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神游6阿尔巴尼亚原来是故人

发布时间:2021/3/30 21:44:15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01PART原来是“故人”

看着这个国家名,小喵愣了好一阵,这国家,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呢?

沉睡的记忆里,渐渐浮现出一部电影:在连叔的《飓风营救Taken》里,英雄爸爸要对付的那个人口贩子集团不就是阿尔巴尼亚黑帮嘛。

再在谷歌地图上一看,它居然欧盟成员国,就面朝西靠着地中海,和意大利十分近。脑子里不知为何,隐约怎么总有个二战时期德国鬼子、还是意大利法西斯占领阿尔巴尼亚的事情呢?

到此时,小喵的脑子里还是懵懵懂懂的。在英文网站上也较少听说这个国家的信息——真够低调的。直到开始在网上查询阿尔巴尼亚的书籍时,赫然发现孔夫子旧书网上居然有好多阿尔巴尼亚的中文书!什么小说集、民间故事。这是……

突然,一本书的封面映入眼帘,儿时的记忆一下子像潮水一般涌了出来。那是本小人书:《第八个是铜像》,还是小时候不知道从谁那里捡来的。啊!原来中国和阿尔巴尼亚还有过一段热恋呢!原来小喵很小就看过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呢。(完蛋了……严重暴露年龄……)

02PART书里的、电影里的她

好吧,神游。先从书架里,硬盘里神游起~~~

破碎的四月

PrilliIthyer(书)

豆瓣:8.0

作者: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Kadare)。

本书有中文版,上海译文出版社,阿尔巴尼亚语直接翻译。

其实伊斯梅尔·卡达莱的成名作是《亡军的将领》,我没选那本,主要是觉得不喜欢战争题材。《破碎的四月》这本书我选的是上译的版本,译者叫做郑恩波,阅读体验不好;句子读起来很晦涩,绕来绕去,有的就是病句。网上看,还有重庆出版社的译本,译者叫孙淑慧;我没有读过这一本,如果后面有读者读,我反正不推荐前者译本(据说那位郑先生还是山鹰地区文学的研究专家呢)。

故事还不错。讲的是阿尔巴尼亚山区里一部诡异“法典”下,人的拧巴生活:所有人都陷入到了复仇的死循环里。

因为读着不顺口,曾经想直接看改编的电影的。改编的电影叫做《太阳背后AbrilDespeda?ado》,是部巴西电影,故事背景也改在了巴西,所以最后没去看。

第八个是铜像

Itetin?bronz(电影)

豆瓣:6

导演:维克多·琪卡

我看的是一本电影剧照印出来的小人书(书皮就是前面那个红皮小人书)。这就是小喵小学时捡回来的那本小人书。当时看那个故事就没觉着像是外国故事,今天看的时候也一样:除了人名变长了,故事情节都能和六七十年代的国产电影互相套用——革命英雄的故事。比较无语的是:铜像男主直接把商贩的盐抢了免费发给穷人,这算“劫富济贫”?

小喵捡的那本小人书的最后一页,原来这本书的所有者觉悟很高,在中国和阿尔巴尼亚断交后,显然是不忘初心,特地用蓝黑钢笔把“伟大领袖”恩维尔·霍查的名字勾掉了。后面会告诉年轻的小读者这是为啥哈。

阿尔巴尼亚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是小喵从“孔夫子旧书网”上以2元价格淘来的。前言第一句就说“英雄的人民的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的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明灯”(“的”真多);然后是大赞恩维尔·霍查——这本书里就没被人划掉这个名字了。显然这本书出版时,两国正在恋爱期呢。

里面的故事也是一样,除了人名、地点不一样,完全就是“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画风:受点伤/吃点苦/加点班不要紧,千万不能耽误生产啊/损失国家、集体的财产啊!

假如你一连串读下这三本书,你一定会怀疑这说的根本不是一个国家。

处女之誓

Verginegiurata(电影,)

豆瓣:7.0

导演:劳拉·比斯普里

看电影时,发现女主居然是主演《幸福的拉扎罗》的阿尔巴·罗尔瓦赫尔(AlbaRohrwacher)。

女主是个阿尔巴尼亚山里人,孤儿被一家只有女儿的家庭收养。当地仍流传十分守旧的婚姻和男女关系观念。那家女儿私奔,女主特立独行,不肯嫁人做奴仆,按当地律法立誓一辈子做老处女——做男人,照顾那家父母。她不是女人,没了女人的权利;但她也不是男人。养父母死后,她来到米兰寻找养父母女儿,重归生活。

故事其实特平淡。也许是叙事手法,也许是那天小喵看电影时心情特好,居然妥妥地看完了——还是该归因于人家有可取之处。总之还是有点炒作猎奇之嫌。让我想起了张艺谋那部《大红灯笼高高挂》。

03PART阿尔巴尼亚的Icon

小喵估计,六十年代生人大概都记得那些电影啦。“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墨索里尼总是有理,不但现在有理,将来有理,而且永远有理。”……

嗯,总不能说,现在的我脑子里的影像只有那尊“铜像”吧。再找找……

有了!第一个人物是:特蕾莎修女!

阿尔巴尼亚的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特蕾莎修女却是个天主教徒,真是奇了;而且她的行善事迹都在印度,也难怪大家很难把她联想到阿尔巴尼亚去,但她的确是。

恩维尔·霍查也算是一个吧。尽管我对这个人的模样完全没有印象,但这个名字所代表的还以也足够icon了。

看老电影的都知道阿尔巴尼亚叫“山鹰之国”,因为他们国旗上有个黑山老妖,不对,黑山鹰。

这个黑山鹰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Skanderbeg),率领阿尔巴尼亚人民抵御奥斯曼帝国入侵。首都的中心广场就叫斯坎德培广场。

04PART八卦阿尔巴尼亚

翻阅英文旅行指南时,总体而言觉得,西方人对阿尔巴尼亚不怎么了解。巧了,咱中国人可不一样(我是说……对年纪大一点的中国人),中国以前还有专门的阿尔巴尼亚事务、语言、文化的研究员呢。原因嘛,小喵理解,应该是因为阿尔巴尼亚在二战时出了个民族英雄、后来的国家领导人恩维尔·霍查。人家上台后搞社会主义,而且后来和苏联闹掰了。在社会主义阵营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还是个位于欧洲、面朝地中海、靠着资本主义列强的朋友,中国对他们那个叫好啊,六、七十年代“勒紧裤腰带援助”这句话肯定不夸张。但阿方不怎么感恩,加上中美关系和解又遭霍查骂,我们的社论里把阿尔巴尼亚形容成了“农夫和蛇”里的蛇。后来,邓小平下令不援助了。后来,霍查执政四十年,死了,就没有后来了。阿尔巴尼亚就变成了连叔《飓风营救》里到处去欧洲大城市拐卖妇女的阿尔巴尼亚了。为了让欧洲观众记住拐卖头子的名字,干脆就让他姓“霍查”了……

有趣的是,《飓风营救2》里,一开头就是阿尔巴尼亚的山区。前一集被国民老爹连叔弄死的阿尔巴尼亚黑帮的大家长在下葬了亲人后,宣布,按照传统,我们要血债血偿……

这简直就像是在给前面读过的小说《破碎的四月》背书一样。

把霍查执政期间留给我们的“第八个是铜像”的革命印象翻过去,貌似阿尔巴尼亚在小喵头脑里剩下的就是“黑帮”和“古怪传统”两个字了。《破》一书中提到,女人出嫁时,娘家爹要给女儿一枚子弹。你以为是说老公出轨就崩了他吧?错,是说子弹是送给夫家的:送去的媳妇不听话,就用这枚子弹了断她。在电影《处女之誓》里也有一模一样的说法。看来是想向外界强化这个容易引发外人猎奇的印象。

行吧,反正我们的神游活动,既不用担心黑帮,也不用担心有谁代表谁处死谁,真开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1966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