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河洛文化洛畔之音赵振华洛阳铲
作者简介:赵振华,男,致力于周汉唐考古与地方历史研究,以河洛文化和墓志碑刻为研究方向。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简报、报告、论文等余篇。原洛阳古代艺术馆馆长,在洛阳从事田野考古与博物馆工作30多年。
摘要:一把洛阳铲,刺破阴阳界,在国家文物考古和基本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洛阳铲从何而来?如何演变?为古都百姓津津乐道。
关键词:洛阳铲;文物考古;洛阳
一
历史与功用
明代万历年间,浙江海宁人王士性曾在河南等地做官,他周游全国,见多识广,写了一本《广志绎》,记录各省地理风俗。这本书卷3说:“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转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人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郎,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馀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还提到一些出土文物,看来明代洛阳就有盗墓风气。王氏所记“铁锥”,能入土及墓颇深,这就是几百年前洛阳曾经使用过的一种专门用于探寻地下古墓的铁铲。
据民间传说,清嘉庆年间一个冬天,洛阳城里县太爷见阎王去了。“他的墓穴早有阴阳先选在邙山金家沟,出殡那天,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可是挖开墓地,发现下边原先就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墓。县太爷的孝子贤孙大发雷霆。阴阳先见势不妙,逃之天天。金家沟的地保被招来了,他跪在灵柩前,战战兢兢地禀报,离此不远的马坡,有个姓马的光棍,平时凭一把铁铲为人家探墓混饭吃,颇有能耐,不妨唤他前来为爷们效劳。姓马的光棍匆匆赶到墓地,解开黑棉袄,从腰带上卸下来一把比农家用的方头锨窄半,两边稍稍向内折弯的铁铲。他在铁铲柄口插进一根笔直的木柄,飞快地在墓地周围打孔,果然找到一块恰巧可容下一口棺材的空地。他因此得了三吊铜钱”(朱永祥《神奇的洛阳铲》,《洛阳日报》年6月29日)。这就是清代嘉庆年间洛阳马坡人使用的洛阳铲。
洛阳地区的农民,在秋末冬春农闲时节,有的在野外寻找中药材瓜萎和它那入土颇深的块根,就拿着这种铲子,顺藤向地下挖洞探取,比较铁锨等工具省力便利。据说,20世纪20年代,洛阳东汉太学石经就是这样发现的。挑担子的小贩也随身带着它,逢集赶会,拿来在地上打洞立杆搭风雨棚。这种铁铲在洛阳已使用了几个朝代。
二
钻探与原理
清末民初修建的汴洛铁路和洛潼铁路经过邙山南麓,发现很多古墓古物,为外国技师所购买。刺激邙山村民使用洛阳铲寻找古墓,极大地提高了盗墓效率。
村民借用这种半截筒瓦样的铁铲能够深刺入土和起土的特性,来探寻古墓。经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即将铲子打入地层提起后,从铲子的内弧面可以带出地下原有的土壤,通过对土壤的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等情况的辨别来判知地下有无古墓、古文化遗存及遗迹的范围形状等。如果是自然土,就是所谓“死土”。如果是人工扰乱过的土,叫做“活土”,是包含有考古信息的土,内行人就可据以判断是否墓土,钻探出墓形以推测其大致年代。洛阳铲操作简便,只需在地面打一个小小的洞,就可以把从地表到地下十几米深的土取出来进行辨认,而且对文物的破坏力又最小,这种取土能力是铁敏、铁镐等其他工具无法比拟的。
三
原名与定名
洛阳铲的风行,为盗墓者增添了一件轻巧灵便的“侦探”古墓的工具,掀起了地方百姓盗掘古墓的狂潮,数十年间,使得中国古墓葬最集中的部山地区十墓九空,古物外流,引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18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