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经济 >> 赵忠祥列宁格勒的解围离不开一位年轻战士的
■文|赵忠祥
我们驱车匆忙地拍摄下几个典型的战地,感谢一位老司机谢尔盖,他听说我们拍摄的目的是宣传二战中这座城市的英勇业绩,主动带我们去一些外来人很难到达的地方。
在皇村,游人如织,不少人是来参观普希金少年时代读书的学校。
谢尔盖告诉我们,这里当年被炮火夷为平地,现在的村舍是依照过去的样子重建的。
他指着村外的一片土地说,这里曾被鲜血染红,你们看,呵,那里一座血色纪念碑,四位浮雕士兵,在褚色石墙上注视着远方。
在草丛中,一排排三角型的墓碑上嵌着大块的炸弹碎片,铭刻着某某师的字样,这里是集体墓葬群,那三角型混凝土石碑,是当年战斗中阻挡敌战车的障碍物。
我感觉这片三角型墓葬群犹如八阵图,散发着肃杀之气,树影斑斑,绿草青青,阵亡的英烈,至死不屈,仍巍然屹立,严阵以待。
在红村,谢尔盖突然合身扑在一个地堡的枪口上。
他伏在地上,激动地向我们讲解,这时是列宁格勒解围的第一个突破口,守城士兵与城外援军像两把尖刀,前后杀向德寇。
这个地堡是一个拦路虎,为了部队胜利突围,一位名叫季班诺夫的年轻战士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喷着火焰的敌人枪口。
他牺牲在1月17日,10天之后,列宁格勒开始解围。谢尔盖告诉我,季班诺夫的妈妈就住在红村,为了祖国,为了母亲,季班诺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告别季班诺夫的墓地,奔向波罗的海沿岸。
上个月,我还在波罗的海对面,在芬兰湾的西岸,遥指这里。
但我自己也没想到,一个月后,我竟会又一次来到波罗的海另一面。
昔日的炮火与昔日的敌机,在海面上疯狂扑来,是英勇顽强的波罗的海舰队组成了钢铁堡垒。
其中基洛夫巡洋舰屡立战功,在射向敌舰的炮弹中,有二百发重创敌军,成为英雄舰艇。
如今,海岸上,一座巨型胜利纪念碑前,停放着两尊炮塔,即是当年基洛夫巡洋舰上的战舰炮,炮口指向敌人来过的方向。
今天波罗的海,风平浪静。海边居民,在夏日的沙滩边享受风的轻拂,水的飘摇。
我想起在旅途中一位法国大学生对我说的话:“现在欧洲战火不断,令人担忧,我们真诚地盼望,悲剧不再重演。”
欢迎长按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jj/2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