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羞涩感让好人成为好作家李敬泽X李

发布时间:2022/6/6 11:11:44   点击数: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引子:小说的契机

季亚娅:首先大家关心石一枫这个小说到底写了啥,我觉得就是三个骨灰盒拿错所引发的一个有点“闹鬼”的故事,这三个被拿错的骨灰盒背后牵出三条故事线,第一条是北京胡同的男孩那豆和他的家庭故事,第二条是海外劳工何大梁、田谷多的故事,何大梁正在阿尔巴尼亚修大桥,第三条线是海外新移民黄耶鲁家的故事。我想问一枫,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在我看来有点离奇的情节设置?

石一枫:换错骨灰盒这个事,有一个特偶然的契机。我印象里看过一个电影,名字忘了,看到特惨的一幕:家里的孩子已经死了,父母去火葬场把他的骨灰盒领回来。当时的镜头是一个小窗口,骨灰盒就那么递出来给他们。我看到这个镜头就在想,这不会有错吧?就这么递出来,不会出错吧?电影跟我这个小说没关系,人家没拿错,但后来我就一直想,假如有错怎么办?假如有错了能不能展开一个故事?后来顺着这个事往下琢磨。假如真错了,谁跟谁错?错了之后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错误?……故事就是通过这个展开的,从一个电影镜头触发这个小故事的由头。写小说的动机或者说灵机一动很重要,像贝多芬的《命运》的动机就是开头那四个音,我这个小说也是,我要看看能把这个由头敷衍成什么样的事件。其实骨灰盒弄错,这是今天的现实里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原来手工填写单子的时候还可能有错,理论上存在这个可能性。我们写小说,就是把理论上存在的事情变成生活里可能发生的事情。

羞涩的作家

季亚娅:我读这个小说的时候对它的北京味儿印象很深刻,因为我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个八哥,那是一只会说话的八哥,而且会抢话,一枫安排他的主人公出场的时候,第一个情境就是去遛鸟,在朝内环岛走一圈。我们《十月》杂志发表这个小说的时候,编辑部就讨论过关于这只可爱的八哥,在小说初稿里它经常一口气说24个字,说的是复句,还有比喻句,我们讨论了一下,因为“建国之后动物不许成精”,就把它的话改成四个字之内。石一枫一直是一个特别关心北京的作家,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代表作《世间已无陈金芳》里面,第一个情境就是陈金芳在国家大剧院观剧。这些都是北京不同的代表细节和代表情境。我想问各位老师如何看待这个作品里面的“新京味儿”和北京人、北京想象?

李敬泽:说到北京人,我自己的地域认同基本上就是北京人,但又不那么空泛,我会说我是朝阳人,北京的朝阳区。关于现代文学以来努力建构起来的所谓的京味儿文学,今天咱们不是在谈学术,我也不细说了。但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我们要意识到北京是一个什么地方,当它一定要有那么一个“味儿”的时候,别忘了北京是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巨大国家的首都。北京其实是一个高度混杂、高度移民化的城市。像咱们这儿坐着的,包括李洱、史航、季亚娅,父辈都不在北京,都是“新移民”。今天上午我想了半天,在我的生活半径里,往上三代都在北京的人,可能也就是石一枫。所以是不是确定有那么一个固定的本性,叫做“文学的北京性”,或者叫“北京的本土的文学性”,我觉得真是挺难说的事,恐怕得拼命建构。

同样的,在世界文学中,英国文学里是不是有一个“伦敦性”?不管是“伦敦性”“巴黎性”“东京性”,首先的内涵一定包括世界性和天下性,否则它们就不称其为巴黎、伦敦。其实北京也是这样,当我们反反复复谈“京味儿”——也许有,我不能说没有——但是说它有“北京性”的话,首先也是它的天下性和世界性。所以就《漂洋过海来送你》来说,我真正感兴趣的不是所谓的“京味儿”,我感兴趣的是世界性,这是石一枫这个小说里特别有意思的东西。

季亚娅:就是谈地域性也要有一个坐标轴,在说北京的时候把视野看到世界性去。

《漂洋过海来送你》目录

史航:我们可以把一枫的小说当成小说里爷爷的酱油厂,酱油厂的地盘后来是国际金融中心,后来又差点要做互联网。已经变成国际金融中心了,你要说我们这儿还是有点酱油味儿那也行,其实那是你心里的酱油味儿,就是时间本身记载的生存痕迹。

季亚娅:北京是一个拼图式的存在,既有金融街,也有酱油厂。接着史航老师的话,我想问您的是,您印象最深刻或者您觉得最能代表北京的是什么样的人?

史航:我17岁来到北京,一直住到现在51岁了。一说北京就说胡同,我记得以前有文章里写,胡同夏天的正午走过一个女孩,低着头,非常娟秀,非常文雅,只有她马上走过你身边的时候,你看她手里攥着一点东西,露出一点点的白,你才明白,她攥着一点手纸,她去上公共厕所。这就是北京。我们看着很典雅,其实攥着手纸去公共厕所,但即使上公共厕所,依然无碍于这个下午,无碍于这个夏日。说到一枫这个小说,其实讲的都是伦理,是“真”的伦理,是这个世界的纤维和经纬。比如那豆面对那个民工何大梁的时候,突然问,你到底多大岁数?我一直防着你,在想着交换骨灰的事,突然我不防着了,原来你比我还小两岁,我们是兄弟。我一看到这里就心软了,被一枫的文字硌了一下,这一切都是伦理。爷爷跟孙子那豆说,你别看那帮搞强拆的那么讨厌,他们离家了,背井离乡出来,干不着体面的活,就得这么来滋扰大家挣钱。把岁数,把离乡背井这个距离,都用伦理的方式解释,这是这个小说真正的底色。

我有一个问题,小说里介绍爷爷的名字来由,有两句诗,“风吹花又白,雪抱那年枝。”你编的还是哪找的?

石一枫:忘了哪儿看的了。

史航:这两句真好。因为那个爷爷姓那,叫那年枝,这个诗又像遗老诗。

李敬泽:这个爷爷家据说还是纳兰性德的后代。

史航:“那年枝”这个名字特别好,如果小说不叫“漂洋过海来送你”,哪怕叫“我的爷爷那年枝”我都挺喜欢,因为这个名字说明我们什么都记着,但我们不是遗少。德国有一个画家叫安塞姆·基弗,他说过一句话,“我不是要怀旧,我只是要记得。”小说里面这些人过日子,他只是记得,他记得他爷爷,他不希望他爷爷的骨灰跟别人混掉。所以一枫这个小说打动我就在于,他那么精明地讲了一个厚道的故事,所以精彩,所以这个故事的味道最终传递出来了,这是我喜欢的。这里没有一个不厚道的人,哪怕是两个殡仪馆的经理,都还可以,这里面的人都是不想承认自己厚道,都把自己内心像蜡丸一样封起来,但小说关键时刻一个一个拍碎,里面都有点心软,这里面没坏人。

季亚娅:这可能就是老北京的民间底色,厚道和包容。

首发式嘉宾与主办方合影

李洱:看这个小说我确实想起过老舍,想起过刘恒,包括想起过邓友梅。但是我更愿意把《漂洋过海来送你》放在“老城区”而不是笼统的“京味儿”里来谈。故事是从老城区开始的。我想一个郑州人也会喜欢这个小说,因为郑州也有老城区,全国各地都有老城区,有所谓地方性文化。历史积淀非常深厚的这些读者,或者感觉到地方性文化、胡同文化、老城区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各种各样问题的人,都会对这个书感兴趣。

关于骨灰、关于葬礼这个题材,通常可以处理成非常有意思的小说,比如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我还看过一部电影《一个人的三个葬礼》,都是杰作,获得过戛纳奖最佳编剧奖。《漂洋过海来送你》这部小说到最后,是中国人的文化,西方是“我”和上帝的关系,中国却一定要通过父亲、通过祖父跟上天建立联系,现在这个联系通过一个骨灰盒来完成。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最后这三个家庭,骨灰盒搞错之后,要满足老人的愿望,还是要叶落归根,一定要把它重新搞对。虽然灰飞了,但是人间烟火不灭。这是这部小说在伦理的层面、在世情的层面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它也构筑了小说的整个结构,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家庭之间,石一枫做了非常巧妙的勾连,勾连当中也涉及童年时代。这个故事编得非常有意思,让我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周。

至于它是不是“新京味儿”文化,虽然我能感觉到他跟王朔的联系,但石一枫跟王朔不一样。王朔是抒情的作家,王朔不是反讽式的作家,他是愤怒的抒情的作家。石一枫的小说比王朔小说的腔调复杂得多。而且石一枫是比较肯定型的作家,他认同他所写的价值观,他不进行根本性的怀疑,他认同传统的弥漫在民间文化当中非常“正”的一面,在石一枫身上也坚持着这一点。他的文字本身非常调皮、非常活泼,趣味横生,但这并不影响他最后的底色是非常“正”的。读者尽管看,不会学坏。

季亚娅:还有人总结过,石一枫是“不正经的嘴掩藏太过正经的心”,跟李洱老师刚才说的意思很像。

李洱:他有“痞”的一面,这点确实跟王朔有点相近。“绕”,叙述之绕跟刘震云相似,只是刘震云背后是乡村的底色,乡村的背景,石一枫的背景是古老都市、帝都当中的老城区。他的叙事之讲究趣味,语言的调皮,跟刘震云很相似。

李敬泽:刚才李洱讲石一枫是肯定型的作家,史航也讲人间厚道,确实都对,但他何以成为一个作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这就像满大街都是好人,这可不能保证好人就一定是好作家,这是两码事。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能够感受到,在石一枫这里有一种厚道的或者说肯定性的羞涩。他对他自己的厚道,他对他自己的肯定性怀有一种强烈的羞涩感,所以他一定要这样表达来平复自己,来解决自己深刻的、始终困扰他的这个羞涩,当我们看到有了这个羞涩的时候,“好人石一枫”才真正是“小说家石一枫”,一个满怀艺术才华的石一枫。

史航:说到“羞涩”这两个字,王朔也有强烈的羞涩,他为自己的温柔感到歉疚,为自己的善良感到羞涩,他在书写的时候,很抱歉,图穷应该匕首见,可如果最后没有匕首怎么办?所以他只能用对“真”的苛求、对自己的折磨,来作为最后的底牌给大家看。在这一点上,石一枫有资格和王朔并线。刚才说《漂洋过海来送你》里面三个骨灰盒弄错了,其实可以说从来没有错得这样“对”过,因为三个骨灰盒沿途经手的人,包括很不成气的孙子黄耶鲁,到何大梁,包括司炉工李固元,千挑万选,选不出更好的人来承接这一切了。可以说每一个经手的人都是一种光芒,几种光形成击鼓传花,结果弄错了。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按说这么多好人集中在一块儿,太可疑了,但是作者怎么让每个人都得到展示,让我们相信有那样的人,这才是工程。好人不一定是作家,好人是角色,作家是让人相信角色的。而一枫这个小说完成了,全是好人,依然有故事,这一点是好的。

本文根据首发式现场实录整理,精彩待续

本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jj/234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