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地理 >> 焕新与更迭莫斯科特维尔广场纪念碑雕塑的演
经过许多历史资料的翻译整理,昨个又做了实地的考察,笔者发现莫斯科市中心的特维尔广场是个很有时代特色的地方。特维尔广场在18世纪90年代因沿途经过的特维尔大街而得名,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特维尔广场的纪念碑雕塑几经更迭,广场的名字也随着时事而经历了几次改变。但每一次创造出的纪念碑雕塑都能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政权意志,雕塑本身也是非常杰出的艺术作品。
特维尔广场(-)——斯科贝列夫广场(-)——苏维埃广场(-)——特维尔广场(至今)
特维尔广场的标识牌匾及列宁纪念性浮雕,笔者拍摄于年7月9日
年–年发生的第十次俄土战争是一场奥斯曼土耳其与俄罗斯帝国及其盟友之间的战争。此次战争的目的是俄国希望打开通往地中海的通路,并且解放生活在巴尔干半岛,信仰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使他们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在第十次俄土战争中俄国步兵上将斯科贝列夫(М.Д.Скобелев)有着卓越的表现。在年,莫斯科市杜马官员尼古拉·沙明(НиколайШамин)向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乎公众利益和需求的说明,建议为纪念-年俄土战争的英雄斯科贝列夫将军树立了一座纪念碑。理由是斯科贝列夫在此次战斗中表现出了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纪念碑的竖立时间恰好是将军去世25周年纪念日。
纪念碑项目作者萨莫诺夫
泥塑过程中留影
年1月底,主办方为了斯科贝列夫纪念碑的设计宣布了一场全俄罗斯的艺术竞赛,要求参赛者必须在同年5月25日提交自己的设计项目。在提交的27个项目设计中,有4个方案获得了奖项。一等奖获得者并非是一名专业雕塑家,而是授予了一名退役的中校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萨莫诺夫(П.А.Самонов),他可能是在没有艺术家的帮助下就完成了这项的雕塑任务。尼古拉二世与该项目的实施直接相关,他宣布认购募集资金,确立了这座纪念碑的主旨思想,赞同斯科贝列夫一定要被设计成骑马的姿态。尼古拉二世也为其选择并批准了安装地点,即是特维尔广场。
斯科贝列夫纪念碑
这件由芬兰花岗岩制成的纪念碑于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特维尔广场上开放,雕像创作者萨莫诺夫中校以多组人物形象组成的叙事性形式设计了该纪念碑,它的构成特征成为俄罗斯19世纪下半叶雕塑的一个典型案例。在群塑的中心位置是骑马的斯科贝列夫将军的人物造型,他带着军刀,冲锋向前。在较低一层的位置上,将军的左翼和右翼是俄罗斯军队的士兵和军官们。群雕整体描述了一幅充满攻击和防御的战争场景。在雕塑基座的壁龛位置上是一组青铜浅浮雕的画面构图,上面描述了俄罗斯-土耳其战争和中亚战役的一些故事情节。战斗中的士兵服饰和武器的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成群的士兵们被步枪和军刀所环绕,骑马者和士兵的具体形象都是很重要的表现内容。画面中布满了危机,一切都被描绘成真实场景的样子。纪念碑借用了瓦西里?韦列夏金的战斗风格式画面,构图是基于韦列夏金的绘画作品《在希普卡附近的斯科贝列夫》设计的(后来,雕塑家马特维?马尼泽尔在为萨马拉和列宁格勒设计的恰帕耶夫纪念碑中同样使用了诸如此类的战斗叙事性原理)。巨大的白色花岗岩基座对画面整体起到了统一的作用。多组画面是通过具有足够深度的嵌入式浮雕壁龛来进行分割的,就像是一组复杂的防御工事一样,形同一座堡垒要塞。
斯科贝列夫纪念碑侧面
在此事件后这座广场被许多人称为“斯科贝列夫广场”。这个新的称谓也可能是一个公众流行的说法,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名字,在年的《全莫斯科——年地址参考书》页中标注的仍然是特维尔广场,然而今天许多作者在著作中描述当时的广场仍然喜欢使用“斯科贝列夫广场”这个名称。斯科贝列夫纪念碑不仅具有艺术意义,同时还具有历史意义,它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有机的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且对城市广场的中心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凝聚、组织和运转作用。但是,它并没有持续存在很长时间。十月革命之后,在年4月它被摧毁了(只剩下基座在那里)。
建筑师多库恰耶夫设计的自由纪念碑草图(方案未被选用,但已做成明信片),-年
在俄罗斯经历了十月革命之后,于年在建筑师德米特里?奥西波夫和雕塑家尼古拉?安德烈耶夫的倡议下,特维尔广场上竖立了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碑,这同样属于列宁纪念碑宣传计划的一部分。他们萌生的想法是在莫斯科苏维埃办公楼前创建一座关于苏维埃宪法的方尖碑,以效仿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感召,同样应当在广场上传达出本国公民的激昂热情。但是,建立新的公民意识只能通过打破另一种同样重要的主张来得以实现。因此,已经存在于广场之上的斯科贝列夫将军纪念碑被拆毁了。
宪法纪念碑与自由女神像揭幕仪式,后面旧建筑尚未拆除之时
神圣的苏维埃宪法纪念碑被分为了两个建造阶段。起初先建造了一个带有巨大底座的高纵方尖碑(由建筑师奥西波夫设计完成)。方尖碑在十月革命一周年纪念日那天开幕。工程期限极其紧迫,在砖块垒成的正方形基座上竖立了26米高的三面型石碑并进行了粉刷。在底座的凹槽处安装了带有第一版《苏维埃宪法》内容的木质牌匾。后来,工人们将斯科贝列夫纪念碑移除的金属残片进行重新熔铸,并将宪法内容铸在了新的青铜盾牌上。在庄严的革命周年纪念日之时,广场上的所有建筑物都被涂饰成了黄色,莫斯科苏维埃办公楼则涂成红色。在这座石碑的开幕式讲话中,人民教育委员会的卢那察尔斯基将其比作“象征无产阶级奋斗的花岗岩晶体”。
宪法纪念碑与自由女神像,后方是新建成的苏共中央列宁研究所大楼
年6月27日,在方尖碑的前方位置竖立了由混凝土制成的《自由女神》雕像。新纪念碑雕塑的作者安德烈耶夫将建筑和雕塑的形式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主要是受到了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古典主义艺术的启发。由安德烈耶夫创作的寓言式人物形象,与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的造型艺术样式有着关联,也可以从中明显的看到法国雕塑家安托万?布德尔的某种影响。根据安德烈耶夫的设计构思,一个戴着弗里吉亚帽的强壮有力的女性人体,左手托着一个地球的球体,右臂伸向前方,昂首目眺远方,她象征着革命和新社会的形成。这座纪念碑的意义在于,大师们成功地实现了雕塑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它们相互支撑,彼此加固强化。这座庄严而引人入胜的纪念碑是专门为广场打造的,特别实践了造型形式的垂直发展理念,它凝聚并增强了广场的能量场。同年,特维尔广场更名为苏维埃广场。
这座方尖碑成为了当时莫斯科官方正式的象征符号,并在莫斯科苏维埃的旗帜上绣有它的金色图案。它的形象作为官方象征在各类国家身份标志中和应用艺术中被广泛传播、复制。而现如今失落的纪念碑图像,被保留在了横跨莫斯科河的大石桥(年)上铸铁格栅上的浅浮雕画面中。
列宁研究所楼前的弗拉基米尔·列宁纪念碑,雕塑家梅尔库洛夫创作,笔者拍摄于年7月9日
年代初期,苏维埃广场由建筑师舒谢夫(А.В.Щусев)和戈洛索夫(И.А.Голосов)重新进行了设计。年,广场中央破旧的警卫部被拆除,并在这个位置建造了一个带喷泉的小公园。同年,广场北侧大德米特洛夫街旁的建筑物被拆除,年根据建筑师谢尔盖·切尔尼雪夫(С.Е.Чернышёв)的项目,在此处兴建了苏共中央列宁研究所大楼。年,弗拉基米尔·列宁的纪念碑在楼前揭幕,由雕塑家谢尔盖·梅尔库洛夫(С.Д.Меркуров)制作,建筑师伊西多尔·弗朗促茨(И.А.Француз)设计。
自由女神像头部,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收藏
年,苏维埃广场实施了重建工程,尽管这座宪法纪念碑具有很崇高的意义,但莫斯科市执行委员会还是决定将其摧毁。年4月21日至22日晚上,纪念碑被爆破拆除,只有自由女神像的头部幸存下来。年,她被存放在了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尤里·多尔戈鲁基纪念碑,雕塑家奥尔洛夫创作,年
年莫斯科庆祝建城周年之际,政府计划在苏维埃广场上为莫斯科的创始人尤里·多尔戈鲁基设立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建筑师维克多·安德烈耶夫(В.С.Андреев)设计,雕塑家奥尔洛夫(С.М.Орлов)创作完成,于年多尔戈鲁基骑马雕像在特维尔广场上隆重开放。
苏联解体对广场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年苏维埃广场恢复了它的历史名称,再次改回为特维尔广场。今天的特维尔广场渐渐丧失了曾经的庄重与崇高,变为一个生活化的集市型广场,成为市民节庆活动的地点之一。广场上设立了节日小舞台和许多特色小铺,多尔戈鲁基雕像被包绕其中,已没有了曾经威严。周而复始,随着时代的更迭,或许特维尔广场又回归到了曾经它那最平凡的容貌。
尤里·多尔戈鲁基纪念碑,笔者拍摄于年7月9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