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有声文学冯骥才倾听俄罗斯列宁在哪

发布时间:2021/5/10 15:45:47   点击数:

游记,是冯骥才先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至今他出版的游记不下10本。继冯骥才先生写于年的《西欧思想游记》之后,我们的“有声文学”栏目继续连载他的另一部经典游记《倾听俄罗斯》,仍由李静朗诵。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还可重新聆听《西欧思想游记》。

《倾听俄罗斯》

作者:冯骥才朗诵:李 静

列宁在哪里?

(3)

永明之火

俄罗斯大地给人最强烈的人文印象,是卫国战争烈士纪念碑。这种纪念碑随处可见,几乎普遍到每一个村镇里。小小的广场,竖立着石头或金属的碑形的建筑物,上边雕刻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场战争的日期,有的有人名,有的没有人名;有的是尽人皆知的英雄的姓名,有的是一群无名战士——一些不知姓名的红军在这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卫国战争中前苏联红军付出将近两千万人。在这辽阔的战场上,谁知道此时此地的牺牲者姓甚名谁?

纪念碑大多已经旧黯。铜质的碑发黑发绿,铁质的碑锈得发红,石质的碑风化后出现裂痕。但所有的纪念碑前都有燃烧着天然气的永明火。不论什么季节与天气——倾盆的雨中,繁密的大雪中,还是在狂风的肆虐中,永明之火总是熊熊不息。这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顽强的火。它象征烈土们不灭的灵魂,也象征着他们对祖国的激情永远照亮后人吧!

卫国战争烈士纪念碑

在诺夫哥洛德近郊一个村庄里的“卫国战争烈士纪念碑”前,一年四季放着花圈。

后人没有忘记他们。我注意到每一座纪念碑前都放着鲜花,没有一座纪念碑空空地被遗忘着。最感人的是,年轻人结婚时都要到纪念碑前献花,没有人组织他们]这样做。这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在诺夫哥洛德附近,我看见一对新婚男女和他们的一些朋友聚在一座烈士纪念碑前。年轻的新郎,穿一身黑礼服,金黄色的鬈发、唇上还有点软髭;他面对纪念碑肃立着,神情充满敬意;他的新娘——一个穿着白婚纱的女孩子弯下腰来,正在把很大一束红玫瑰郑重地放在碑座前。碑上是几位头戴钢盔的红军战士的胸像。碑面刻着一行字说这座墓里有六个烈士,还有两句话:

谁也不会被忘记,

什么也不会忘记。

这一幕很像一幅庄严又诗意的图画。我忽然想到,我们的一些年轻人并不信奉天主,却要到天主教堂举办婚礼,这真使我有些汗颜!俄罗斯人的婚礼也崇尚着崇高的精神意义。

我问过俄罗斯人,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说,爷爷奶奶那一代令他们骄傲。他们感谢那英雄的一代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60年前,法西斯对俄罗斯的闪电攻击是灭绝性的。战争期间,有两千座城镇和七万个村庄被夷为平地;三万座工厂被摧毁。死亡总数(包括军队)达万人。至今绝大多数家庭的命运依然还深深烙印着战争的创伤。

瓦尔代依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

心中仍然深刻地留着二战的创伤

我在瓦尔代依遇到一位老太太。她喃喃地对我说着话。我听不懂俄语,却听得出她的话在不断地重复着。我请来翻译才知道,她说她今年八十多岁,住在儿子家。她喋喋不休地来来回回说着几句话:

我站在那儿,眼看着德国鬼子冲过来,炮弹在我身边炸开。有人在后边的树林里对我喊:“姑娘,快跑呵,到我这边来,到我这边来……”

我的翻译石洪生告诉我,那件事对又她的刺激实在太深了,至今她都无法忘却。可能人愈老,往事就愈清晰。

这样,使我后来参观“卫国战争纪念馆”时感受就来得分外的强烈。

最早决定修建卫国战争纪念馆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时代。纪念馆放在莫斯科西南的俯首山上,与列宁山遥遥相望,占地极其辽阔,约公顷。对于俄罗斯来说,只有这样巨型的建筑群,才能与伟大的卫国战争相称。但是前苏联的经济力量有限,工程进行中由于力不从心而搁置很久,直到90年代俄罗斯联邦政府下了决心才把它干成。这表明在对待卫国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俄罗斯与前苏联的立场是一致的。解体后俄联邦政府虽然手头拮据,他们却拿出巨资建造这座具有永恒精神价值的纪念馆,由此可见他们深远的思想眼光。

德国集中营的俄罗斯人被炸毁的“喀秋莎”发射器扎进粗大的树干内

纪念馆之宏大、磅礴、震撼以及藏品的丰富自不必说。从德国人使用过的大量的坦克,到列宁格勒被围困的天里所使用的一小块牛油似的小肥皂,几乎无所不有。每一件文物都带来一片那个艰辛时代的生活真实和剧烈的气息。单是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就死了80万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卫国战争初期几块被战火融化的石头,还有一段粗大的树桩,上边生生嵌入了一截被炸毁的“喀秋莎”发射器的钢架,一下子叫我感受到德国人闪电战的凶猛和战争的酷烈。年6月22日拂晓,德国人以架飞机、辆坦克、个师,对前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三个星期内纵入前苏联境内五百公里,几乎是所向披靡。俄罗斯人卫国战争的号角就是在这样几乎崩溃的局面中奋起而吹响的。

年11月7日在红场检阅“苏联红军”的斯大林前苏联元帅朱可夫骑马的英姿

如今在莫斯科依然可以见到

年7月,卫国战争进入最关键时期。德军集结强大军事力量,包括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近千架飞机,近两千辆坦克,一万多门大炮,团团围住莫斯科,志在必得,而且前沿的德国军队已经逼近距莫斯科25公里的地方。许多政府机关从莫斯科和撤出,但斯大林留了下来。11月7日是十月革命纪念日,斯大林坚持按照传统方式在红场检阅三军。城外隆隆炮声传到红场上,斯大林把它们当做一种免费的礼炮。他这举动震惊了世界,震撼了德国人,也给本国人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现在,他这幅检阅三军的照片被放得很大,挂在卫国战争纪念馆中。他庄严、镇定、从容、充满信心。这种英雄的气概是俄罗斯人民的财富,它是俄国人民最终打败法西斯德国的精神之本,也是全人类进程中光明一定战胜黑暗、正直一定战胜邪恶的历史精神的体现。所以,在纪念馆的馆长请我为他们留言时,我写道:

伟大的俄罗斯人民是全人类的骄傲!

为卫国战争纪念馆题词

于是,在俄罗斯到处也找不到斯大林时,斯大林却在这里;当斯大林在许许多多历史反思的书籍中受到深刻而无情的批评时,在这里却依然受到尊崇。这就是俄罗斯人的历史观。对于有污点的巨人,不能随意地把他化为一个小丑,也不给他盖上遮羞布。历史的功过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的,也不能用“几几开”简单地一说了事。历史的本质是客观。不客观的历史仍是一种欺骗,只有客观的历史才有借鉴意义,并有益于后人与未来。

克里姆林宫墙边的二战纪念碑

-END-

《倾听俄罗斯》

作者:冯骥才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1

页数:

ISBN:9

点击“阅读原文”,聆听更多有声文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jj/2041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