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魅力武汉肩负国家主场外交使命
一年多时间内,印度总理莫迪、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时任法国总理贝尔纳·卡泽纳夫三位外国政要到访武汉,漫步东湖之滨。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的主办,让武汉进入中国“大外交”视野,渐成中国外交主场城市,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古琴在此
以一千年为弦
一滴泪染我当时青衫
黄鹤在此
以你指尖为天
拈花时惊动漫天云霞
长江在此
化一地波澜为墨
无边里勾勒楚地幽兰
……”
初夏的武汉,首届国际武汉斗鱼直播节的舞台上,歌手韩磊唱响了这首新鲜出炉的歌曲《在此》。浩荡长江边,一帧帧画面由歌词铺陈开来,勾勒出一幅高雅、大气、深沉的城市水墨画,展现了一个古代、当代、将来共在的此地。夜里,乘坐电瓶车从长江边上经过,看到两江四岸的美丽夜景时,韩磊说,他感受到了武汉“浓浓的国际范儿”,“并想到‘未来在此’,相信武汉未来的发展会更厉害”。
武汉的“国际范儿”早在百年前就为人所知。20世纪初叶,武汉经济常居全国第二位,成为唯一可与沿海几大通商口岸匹敌的内地口岸,亦是绝无仅有的与大上海共享荣耀的大都市,代表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希望。孙中山先生当时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
如今,武汉是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美国《国家地理》将武汉收入“世界十大城市排行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武汉选为21世纪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年,在全球最具活力城市排名中,武汉超过美国旧金山排名第8位;年入选世界设计之都。
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武汉叠加,武汉迎来重塑区位优势、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好机遇。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大武汉,需要上升到联通世界的高度来谋划。这背后的功夫,在于重构城市的时空圈、扩大国际交往朋友圈。
近年来,伴随国家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在汉举办,一系列国际化赛事和活动落户于此,武汉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两年内,除了不久前举行的“习莫会”,年初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华首站定在武汉,去年时任法国总理贝尔纳·卡泽纳夫也曾来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武汉大城崛起的气场,如同《在此》中唱到的那样,在武汉——中国故事在此,世界传奇在此。
发生在武汉的世纪之问:“新时代”是什么?
“习莫会”期间,武汉正值春夏之交,东湖微微起雾,海光水榭的睡莲破天荒提前绽放。
印度总理莫迪抵达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已在武汉调研了几天。
4月28日清晨,习近平、莫迪两人先在林荫道散步、赏花、品茶,然后乘坐“东湖号”泛舟湖上,之后在东湖边的海光水榭用餐。新华社从现场发出的微博写道:“习近平和莫迪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极目楚天、闲庭信步。”
“在武汉的访问感觉很不错,这里的气候比北京舒服多了!”一位陪同莫迪的印度外交官向《凤凰周刊》回忆说,“东湖及武汉大学的景色都很美,我可以感受到,这里的人如何从大自然中吸收养分,产生灵感。”对于当地的接待,他亦评价说,武汉市做了很了不起的工作,可以感受到武汉发展的雄心,未来一定势不可挡。
据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透露,莫迪清晨六点就起床了,还练了一个半小时的瑜伽。英国BBC评价说:“毫无疑问,武汉轻松的环境能帮助两位领导人就分歧问题进行坦诚的讨论。”
中印选择在武汉会晤,可算今年中国外交的神来之笔。《日本经济新闻》评价说,习主席不是在北京,而是特意前往地方城市接待外国领导人,这种情况除了国际会议非常少见。
居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在长江经济带上有牵引四地、通联八方之势。之所以选址武汉,外交部的解释是,东西南北中,只有中国中部莫迪没来过。追溯过去,年尼赫鲁访问过武汉,那是中印达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或许是为了强化这次访问的意义,所以特意选了有故事的武汉。
会面时,莫迪很希望了解习近平对治国理政的想法。据《人民日报》报道,莫迪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2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