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社会转型30年

发布时间:2021/6/13 14:54:53   点击数:

几十年后,如果未来的学者以政治诱导为基础对社会实验进行研究,他们的目光很可能会指向阿尔巴尼亚。年,阿尔巴尼亚政权更迭,政治发生变化,其影响触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很多变化是负面的,社会发展遭到破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过去三十年,阿尔巴尼亚经历的一切,都已尘封进了历史的书籍,等待人们回忆重现。这段历史充斥着破碎的梦想,以及从未实现的希望。这是一段想要生活更美好和活得更有尊严的一代人的历史。在这样一段历史里,人民被欺骗,被抢掠,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机会,还有未来。

社会转型只是政治变革的衍生品

年12月11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会(CentralCommitteeofthePartyofLaborofAlbania)宣布允许政治多元化。年3月,阿尔巴尼亚举行了后社会主义时期的第一次大选。自选举日那天起,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生活与从前大不相同了。阿尔巴尼亚的政治变革发生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带来的“变革之风”之后。由于社会反抗和政治不满同时出现,很快一个新的反对社会党势力应运而生,并于年掌权。从那时起,一切社会平衡被动摇,时至今日也并未复原。年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从政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警告阿尔巴尼亚,一个过渡期即将开启,这是制度变革时不可避免的一段时期。

然而,阿尔巴尼亚的过渡期似乎与“短暂”二字截然相反。对阿尔巴尼亚而言,过渡期已成现状,而非仅仅是一个阶段。本文中,我们通过具体事件来分析相关问题,以便更好地分析转型期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原因:贫困、移民、社会不稳、法治无力、腐败

20世纪9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美元,被许多前东欧国家视为最贫穷的国家。阿尔巴尼亚经济向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型,这不仅扰乱了经济的增长,而且带来了高度贫困。年,阿尔巴尼亚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8%,年下降了11%。从年到年,通货膨胀与国民平均消费价格持平,年增长率达至%,继而所有银行存款贬值,那是人们一生的储蓄。转眼间,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积蓄,还得被迫适应那种“新常态”。

阿尔巴尼亚边界开放后,成千上万的人竭尽所能离开阿尔巴尼亚,比如穿过高山进入希腊,乘坐充气船穿越地中海到达意大利,或者翻过高墙跳进外国驻地拉那大使馆等。转型30余年后,世界才第一次看到阿尔巴尼亚人的面孔。第一批移民疲惫不堪,也见证了欧洲的悲哀和团结。然而,在年动乱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浪潮中,周边富裕国家并不像以前那样欢迎阿尔巴尼亚移民。从那时起,移民就开始暗中进行,但不曾中断,一直持续至今。

20世纪90年代,政治形势极其紧张。年“金字塔计划”崩溃,阿尔巴尼亚几乎处于内战的边缘。官方统计称,国内冲突造成约人伤亡,但许多人称实际伤亡远不止这些。时任总统萨利·贝里沙(SaliBerisha)拒不下台,其顽固态度引发了一场社会冲突,对后世造成重大影响。贝里沙为南北分裂火上浇油,成为转型期历史上第一个用军队对抗平民的总统。弹药仓库遭突袭,这造就了一批“新枪主”。自此,人们每年都能感受到其带来的社会影响。

原来政府无处不在,且人人皆怕,而现在政府却很“松散”,且失去控制力。这导致人民对当局的尊重度大大降低。有些人这样做是因为对旧政权怀恨在心,现在他们终于可以反抗;另一些人是因为极其厌恶统治国家的新政治人物。不管是什么原因,不信任领导机构并非空穴来风。国家新一届领导人什么都考虑到了,就是没考虑到人民的福利。

法治无力并非是腐败泛滥的基础,而是其后果。法律固然存在,但法庭上鲜少对腐败案件追责。腐败几乎渗透在公共服务实体的每个部门,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事实上,国家公共机构被视为通向未来和眼前财富的踏板。在教育、医疗保健、国家警察、电力分配、环境、能源等众多领域,所有阿尔巴尼亚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行贿受贿的严酷现实。

社会阶层是如何改变的

在阿尔巴尼亚,转型过渡期似乎是“胜者通吃”和社会贫困的代名词。大多数人还没准备好在新体制下成家立业、体面生活,他们只能成为不幸的旁观者,看着国家财富一点点被偷走。在那个时代,贪婪残暴大行其道,只管让剩下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在那个时代,知识、奋斗、拼搏和毅力被摒弃,谁有关系谁就能找到办法,谁有“胆”谁就能“更上一层楼”。正是那些人,30年后,要么进了政坛,要么成了寡头,要么二者兼备。他们亲手造就了恶性循环,让一代代的人坚信:并非适者生存,而是强者生存(“强”指专横武断、无情冷酷以及纵行骗术)。而有那么一代官员,他们真的努力工作、热爱祖国,却被抛至一旁。在阿尔巴尼亚,“成功”的案例都在强调,知识无需太多,甚至工作都无需多做,就能登峰造极。几十年后,这种冲击带来的社会后果仍旧清晰可见。实际上,阿尔巴尼亚社会流动性很强,但不靠真才实学,而靠裙带关系、贪污腐败和卑劣行迹。通常位居高位者之间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孤立45年后,阿尔巴尼亚人清醒过来,发现国家乃至世界早已改变,边界已不再有任何意义。第一批移民主要为贫穷阶层,多为青年男性。他们离开家人,包括孩子;对家人来说,移民带来的收入是唯一的生存来源。他们有些人后来与家人团聚,有些则没有。这引发了“半个家(half-homes’)”现象螺旋式增长。到年,阿尔巴尼亚几乎所有家庭都有成员住在国外。有些人打拼成功,但悲剧也同时出现:在希腊山区,或经奥特朗托海峡到意大利,有数百人丧生,还有数百人至今下落不明。还有人试图在欧盟其他国家开辟新生活,但这也并不容易。几十年来,阿尔巴尼亚人一直被当作二等公民对待,偏见仍然存在。移民永远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和社区。政权更迭三十年后,75%的阿尔巴尼亚青年想要离开这个国家,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结语:阿尔巴尼亚转型故事!

阿尔巴尼亚转型故事是一本书的标题,作者是居住在纽约的阿尔巴尼亚教授施纳斯·拉玛(ShinasiRama)。在书中,他就国家领导及其责任这一主题作了透彻的解释,并认为如时代精神、民众心态和外国影响等因素在阿尔巴尼亚转型失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毫无疑问,他表示:转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统治者”。统治者用铁腕强力控制着阿尔巴尼亚的政治权力、经济体系和文化价值观。尽管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看似无组织的、支离破碎的且分裂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利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早在年的时候,阿尔巴尼亚人即被告知,市场将自行决定社会结构和资本主义制度利弊背景下的社会关系。社会将被划分为阶级。有的阶级代表垄断和财富,有的代表劳动阶层或者土地无产阶级。还会有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他们的收入会略超贫困线。30年过去了,中产阶级几乎不存在,五分之一的人口处于极端贫困水平,45%的公民生活在中等贫困中(每天不到5美元)。还有5%的社会精英在阿尔巴尼亚的社会转型中飞黄腾达,现在他们正在强加其意愿给国家。从本质上讲,过去的几十年是一个失败的实验。

政府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自身利益的制度。这就是为什么阿尔巴尼亚民主制度生来就是失败的。如今,阿尔巴尼亚的未来,似乎和过去一样,毫无希望!

(作者:MarselaMusabelliu;翻译:胡子淇;校对:郎加泽仁;签发:陈新)

***中国-中东欧研究院非营利有限责任公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年4月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注册成立,是中国在欧洲首家独立注册的新型智库。中国-中东欧研究院搭建起依托中东欧国家学者的学术研究网络。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2091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