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不能忘却的旋律全世界的和平之声
这首作品本是一首意大利民歌,然而我们熟知它,是因为年在南斯拉夫上映的一部战争影片《桥》,《啊!朋友再见》是该片的插曲。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失败边缘。仍不死心的德军为挽救局面,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回本国。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为了完成任务,游击队找到了桥梁设计师,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由工程师亲手炸掉这座桥,自己也与之同归于尽。
歌声是轻快的,即使战斗就在眼前。歌曲从歌词到曲调都十分简单,不停地重复“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表现了游击队员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无比眷恋和热爱,体现了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随时准备牺牲的精神。
BellaCiaoYvesMontand-YvesMontand:Gold
《C大调第七交响曲》《C大调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是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堪称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传奇。
卫国战争爆发时,肖斯塔科维奇正居于家乡列宁格勒城中,《第七交响曲》是他于列宁格勒保卫战爆发后约一个月开始写作的。彼时,他正作为志愿消防员在前线协助作战,前三个乐章就是在列宁格勒完成的。年9月,由于德军入侵,列宁格勒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肖斯塔科维奇随家人撤离到古比雪夫,并于同年年底完成这部作品。为了纪念列宁格勒这座英雄的城市,遂将其命名为《列宁格勒交响曲》。
这部作品的主题明确而具体,第一乐章《战争》,以进行曲风格的旋律击碎了宁静和平的生活。其中的长笛呈示反复出现了11次,每次配器都有变化,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的背景旋律即源于此。第二乐章《回忆》,充斥着复杂的矛盾,悲哀情绪笼罩之下亦对美好的事物有所向往。第三乐章为《祖国的原野》,这一乐章摆脱了沉思与哀怨的情绪,气氛变为优美而明朗,仿佛是对祖国的赞颂。最后一个乐章《胜利》,表现了胜利即将来临,宛如一首有力的凯歌。
整部作品的形象和内容既反映了卫国战争这一特定事件,同时又超越这个特定事件的范围,从而对光明与黑暗、理性与野蛮的斗争作了高度概括。它是用音乐迅速反映重大社会事件的范例,在世界音乐史上有特殊地位,不仅在战时唤起本国人民的斗志,同时也极大鼓舞了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念和决心。
《嘿,我们亲爱的巴尔干山》年1月,保加利亚政府加盟于轴心国;3月,同意德军进驻保加利亚领土。保加利亚各地展开抵抗运动,但都遭到占领部队和傀儡政府的血腥镇压,先后约有六万多名反法西斯志士被投入监狱。同年秋天,各地游击队重振旗鼓,活跃在巴尔干山区,于是有了这首歌的诞生。
这首游击队歌曲不同于以往通常采用的进行曲体裁,旋律缓慢悠长,带有一种沉思遐想的空旷意境,有思乡之情,也有温馨安抚之感,很像是游击队员们宿营时围坐在篝火旁的吟咏歌唱。该曲作者莲娜·钱切娃是保加利亚著名的戏剧家,是当时抵抗运动领导成员之一。这首歌可谓是保加利亚人民斗争的“音乐纪念碑”,有该国的“第二国歌”之称。即使是现在,无论是庄严隆重的场合,还是家庭或朋友聚会,人们还会唱起这首歌。
《喀秋莎》二战时期的经典名曲,由勃兰切尔用前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诗加以谱曲而成。这首歌创作于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才使这首歌脱颖而出,伴随着隆隆的炮火声广泛流传。也或许,经过战争洗礼的爱情歌曲,才更有生命力,更加鲜活。当时在莫斯科,新编的红军近卫军奔赴前线,在送行队伍中,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生唱起了这首歌,给年轻的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伙子们带着歌声上了战场。从此,《喀秋莎》伴随着战争的硝烟,在前线,在后方,到处传唱。《喀秋莎》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旋律朴实。它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将姑娘的爱情和士兵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精神鼓舞和激励作用,在战后一直延续至今。
喀秋莎中央乐团合唱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短暂的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是黑暗和苦难的百年。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侵略的反抗,终使邪不胜正。打败敌人,保卫家园,甚至在科学技术和物质上的伟大成就超越以往的数千年,这就是人的智慧和力量。同样,音乐家们也在用智慧和生命去谱写旋律。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这些从枪声中保留下来的作品,我们聆听时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但至少,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可以追随这些音乐家的脚步,挚爱你所热爱的,强大你的精神世界。
1、查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20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