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文化随笔胡钰涅瓦河上的烟花

发布时间:2021/5/11 18:43:19   点击数:
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4/5488012.html

每个国家都有一座或几座城市集中承载了这个国家的精神与光荣。对俄罗斯来说,圣彼得堡与莫斯科无疑是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前者由彼得大帝建立,作为十八、十九世纪的首都,引领着俄罗斯面向欧洲的大国崛起之路,后者从中世纪的莫斯科公国时代起就是俄罗斯民族的中心城市,在二十世纪初以来再次成为首都,展现着俄罗斯扎根传统的斯拉夫之魂。有俄罗斯谚语说:“彼得堡是我们的头,莫斯科是我们的心。”极其细腻地把握了两座城市在俄罗斯的定位。而果戈里说:“俄罗斯需要莫斯科,彼得堡需要俄罗斯。”更加幽默地点明了两座城市在俄罗斯的价值。年暑期,与清华全球胜任力海外课程的同学们一道,沉浸在这两座丰厚的城市里,可以深切地触摸到俄罗斯的历史、现实乃至未来。

与莫斯科的创业青年在一起

01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具有厚重底蕴的大国。此行走来,一路看,一路谈,深感俄罗斯人的历史认同感很强,这种认同感集中在俄罗斯三百年来的历史上,集中在彼得大帝与卫国战争上。

为了让俄罗斯更接近欧洲、学习欧洲,年,彼得大帝决定在通向波罗的海的涅瓦河口的兔子岛上修建一座城市,这才有了今天的圣彼得堡,也才有了俄罗斯走向强国乃至帝国的进程。圣彼得堡最先以圣徒彼得的名字命名,此后圣彼得堡的城市与彼得大帝的名字越发密不可分。这位伟大的改革者,集中陆军和海军的力量,打通了一个“瞭望欧洲的窗口”,在大力推动围绕国民经济的改革时,不仅仅引进欧洲最先进的成果,还把它植入到俄罗斯的丰富土壤中。在效仿欧洲的过程中,尽管有着强大的民族传统势力的阻碍,但这位君王“用野蛮制服了野蛮”,不但让这座新城成为都城,而且强力带动了俄罗斯欧洲化的进程。不过,学习强者是为了超越强者,彼得大帝曾说:“我们需要欧洲一百年,然后我们就会扭过屁股给它。”

作为引领俄罗斯走向强国的君主,彼得大帝在俄罗斯历史上赢得了包括历代沙皇和现任总统普京在内的历代俄罗斯统治者的尊敬。走在圣彼得堡这座城市里,可以在街头看到展示他英姿的巨大青铜骑士雕像,在博物馆里看到描绘他形象的巨幅油画,在各种版本的俄罗斯历史故事里看到他伟大的功绩。同样,在俄罗斯大学教授的办公室墙上也可以看到展现彼得大帝的油画,在许多当代俄罗斯人包括青年人的口中,也总能听到对他的崇敬之情。换言之,整个俄罗斯至今依然弥漫着彼得大帝的气息。

有俄罗斯历史学家认为俄罗斯的三条大河对应着俄罗斯的三个历史时期。“如果说第聂伯河把俄罗斯变成拜占庭式的,伏尔加河把俄罗斯变成亚洲式的,那么,涅瓦河就把俄罗斯变成欧洲式的国家。”而这三个时期分别对应着基辅时期、莫斯科时期和彼得堡时期。今天,涅瓦河边的彼得保罗要塞大教堂成为这位大帝的长眠之地。在这里,这位执掌俄罗斯43年王权的君主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瞻与祭奠,常年里、终日间熙熙攘攘,热热闹闹。面对君王的棺椁和画像,人们总会驻足、拍照、评论。

涅瓦河上见彩虹

从冬宫看涅瓦河

对卫国战争的记忆来自于至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在全苏人民的英勇抗击下,通过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役,击退了侵略者。现如今,不仅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有卫国战争纪念馆,即便是中小城市乃至乡村都有卫国战争纪念碑,还要标明本地有多少人在卫国战争中参与、牺牲。引人瞩目的是,这些战争纪念中洋溢的主题是胜利与豪迈,不是屈辱与悲戚,是反思战争,也是反对战争,这些纪念是为了逝去的民族英雄,更是为了今天的民族精神。

更令人赞叹的是,俄罗斯新婚青年夫妇多会到卫国战争纪念碑进行纪念活动,默哀,献花,拍照。起初得知这个信息时,我还有些将信将疑,直到在参观莫斯科的卫国战争纪念馆时,眼见为实,看见了一对穿着婚纱、礼服的新婚夫妇在纪念馆外的胜利广场上拍照,才确信了这一细小而伟大的当代俄罗斯民族习俗。于是乎,我和同学们一道欣然与这对新人拍照,留下这一美好的纪念。而当我们接着参观时,发现了又一对同样盛装的新婚夫妇也在此拍照。

与俄罗斯新人在卫国战争胜利广场

俄罗斯历史上还有一次引以为豪的卫国战争是年击退了拿破仑的侵略。当时拿破仑已经进入莫斯科,但俄罗斯人依然以近乎毁城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坚决抵抗,以致拿破仑不得不撤退。因而,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也可以看到许多纪念这一胜利的纪念碑。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和二十世纪的希特勒都是曾经试图征服欧洲的战争狂魔,且在战争初始阶段都所向披靡,但都在俄罗斯都遇到了自己的克星。这已经成为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民族胜利,成为了民族记忆中的闪亮共识。

一个有趣的话题是,尽管都是发动战争的侵略者,现在的人们似乎对拿破仑的印象要好于希特勒,在叙述前者的战争行为和意图时更温和。对此差异,在俄罗斯访问期间,我虽多次问及,但没有清晰的答案。也许,根本原因在于希特勒的极端种族主义。希特勒基于雅利安种族优越论和生存空间理论强烈呼吁灭绝雅利安种族以外的种族特别是犹太人,把斯拉夫人当成奴隶,试图“清除”地球上破坏“血统纯洁性”的种族,显然这跟拿破仑的作战意图、方式和带来的后果是有巨大差异的。

02

俄罗斯是文化大国,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的大师可谓群星灿烂,他们不但为俄罗斯创造了民族文化财富,也成为了民族文化纽带。在圣彼得堡,可以看到许多以这些伟大人物命名的公共建筑,比如地铁站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站、车尔尼雪夫斯基站、柴可夫斯基站、马雅可夫斯基站、高尔基站等。年,为了纪念在多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俄罗斯人物,基于全国民众投票的结果,普京总统签署了法令,给俄罗斯的40多个机场重新命名,如莫斯科的主要机场谢列梅捷沃、多莫杰多沃和伏努科沃机场现在被称为普希金机场、罗蒙诺索夫机场和图波列夫机场。这些伟大的名字天天出现在站牌上、地图里、口头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俄罗斯民族的共同文化基因,也成为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形象展示。

圣彼得堡有一处普希金故居博物馆,当年普希金在这里走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参观时,那种极强的沉浸感、故事感和还原感,可以把人拉回十九世纪上半叶主人公生活的年代和个人化的场景。在限定每批参观人数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安排参观者分批进入一个个展厅,展厅里既有普希金作品手稿,也有个人生活用品,书房、起居室等都是保持了当年的布置。更值得称道的是细腻的解说词,把主人公当年的活动细节及事件因果做了准确而极具情感的描述。静静地、慢慢地走着、听着、看着,普希金的形象鲜活起来、个性丰满起来,而当听到他因为决斗而不幸英年过世的叙述时,看到年1月29日他临终前躺过的沙发床时,令人扼腕不止,久久不能自已。

圣彼得堡普希金故居内书房

尽管受到沙皇的打压,但是普希金的才华、精神和影响是无法被压制的,他被同时代的十二月党人、诗人、作家们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的初恋”,甚至于被认为“普希金就是我们的一切”。而他本人在中国读者心目中也有着很高的声誉。当我和同学们坐在普希金故居的花园中时,面对着他的雕塑,有同学就朗诵起了他的名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上也有一处普希金故居博物馆,尽管主人公在这里只居住了半年,但如今依然成为了一处精美的博物馆,足见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化的珍贵性。博物馆中展示了普希金在莫斯科的活动情况,莫斯科上演普希金剧作的情况,还有年创作的石板印刷的普希金肖像。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我随手翻看,发现有许多中文留言,且多是前几天或当天的,可见中国参观者之多,其中或是向诗人致敬,或是抒发自己的参观感受,有人写下“相信生活的希望,相信自己的力量”,还有人写下“普众的土壤,希望的母乳,金色的成果”。

莫斯科普希金故居博物馆

酒店餐厅内的普希金像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历史上与普希金齐名的又一位文学巨匠。莫斯科有一处托尔斯泰故居博物馆,年至年托尔斯泰全家住在这里,这里不但留下了这位伟大文豪的浓郁气息,还有曾经来这里拜访过的契诃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影子。在所有的聚会中,托尔斯泰是天然的中心。曾经来这里拜访的高尔基说:“你看着他的时候,就会非常愉快地感到自己也是一个真正的人,就会意识到,人——是可以成为像托尔斯泰一样的道德高尚的人的。”列宾曾写道: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只要他一出现,“任何肮脏的世俗利益都毫无立锥之地。”

托尔斯泰在莫斯科居住期间是创作的高峰期,写作了《复活》以及关于信仰、道德、艺术、战争等的大量随笔文章。作家年去世,作家夫人年去世,年这里就成为托尔斯泰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博物馆保存了作家和家人使用过的五千余件物品,按照当年的原样做了细致的复原,尤其是书房里,保留了当年作家的写字台,写字台上放着两根樱桃木笔、孔雀石墨水缸、木制吸墨器,四个用于放置文件的镇纸,两个青铜烛台,还有一些报纸和文件,这些场景和物品如当年般存在,不由让参观者驻足许久。当年就是在这张桌子上,作家每天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埋头写作,专注工作时毫不分心,甚至于在写作缺纸时他都是眼前有什么就继续在什么上面写,包括板材的下脚料、信件的背后、发票的背面等等,都曾经成为作家的“稿纸”。从写字台的窗户望出去是郁郁葱葱的花园,遥想当年这位文豪在这里思考与写作,探寻“如何生活”的命题,得出了结论,“无论是他本人还是芸芸众生,都应该为他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这才是人类获得救赎的唯一希望。”

莫斯科托尔斯泰故居花园

俄罗斯文化中以文学为中心,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许许多多的作家及其作品感动了世界。在莫斯科,我们还专门拜谒了又一位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地。记得当时,就在我们快要走近墓地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一位中国军人正静静地伫立在墓地前,于是,我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远远地停下来,安静地注视着那位军人,眼见他对着墓地笔直地站着,过了一会儿,缓缓抬起右臂,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待这位中国军人离开,我们来到墓地前。墓地上有着这位作家的半身坐像,侧脸凝望远方,左臂弯曲,右臂伸直搭在一叠文稿上,雕像下的台阶上还有一顶帽子和一柄宝剑。在雕像前的棺盖上,摆放着依然新鲜的两束鲜花,显然是有人刚刚来凭吊过。引起我注意的是鲜花边的一张卡片,仔细一看,是一段以工工整整的汉字书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落款是来自中国的一个访问团。

奥斯特洛夫斯基墓地

俄罗斯人对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充满了敬仰之情,而且自豪地纪念与传播。在访问莫斯科国立大学时,接待我们的一位院长介绍说,我们送给中国许多朋友的礼物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的杰出文化人物的雕塑,其中包括普希金、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有被誉为“俄罗斯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的罗蒙诺索夫。而在圣彼得堡我们住的酒店,餐厅里挂着普希金的画像,房间里挂着屠格涅夫的画像。

《论语》上说:“慎重追远,民德归厚矣。”其实,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传统,不仅让民众忠厚,更让民族深厚。

03

公元年的“罗斯受洗”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化诞生的标志,那一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传自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基督教作为国教。不过,有些尴尬的是,这之后的俄罗斯民族文化发展并不顺利,根据年历史学家卡拉姆津编写的《俄罗斯伟大作家名录》,从远古的游吟诗人到作者生活的年代,不过20人。换言之,在千年的岁月里,可称为“伟大作家”的俄罗斯人屈指可数,这与十九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学群星璀璨显然形成鲜明对比。研究俄罗斯文化史,可以清晰地发现其“起步晚、进步快、水平高”的特征。

究其原因,认真地学习欧洲文明无疑是最重要的分水岭。以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们俄国人有两个祖国:俄罗斯和欧洲。”这种文化上的双重性成为俄罗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不东不西、亦东亦西、非欧非亚、亦欧亦亚。俄罗斯的多神教信仰源于印度吠陀诸神,东正教信仰源于拜占庭。在今天俄罗斯盾型国徽上的金色双头鹰,一头向左,另一头向右,就被普遍解释为一头看西方,另一头看东方。一方面,俄罗斯人对自身斯拉夫民族特征非常强调,俄罗斯国土大部分在亚洲,加之金帐汗国统治时期继承下来蒙古人的习俗,用拿破仑的话说,“在俄罗斯人的皮肤下面都藏着一个鞑靼人。”另一方面,从十八世纪起对欧洲特别是法国文化的迷恋,一度使得法语成为上流社会的母语,而俄语的使用却成为问题。事实上,当我们在涅瓦河上乘船游览时,我经常与同学们讨论说,河两边的景致宛如塞纳河边,法国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一直到当代,斯拉夫主义与西方主义始终是俄罗斯文化中的两条主线,或交织,或平行,前者把俄罗斯当作母亲,后者把俄罗斯当作孩子,前者认为莫斯科是俄罗斯传统生活方式的中心,后者认为圣彼得堡是现代文明的典范。公开的欧洲范儿与私下的俄罗斯气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对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访问者来说,常常觉得在莫斯科会看到北京,在圣彼得堡则会看到巴黎。

冬宫内的达芬奇作品

不过这种双重性并不妨碍俄罗斯人的身份认同,获得先进性并没有丧失主体性,用别林斯基的话说,是要成为“具有欧洲精神的俄罗斯人”。在我们此行中接触的一些俄罗斯大学生来看,思维很自由,选择很独立,对本国归属感很强,并不盲目到西方或所谓国际名校留学,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来设计个人的发展路径,展现了个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十五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衰落后,莫斯科接过东正教的衣钵,认为自己传承了罗马、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正统,成为“第三罗马”。莫斯科大公自称为“沙皇”,俄语中“凯撒”之意。这种成为“上帝选民”的意识让俄罗斯文化中的宗教性非常强烈,充满了拯救世界的弥赛亚情结,也逐渐形成了帝国意识。年,伊凡雷帝登基,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

从城市建筑中看,东正教的传入使得教堂和修道院大量兴建,“罗斯受洗”之后仅在基辅城就建起四百多座,莫斯科的教堂也是数以百计,至今流传下来的经典艺术建筑也多是教堂;从文学传统中看,俄罗斯文学中的反思性非常强,《谁之罪?》与《怎么办?》的疑问,都带有强烈的宗教救赎意味。而在苏联解体后,东正教又迅速成为俄罗斯国民的共同信仰基础,即便在青年中也有着很大普及面。

距离莫斯科大约公里的奥普京修道院被视为俄罗斯精神的核心所在,包括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内的许多俄罗斯作家都曾到这里来寻找“俄罗斯的灵魂”,认为这里是拯救西方拜物主义的精神救世主,而托尔斯泰在82岁临终前离家出走买了一张火车票就是前往这所修道院,可惜没有到达。

普希金曾说:“我们从拜占庭学来了福音书和传统。”如今看来,东正教的确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的“传统”。有历史学家甚至认为,“说自己是‘俄国人’就等于说自己是‘东正教徒。’”

在俄罗斯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善于从历史中发掘民族的精神性力量。对许多杰出的俄罗斯历史人物来说,精神重于物质,信仰重于利益,情感重于理智。广为传颂的“十二月党人”的故事就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被认为是“从头到脚用纯钢铸成的英雄”,尽管或许是乌托邦的理想、堂吉诃德的勇气,但为了自己的信仰,反抗沙皇的贵族们承受了被终身流放的惩罚,而更为后世传颂的是,这批贵族的夫人们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依然跟着自己的丈夫走入了遥远贫瘠的西伯利亚。

歌颂勇气、勇敢、勇士成为俄罗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普希金的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歌颂的就是民间故事中勇士的英雄精神,之后又被创作为歌剧和交响乐,成为反复上演的经典剧目。此行中参观各种博物馆,俄罗斯画家瓦斯涅佐夫的油画《三勇士》《十字路口的勇士》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前者描绘的是中世纪俄罗斯三个英雄人物手持长剑、长矛与弓箭骑在马上的英姿,后者描绘的是在面临前行的死亡威胁与走向两边的财富与安逸诱惑下依然前行的勇士。还有一件创作于年的雕塑作品《俄罗斯的塞沃特》,描述的是年卫国战争期间,一个俄罗斯农民被法国侵略者在手臂上刻下拿破仑的名字以羞辱,而他则拿起利斧砍下自己胳膊的瞬间,令人震撼。

油画《三勇士》

这种强烈的精神追求与勇敢崇拜造就了俄罗斯“战斗民族”美誉。此次访问,也让我们有了切身的感受。恰逢冬宫广场上举行音乐会,居然在前一天拉来了大量的重型武器,包括火箭炮、导弹、装甲车、坦克等摆放在广场上,原以为是为了实施最严格的安全保卫,可到了演出当天,发现这里更多的作用似乎是拍照的背景,甚至于小孩子爬上这些武器也是可以的。身处冬宫广场,看着舞台上的摇滚乐与舞台下的重型武器,那种特殊的“肌肉感”与“精神性”是融为一体的。

冬宫广场

音乐会上的武器

同样,观察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建筑,从彼得大帝时期到斯大林时期,规模宏大、壮观有力成为共同的特征,当我和同学们身处这些巨型建筑中,经常会讨论一个问题,应该如何描述与理解俄罗斯的气质呢?其实,对于这个“欧洲大门口的陌生人”,深入历史与思维,抱有尊重与理解,才能体会其独特与独立的“俄国性”。世界在眼中,民族在心中。用十九世纪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的诗来表述最贴切:“俄罗斯无法凭理智理解,也不能用一般尺度衡量:俄罗斯有一种独特气质——对俄罗斯只能去信仰。”

04

在莫斯科见到罗高寿俄中中心主席时,他第一句话就热情地说:“我们是同志。”他说自己与中国已经交往了20多年,很希望俄中友谊能够实现代际传承。在讨论中,他对中国探索自己道路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世界应该是多元的,要给更多国家以更多选择,而不仅是西方模式,特别是在西方模式也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他非常认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谈到“二战”期间各国付出巨大代价,就是为了全人类,因此“二战”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我们都是人类”的观念。中心主席还表示,俄罗斯和中国之所以在对待诸多国际事务时持相同立场,是因为两国都从全球人民利益的高度判断当今的世界格局,把世界的和平稳定而不是一国利益放在首位。在中俄两国关系引起全球瞩目的今天,中俄不结盟,热烈期待与更多国家一道,为建设一个更加和平、公正、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莫斯科动物园中的明星熊猫

在见到莫斯科国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时,他介绍说去年学院招了30名中国留学生,今年希望招人,今后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来俄罗斯学习。他本人每年去中国十次左右,访问过深圳的腾讯总部,提出请腾讯给自己的大学开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2042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