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地理 >> 华裔回族在卫国战争中的贡献一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华裔回族在卫国战争中的贡献
(一)
冯钧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那场战争的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其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万,苏联死亡人数超过万。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
年5月8日,江泽民、克林顿和叶利钦等50多个国家的元首、首脑汇聚莫斯科,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各国客人参观了莫斯科俯首山下刚刚落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馆。
华裔回族“苏联英雄”王阿訇·曼苏孜
在纪念馆的大厅里,华裔回族“苏联英雄”王阿訇·曼苏孜的名字和其他“苏联英雄”的名字一起,并排镶嵌在大厅花岗岩墙壁上。华裔回族红军战士能获得如此不朽的荣耀,是海外华人的光荣,是回族同胞的骄傲。
莫斯科俯首山下卫国战争纪念碑和纪念馆
年6月2日,德国法西斯及其仆从国集结个师、共万人,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电战方式,大举入侵苏联。苏联各族人民为了捍卫祖国,粉碎法西斯征服世界的狂妄野心,在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的领导下,奋起自卫抵抗。在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中,苏联各族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二战广场的英雄母亲雕像
居住在苏联的华裔回族群众,也和各族人民一样,迅速地投入了全民族的卫国战争。成百上千的回族优秀儿女,牺牲在了欧洲战场上,华裔回族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创出了动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烈士的名字不为人知,英雄的功绩永垂不朽!
本文记述的,是笔者多年前数次访问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走访了一批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兵、拜会了当地的一些专家学者、收集了一些文献资料,经加工整理,供朋友们了解华裔回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牺牲和贡献。目的“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一、大后方: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定居着一批华裔回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息繁衍,到了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华裔回族已有数万人。主要居住在哈萨克与吉尔吉斯交界的楚河两岸的10多个村庄里,在莫斯科、塔什干、阿拉木图、比什凯克等城市,也有少量回族人居住。他们在顽强的保持着陕、甘文化习俗的同时,和当地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辛勤劳作,过着殷实平和的生活。
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大举入侵,打破了苏联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各族人民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卫国战争动员令。从欧洲到亚洲,从前线到后方,苏联各族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勇敢地投入到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之中。
生活在苏联大后方的华裔回族群众,一边加紧生产、支援前线,一边踊跃参军、奔赴欧洲战场。一时间,母亲送儿打德寇,妻子送郎上战场,成为了全苏联的群众运动,出现了许许多多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几乎家家都有人当红军。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回族农庄绍尔秋别的黑仁尔·三娃和大儿子一同应征入伍,父子两人都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先后光荣的牺牲在战场上。苏联回族协会副主席黑老五·易布拉希姆·希尔维奇曾对我们讲,他们黑家就有伯叔兄弟6人先后当红军、上战场。两个哥哥黑老五·鹿腿儿和黑老五·伊斯麻尔分别牺牲在乌克兰和斯摩棱斯克。著名回族诗人雅瑟尔·十娃子也是兄弟两人同时上战场。苏联人民演员、著名歌唱家侯赛因·穆赫达罗夫的父亲,是营盘回族农庄主席,按当时的规定,农庄主席是组织生产、支援前线,可以不上战场,但他坚决要求当兵报效祖国。侯赛因对笔者讲,他母亲带他和8岁的弟弟送父亲当兵的情景,一家人依依不舍,挥泪而别。但没有想到和父亲的告别,竟成了永别。年,他的父亲牺牲在解放明斯克的战斗中。
雅瑟尔·十娃子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天。后为吉尔吉斯共和国作家协会主席
年4月,33岁的王阿訇·曼苏孜和回族农庄米粮坊的几位朋友,一同参加了红军。当他和妻子法蒂玛及3个孩子告别时,还叮咛孩子们要听母亲的话,他会很快回来和全家团聚的。但一年后的7月5日,“苏联英雄”王阿訇·曼苏孜,壮烈牺牲在著名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
当时,农庄的年轻人都争先恐后地参军,只怕没有杀敌立功的机会。绍尔秋别农庄中学校长卡希洛夫的父亲希麦尔告诉我们,他和村上5位青年人一起参加了红军。新兵在车里雅宾斯克集训时,听到苏联红军攻克了柏林的消息,他们彻夜庆祝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也为失去了杀敌卫国的机会感到遗憾。
在城市里,也有不少华裔回族学生、工人参军、参战,红军中出现了回族飞行员、坦克手。回族女子也有人上战场,居住在阿拉木图的回族医生马山青·粉花,是十月革命时期回族红军将领马山青的侄女。卫国战争爆发后,马山青·粉花作为军医上了战场,她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多次立功受奖,战争结束时,她已经成为一位大尉军医了。作者年采访哈萨克斯坦营盘博物馆馆长和绍尔秋别农庄工会主席后,一起合影留念
据江布尔州营盘农庄纪念馆馆长黑雅·蓝阿訇诺夫和绍尔秋别农庄工会主席达乌·哈克耶维奇讲,战争期间,他们十岁左右,对回族农庄送青年参军的场景,记得很清楚。当时,欢送、离别的场面既热烈,又悲壮。全农庄的老人、妇女、儿童都是流着泪水,送自己的亲人上战场的。不少的回族英俊青年,从此一去不复返,为卫国战争的胜利,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卫国战争进行到最残酷的时候,回族农庄出现了一种感人的情景。小伙子们一接到入伍通知书,家里人就张罗着第二天把订了婚的媳妇娶进门。战争期间,一切为了前线,大后方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娶亲时,招待亲朋好友的是玉米面搅团和窝窝头。新媳妇过门的第二天一大早,就是送新郎告别的时刻,父母嘱咐儿子,新娘话别新郎,生离死别、泪水洗面,为国赴难、凄凉悲壮。这样的送别大部分成为了永别。参加红军的回族优秀男儿,大部分是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回族农庄营盘参加卫国战争的人中,就有人牺牲在战场上;绍尔秋别农庄上战场的人中,也有人成为了烈士。也就是说,60%以上的回族红军战士,牺牲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上。
卫国战争期间,邮递员来回族农庄的时间是固定的。在邮递员进村前,各家门前早早就有人等候,这时老人、妇女说点家常话,孩子们在一起追戏玩耍,倒也和平、安祥。当邮递员一进村,人们顿时就紧张起来,有的妇女甚至紧张的两腿发抖,只怕邮递员将带黑边的阵亡通知书送到自己的手中。那些急切盼望能得到丈夫、兄弟或儿子音讯的人,信拿到手中,却不敢立即打开看,只怕信中有亲人生病、受伤、致残或亲朋、战友牺牲的消息。正当人们为亲人平安消息高兴时,却常常会出现街坊邻里、亲朋好友接到了亲人阵亡通知书的事,这时,全村人都会到烈士家中吊唁、慰问,并按回族的习俗,为阵亡者办理后事、过乜帖,以寄托怀念、敬仰之情。
左一戴大盖军帽者为华裔红军战士
由于抗击法西斯战争的复杂与残酷,不少阵亡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甚至死活,一时搞不清楚,家属见不到来信,也接不到阵亡通知书。甚至在胜利后的几十年里,还有不少的人还盼望出现奇迹,盼望着渺无音讯的儿子能站到母亲面前,失踪的丈夫能回到妻子的身旁,未见过面的父亲能和儿子团聚。有多少的老人、妇女盼啊盼、想啊想,为下落不明的亲人流干了眼泪,一些老人带着希望、带着幻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
在男性公民奔赴欧洲战场后,农庄里的一切生产、生活,都要靠妇女来承担。她们除了要待奉老人、照顾孩子、操劳家务外,集体农庄的一切活路,如耕地、播种、浇水、施肥、管理、收获等等,几乎都要靠妇女来干。几年的功夫,回妇女中现出一批汽车司机、康拜因司机和种田、饲养能手,个别人还当上了农庄女主席。农忙季节,妇女们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天黑才回家做饭,两头不见太阳。若有点空闲时间,农庄还要组织她们为前线的战士们做鞋、做袜子、做内衣。
大后方的人们积极、主动地的响应斯大林“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把饲养的牛羊,种植的水果、蔬菜,上好的大米、白面,都运送到了前方。而农庄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却吃的是玉米面、连麸子面,甚是野草籽、败籽等磨成的混合面,吃的是搅团、窝窝头和野菜团。农忙之际,老人、儿童都要下地干活,当时学生成了生产的主要帮手,学校都是上午学习,下午由老师帮领下地劳动。几位老人对我们讲,当年他们是小学生,在农庄干活时,都喜欢放牛、放羊,最怕天冷时下稻田劳动,学生们在冷水中会冻得发抖。
哈萨克斯坦绍尔秋别农庄的华裔回族
在卫国战争期间,大后方的人们历尽了千辛万苦,他们用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行动,来支援着前方,不少的人荣获了劳动模范称号。卫国战争胜利后,大后方不少回族同胞获得了“——斯大林”功勋章。《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长期以来,苏联华裔回族继承了陕、甘回族吃苦耐劳,善于经营,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战前,苏联回族的生活比较殷实富裕,平静安详。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们都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主动地捐钱、捐物,特别是回族妇女,积极捐献自己心爱的金银首饰,支援抗击法西斯的前线。战争期间,苏联红军中出现了以营盘、绍尔秋别、亚利克山大、米粮坊、东干诺夫卡等回族农庄命名的坦克和大炮。
《卫国战争期间大后方农庄的妇女们》
卫国战争期间,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和中亚各共和国,成为苏联的大后方,华裔回族居住的中亚地区,不仅成了苏联的粮仓,也为战争提供了所必需的军用物资基地。特别是战争的中、后期,中亚地区已经能生产坦克、飞机、大炮等重兵器所必需的有色金属和部件。苏军子弹的80%是哈萨克斯坦兵工厂提供的。居住在城市里的回族工人和技术干部,和俄罗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族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在塔什干飞机制造厂,在伏龙芝列宁兵工厂等军工企业夜以继日地工作,把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欧洲前线。
大后方的回族群众,为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二战后苏军总参谋长谢·马·什捷缅科大将讲,“在卫国战争中,红军人数最多时达万,占苏联总人口万的5.7%。”而两个最大的华裔回族农庄营盘和绍尔秋别,共有人上了战场,占当时两个农庄总人口多人的12%左右。这两组数字足以说明,当时仅有数万人的苏联华裔回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与牺牲,这也是至今俄罗斯和中亚华裔回族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未完待续)
冯钧平作者冯钧平,研究员,现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改革专家组组长、陕西省老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协会顾问,西北大学陕西省情研究院学术委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