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九下历史难点汇总内附九上历史

发布时间:2021/3/13 2:05:40   点击数: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民主生活。

②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严重地束缚了人民的思想,造成了一系列的冤假错案。

2.赫鲁晓夫上台: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3.改革时间:—年。

4.改革目的:克服斯大林时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5.改革内容: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推行“玉米运动”;提出15年内人均工业品产量赶超美国。

6.影响: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改革失败)。

7.结果:没有克服计划经济所存在的弊端。进入20世纪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8.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缺乏正确的知道思想。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质量问题,所以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背景: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局面。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②时间:年3月。

③措施: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④结果: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2.苏联解体的过程。

①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转台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遭到失败。(又称“八一九事件”)

②政变未遂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③年12月底,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的原因。

直接原因:“八一九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根本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等

(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中国的改革开放

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②结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③成功的原因: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④启示:借鉴别人的经验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照搬,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各项政策、方针与措施。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的改革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的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2.“匈牙利事件”爆发的方原因:苏共“二十大”后,匈牙利人民强烈要求改革;匈牙利反共势力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制造社会动乱;国际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

3.匈牙利改革的原因: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4.改革的政党: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5.改革的开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总结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教训,对政治经济进行局部改革和调整。

6.改革的措施:

7.改革的影响:

①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大量借外债,到20世纪80年代,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②经济发展平稳,政治形势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被称为“匈牙利模式”。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8.匈牙利改革的实质: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调整,目的是使社会制度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9.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①除匈牙利外,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但都成效不大。

②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

1.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的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②东欧国家普遍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③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时间:—年。

3.过程:

①从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②东欧剧变以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4.实质:执政党都发生了变化,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5.对我们的启示: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

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背景:二战后,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中国、朝鲜、越南北部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印度人民的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

①19世纪中期印度进行反英大起义和要求实现自治的反英运动。

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度再次掀起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

③二战后初期,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3.印巴分治: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把原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同年8月,尼赫鲁、真纳分别成为这两个新国家的领导人。后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立了共和国。

4.印度共和国于年宣告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于年宣告成立。

5.印度独立的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了英国对这一地区近二百年的直接统治。

6.印度独立的影响:印巴独立后,遗留下不少问题,如印度教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7.印度独立后的半个多实际中,工农业都有了巨大发展,科技领域的成就卓著。

8.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①独立: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缅甸()、韩国()老挝()、柬埔寨()、锡兰()[年改名为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先后宣告独立。

②振兴:独立后的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英国在印度实行印巴分治方案的目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英国的利益。具体表现为:利用印度的宗教矛盾制造分裂,企图继续控制印度,保持英国在印度的既得利益。将印度一分为二,严重地消弱了印度的势力,为英国以后干涉印度事物创造条件。

二、非洲的民族独立浪潮

1.背景:二战结束后,非洲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一步步走向瓦解。

2.进程: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

3.开始: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七月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年,阿尔及利亚开始为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进行武装起义,法国与年成人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4.高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席卷了整个非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取得独立,仅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20世纪60年代末,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被摧毁。此后,非洲民族运动相继发展。

5.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

6.结束及意义: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宣告了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结束了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5个世纪的历史。

7.非洲民族独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夺回了国家主权。改变了非洲的面貌,宣告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非洲独立国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支反帝反殖民主义的重要力量。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的独立与政策。

①独立:年,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在卡斯特罗领导下,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策:新政权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美国垄断资本在古巴的工矿企业。

2.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①开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不懈斗争。

②逐步收回: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力。

③全部收回:到年底,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

四、第三世界的斗争及表现

1.万隆会议:反英了亚、非国家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2.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

3.“七十七国集团”:在争取经济权益,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亚洲“四小龙”

1.韩国:启动经济开发战略,创造了“惊人的江汉之奇”。

2.新加坡:“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以“神奇的港口之国”著称。

3.中国香港:国际贸易、航运、金融和信息中心,被誉为“耀眼的东方之珠”。

4.中国台湾:被誉为“突起的海岛之星”。

5.亚洲“四小虎”: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的地理位置:泛指地中海东岸和南岸地区,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

2.中东问题的由来:

①历史上犹太人(其祖先为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迁入该地区,并建立了国家,后因外族入侵,犹太人流散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该地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该决议对阿拉伯人极不公正。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阿拉伯国因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的反对而没能建国,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

3.中东战争:以色列建国后至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4.中东战争争夺的目标:土地或运河主权及水资源。

5.中东战争的后果:造成双方大量人员的上网;数百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大量的军费开始,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6.中东地区的重要性:这一地区有苏伊士运河沟通三大洲,并盛产石油,因此交通地位重要,战略地位重要,经济价值巨大。

7.中东战争的特点:①交战国基本上是一国对多国,即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②交战国主要围绕着领土归属问题、水资源问题进行争夺;③均有大国的参与或介入;④联合国在中国战争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1.中东地区的特点:战火频仍、局势动荡不安。

2.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

①大国介入使问题复杂化: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从自己利益出发,再次进行了长期角逐。它们的介入,使问题更加复杂。

②领土争端:年,以色列在此建国后,不断扩张领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园。

③水资源问题:中东地区,水资源短缺,因而对珍贵的水资源争夺加剧了冲突。

④宗教问题: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这里留下众多圣迹,宗教的新图都把耶路撒冷看做自己的“圣城”。他们不断地相互争斗,以取得对城市的控制权。

3.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

4.中东战争和巴以冲突带来的影响:不仅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5.中东和平进程:

①20世纪90年代,中东和平出现转机。

②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达成和解,相互承认。

③年,巴解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最终同两位以色列国领袖会面,并就巴勒斯坦资质问题达成协议。

6.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和平历程艰难的原因:

①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

②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巴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

③水资源问题在中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着水资源问题,巴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④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耶路撒冷被视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并于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告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使巴以斗争罩上民族宗教的外衣,它增加了该地区和平进程的难度。

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背景: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称为冷战政策。

3.时间:—年。

4.表现:

5.“北约”的实质:实行集体防卫,矛头针对苏联,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是美国实施冷战的手段。

6.“冷战”的实质:干涉各国内政、以反苏反共为借口,掩盖其扩张全球的野心。

7.影响: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年5月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8.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恢复西欧经济以挽救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组织西欧发生革命以排挤苏联势力;以苏联不能提供的东西来吸引东欧国家,以鼓励他们的离心倾向;打开美国商品进入欧洲的大门;更加神化和明确两大势力范围的分界。

二、美苏争霸

1.开始: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2.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3.结束: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冷战”与“热战”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一超多强”

1.世界格局的变化

①两极格局的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②当今世界格局及发展趋势: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2.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3.“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①含义:“一超”指的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指的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②形成过程:

“一超”: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美国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务,还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③影响: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4.一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科索沃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2.过程

①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②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3.评价

①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②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③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年的科索沃战争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反对。

年3月,英美擅自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加剧了中东地区局势的动荡。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原因:

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鼓励地发展下去。

2.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后)

3.表现:

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②跨国公司数量增加、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③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希望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地位

①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年排在世界三大贸易集团欧盟、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一次超过加拿大),具有影响贸易谈判的不可忽视的讨价还价能力。

②我国是一个迅速成长的潜在经济大国。在—的20多年间,我国经济年增长率为9.5%,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经济规模也上升到世界第6位;贸易额从年的第27位跃居到年的第6位;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并连续多年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第一位。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利: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

②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2.机遇和挑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①机遇:在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中,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②挑战:中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等。

3.应对措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①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

②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③年,中国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

④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4.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影响:

①影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②机遇: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③挑战: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市场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这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5.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①发展中国家应该顺应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②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③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④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树立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⑤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⑥要制定防范经济风险的经济政策,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兴起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3.主要成就:

①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国际互联网是使世界上各种计算机能交换各类数据的通信媒介。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

②生物工程:生物工程是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它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4.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深刻原因和背景:

①二战后,战时军用技术迅速转化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并在重要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③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功的保证。国家是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5.克隆技术是尖端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利与弊。

利:①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型,产生大量抗病、抗虫、抗盐碱等新品种,从而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②培育大量品种优良的家畜。

③保护环境和濒危动植物,以克隆技术再现物种。

④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合适的动物,大大提高试验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弊:克隆技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问题,如复制人类、复制病毒等,因此,对于克隆技术,各国普遍采取制定法律加强对这种技术的管理,并严禁用它复制人类。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所占据的比重不断上升。

2.影响: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现代文学和美术

一、现代文学和现代美术

1.《美国的悲剧》:长篇小说。

2.《约翰?克利斯朵夫》长篇小说。

3.《等待戈多》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文学剧本,主要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路边的一棵属下等待戈多的情形,以不明确的主题,令人寻味。

4.《静静的顿河》:长篇小说。因其高度的艺术水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影响了一代革命青年的成长。

6.《格尔尼卡》:毕加索年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作。

7.20世纪初,毕加索在法国创立了立体派绘画,这一画派代表了20世纪绘画的抽象化倾向。立体派画家的作品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绘画方法,将描绘的对象分解为几个平面,然后把这些平面重叠在一起。

8.达利:擅长以柔和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表现梦境,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9.20世纪的一些外国文学名著及作者。

现代音乐和电影

一、爵士乐

1.兴起

①背景:20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民的生活和观念。在时代的变革中,人们不断地创造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流派。爵士乐就是现代音乐演变的一个代表。

②起源:非洲音乐。

③时间、地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部。

2.发展:很快风行美国,并且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

3.影响:爵士乐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20世纪许多欧洲著名作曲家都曾采用爵士乐作为创作素材。

4.史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具创新风格的就是爵士乐了。

二、好莱坞

1.电影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电影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的发展。技术上的不断变革,是电影具有了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它已发展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2.好莱坞——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①发展历程:

②创作内容:以大众娱乐为目的,创造出不同的类型片再吸引观众。主要包括喜剧片、音乐歌舞片、西部片、警匪片、恐怖片、战争片、科幻片等。(《玩具总动员》《花木兰》)

3.好莱坞电影长期称霸世界影坛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和不断发展革新。

①好莱坞拥有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

②不断推出影星以确立自己的地位。

③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大量投资为好莱坞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④注重制作技术,题材、制作方法的不断革新。

⑤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不同的类型片在吸引观众。

专栏一:中外史上的近代化问题

专栏二:中国现代及社会主义的改革

专栏三:两次世界大战

专栏四:三次科技革命

专栏五:经济全球化

专栏六:20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

专栏七:国际组织

如需此文章电子版,请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1944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