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这里的红色最红,绿色最绿红色精神密码鹿

发布时间:2023/1/27 3:05:48   点击数:
彭洋出诊时间 http://m.360xh.com/xinwen/3259/65468.html

行走井冈山,红旗、红星雕塑以及红米、红杜鹃,都在讲述着红军的不朽史诗。而目光所及,层峦叠嶂,林海茫茫,冬日雪后愈显苍翠,一派绿色蕴含着无限生机。

杜鹃是江西井冈山市的市花,别名映山红。每年四五月间,井冈山的杜鹃便绚烂绽放,漫山遍野,一簇簇红的、粉的、淡紫的,就像燃烧的火。同这火红热烈的杜鹃一样,红色,是井冈山从未改变的底色。

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斗争。

巍巍井冈,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巍巍井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巍巍井冈,诞生了一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红军;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斗争只有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却有4.8万余人牺牲,平均每天近60人献出生命,其中有名有姓被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只有人……一片腥风血雨中,因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变的初心使命,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于黑暗中冲破迷雾,杀出一条光明的新路。

青山远望,翠竹听潮。行走在井冈山,静谧的村庄飘出袅袅炊烟,当年红军烈士为之牺牲奋斗的愿景,在这里一步步成为现实。

“我们要努力实现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说。

不朽革命书

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到达井冈山上的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上山之前,秋收起义受挫,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起义军向南转移。在莽莽深山中连日战斗,部队缺乏弹药,没有给养,指战员伤病残增多。当时,何挺颖任党代表的连队党员多,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基本没有逃兵。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思考。

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后,保留下来不足千人,前委决定进行改编,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营、团建党委。

三湾改编纪念馆里,有一处展陈引人注目。一面斑驳的墙上,标语很是醒目:“军队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毛泽东在率领起义军南下途中,经过调查研究,选定井冈山地区作为部队的立足点。行军的战士们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站在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

“面对各方压力,毛泽东把队伍带上井冈山,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研究馆员饶道良说。

“井冈山道路的开创,既充满了对敌斗争的考验,也有和革命队伍内部思想路线的纷争。没有正确思想路线的形成,没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和勇气,是无法冲破障碍的。”井冈山党史研究专家陈钢说。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毛泽东和战士们在一棵荷树下歇脚,他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有人说能看到江西,有人说能看到湖南。毛泽东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烽烟已散。青山遮不住,多少英雄,短笺尺素,寸心赤诚。

骁将陈毅安,“一炮定乾坤”,却将柔情,深锁无字家书。信辗转寄到湘阴,已历大半年。面对“无字书”,妻子哭了,她明白,丈夫“走了”。记得临别时,他说:哪天收到无字书,那就是我走了,你,不必再等……

妻子此生再嫁,只珍藏往来家书,信中他笑言:“老实不客气对你不起了,也已经同别人又发生恋爱了……这个人就是列宁主义。除了我们努力革命,再找不出别的出路,把一切旧势力铲除,建设我们新的社会。”

年初,井冈农民贺页朵,就着榨油坊昏暗油灯,庄严入党,在土布上激动写下誓言:“牺牲个人,言(严)首(守)秘蜜(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

他以榨油坊为交通站,送情报、运粮食弹药,直至最后牺牲。岁月沧桑,“宣言书”早已模糊陈旧,但内在忠诚,熠熠生辉。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倒在赴井冈前路。戎马倥偬,他未忘家书,将行军见闻、战斗经历,林林总总,遥寄家人。

“现因时局转变,为了不连累家庭,今后我暂时不寄家书,你们也不要来信。我没有钱寄回来。”此封“行军书”后,他果真没再寄钱,也再无家书。

让人唏嘘者,更有王尔琢“托孤书”。“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

青梅竹马的爱妻、从未谋面的女儿、风烛残年的高堂,如若不为天下人,哪个不想父慈子孝、锦瑟和鸣。“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毛泽东哭尔琢,实是为广大烈士而歌。

斯人已逝,主义犹铿锵。“无字书”“宣言书”“行军书”“托孤书”背后,是共产党人用生命铸就的信念与忠诚、初心和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

峥嵘岁月远去。当我们沐浴阳光,可否记得英雄当年,可否不负他们牺牲,承着他们的志,一步一步,向前,向前。

他们捍卫的土地,如今绽放鲜花与和平。而我们要接续奋斗的,是为人民更幸福而战:脱贫攻坚,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全面小康,让阳光注满每个角落;高质量发展,城市乡村、工业农业、科技教育……赢在更高峰。

变化的时代,不变的初心;不同的形式,同样的信仰。

井冈云雾,润木潇潇;井冈精神,润心久长。“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永不屈服”,这精神像大海的航标灯,永远指引我们,前行之路坚定有力不彷徨。

在井冈山,今天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有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2处,处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红军后人成立工作室,小学生在革命遗址当起讲解员。挖掘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集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十分红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承红色基因,书写英雄篇章,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决战脱贫攻坚,多名党员干部组成了25个扶贫团、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分赴一线战场。年初,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走进黄洋界脚下的神山村,这座昔日井冈山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如今已变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村开起了20多家农家乐,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年之前的不足元到如今超过2万元。

脱贫之后,井冈山市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巩固脱贫成果促提升,不断发展新业态。

当年的井冈山,地处偏僻,山高路远,“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如今的井冈山市,已蝶变为拥有19万人口的美丽山城,正着力打造成老区振兴示范和社会治理标杆。

井冈山的红,融在骨血里,红得厚重,红得鲜艳。井冈山的绿,盛在新时代,绿得活泼,绿得灵动。红与绿,历史与现实,井冈山精神跨越时空,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人们前赴后继。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后,老区人民一如既往弘扬井冈山精神,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发展新业态,朝着致富奔小康的方向加速前行。这是求胜利的信心。

从“海归”到“红色讲解员”

今年32岁的毛浩夫是江西干部学院的一名现场教学老师,也是井冈山精神宣讲团成员。毛浩夫的爷爷毛秉华曾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毛秉华50年如一日地宣讲井冈山精神,被誉为“井冈山精神守望者”。毛浩夫年从英国留学回到南昌工作,受爷爷的影响,年他辞职回到井冈山,成为井冈山革命旧址的一名红色讲解员。

“转变并非一念之间。”对于毛浩夫,从“海归”到“红色讲解员”的转变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回国后经常和爷爷外出走访调研,帮爷爷收集整理资料。记得爷爷年近90岁时,为了考证一段史实,依然带着我实地走访调研,这种敬业精神让我感触很深。”毛浩夫说。

为了让自己的讲解内容更加生动,毛浩夫在工作之余大量阅读党史资料和书籍,通过实地走访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并在宣讲内容、技巧方面进行创新与提高。“在实地走访时遇到的每个村民都能讲出一些红色故事,有些是我们还没有发掘到的。”毛浩夫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毛浩夫说,近期工作室正在研发一些新的课程,打算将革命文物引入现场教学中,将当年的红色故事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员,这需要做大量的前期走访和史实考证工作。

除研发新课程外,毛浩夫还发挥自己的英文特长翻译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文献资料,并对到访井冈山的国外游客提供英文讲解。

为了给国外游客讲好井冈山革命故事,毛浩夫大量阅读党史文献,并与翻译较为权威的英译本逐一比对,力求用词精准,探索井冈山革命故事的国际表达。毛浩夫说,在英文翻译时,要结合中文原著中的语境,仔细推敲甄别。

“记得一些国外游客听完我的讲解后感叹,中国共产党人原来是在如此艰辛的条件下一步一步走来的。”毛浩夫说,作为井冈山精神青年宣讲员,有责任将这里曾经发生的激励人心的故事以及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讲述给大家。

(来源:新华网、光明网、中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qz/240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