单位消失了,福利破产,价值观粉碎,社会秩序陷入近乎无政府状态,生活毫无趣味,文化被踩进泥里,为人的尊严荡然无存,人们失去了所有的曾被称为“生活”的东西。整个国家像是被“拔掉了根”。
而在这种时候社会上只剩下唯一一种兴趣、唯一一种价值观:钱。只有暴发户被尊重,人们只谈论商品和挣钱。知识分子卖掉了自己的藏书,也不只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对书的失望。彻底绝望。就连对别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都会显得不礼貌:“你现在读什么书呢?”
普希金与百事可乐
之前网上十分火的一篇文章,讲到一位在投行工作的女孩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因为加班和极度过劳得了癌症去世的故事,然后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一个问题并回答,什么是自由最大的敌人?是资本。然后,有人反驳,什么是自由最大的敌人,是贫穷!这两个答案乍看全都正确,但是我觉得,在和平年代,自由最大的敌人难道不是不再独立思考么?
凌仙阁小师弟:被连根拔起的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二手时间》中写:“年革命之前,亚历山大·格林曾写道:‘不知怎么,未来并没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百年过去了,未来又一次没有到位。出现了一个二手时代。”
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俄罗斯的历史并不十分了解,为数不多的印象是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这个国家总是在摇摆和动荡,先是建立苏维埃国家,之后又是摆脱这个国家。从充满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到意识到所谓“自由”的缺位,从“厨房会话”到“自由”的梦想照进现实,从对自由的失望到穿着铁锤镰刀和列宁肖像T恤的年轻人,时代的过度生硬而决绝,一代代人总是在理想变为现实的喜悦与对现实失落的情绪中纠葛、沉沦。如今,学生们又变得情绪激进,梦想着进行革命。他们穿红色T恤,上面绘有列宁和切格瓦拉的画像。苏联的一切又成了时尚。现代的年轻人犹如百年之前的年轻人,充满希望与斗争,但是百年之前的梦想在如今并没有到位,历史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故此称之为“二手时代”。
《二手时间》中的访谈时间跨度从年到年,受访者多是新时代失败者,所以大多故事都失落而灰暗。即使少数的“成功者故事”,也不免充斥仇恨与痛苦的印记,并无胜利的喜悦。书中的陈述者多称自己为“赶不上车的人”,本来在奔向社会主义的火车上,人们突然间换乘了另一列开往资本主义的火车。信念与想象的纪念碑纷纷倒塌,苏联诸神变成一堆废铁,人们开始以“纽伦堡审判”威胁共产党,可法官又是谁?“不过是一批共产党审判另一批共产党,星期三退党的审判星期四退党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适应时代信仰的变更,不适应者必然痛苦而茫然。然而信仰有那么重要吗?可能确实是的,毕竟如书中所说“举世皆知我们是战斗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生活。我们的战争心理由此形成,就是在和平生活中,也是一切都按战争的思维。听到密集的鼓点,看到挥舞的旗帜,心脏就快要跳出胸口。”当党证、团证,还有战争奖章变成纪念品,当自由与市场经济变成寡头时代,当人失去信念,就像是被连根拔起。
作者采访的众多人物中,有一个人十分独特——一个生活在偏远农村的老妇人。因为偏居一隅,时代的动荡并没有对她产生太大的影响。几十年来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qz/2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