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圣彼得堡,天黑。
今早,出去转了一圈,还是天黑,靠近北极圈冬天可能就是这样。
回到酒店,到一楼餐厅吃早餐,餐厅里的景象与在瑞典和挪威时的酒店气氛截然不同,两个字:热闹。吃早饭的人多,一大帮印度人也住这里,还有大批俄罗斯人,这个酒店客容量很大。快十点天才蒙蒙发亮,圣彼得堡的真面目慢慢显露出来,伊萨基夫大教堂(金顶大教堂)在清晨格外醒目,二战时德军的飞机几次轰炸,这座雄伟的建筑,巍然屹立。 相机也不停地记录着。圣彼得堡,旧称:列宁格勒、彼得格勒,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端的涅瓦河三角洲,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圣彼得堡整座城市由40多个岛屿组成,水道纵横,多座桥梁把各个岛屿连接起来,这座历史名城由彼得大帝于年所建,以东正教圣徒彼得的名字对其命名,故称圣彼得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德军将这座城市围困了天,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城市的人们每天只能得到25克面包,许多人被饿死,冻死,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战争后,圣彼得堡得了“英雄城”的称号,今天仍有许多纪念保卫战的建筑物。 这城里还有著名诗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写作。还有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艺术大师。国立圣彼得堡大学,是普京的母校。
小时候在苏联黑白电影《列宁在十月》看到过冬宫,没想到今天能真的站在冬宫的台阶上。电影里指挥攻打冬宫的是斯大林,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在《苦难辉煌》中说,历史上真正的指挥者是托洛斯基,当时这位红军的创始人名气远远大于斯大林。 冬宫原为俄罗斯帝国的皇宫,与我国的故宫差不多。3层,有大小殿堂和房间多间,装饰极为奢华。十月革命以后,冬宫被改变成博物馆,收藏艺术珍品万件。在冬宫里参观,你会感到眼睛不够用。 科兹洛夫在黑水城盗走了那批西夏文献一部分就在冬宫,当时轰动了世界,世人开始知道历史上有一个神秘的西夏王朝,西夏王朝的故都兴庆府就是今天的银川。我转了一圈,没有看到西夏的文物,也许没有展出。冬宫的豪华,令人惊叹。冬宫的历史,远远流长。 冬宫旁边就是涅瓦河。 涅瓦河对岸,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静静地立在水中供人参观,它是沙俄帝国海军主力军舰之一,参加过日俄战争,到过中国海参葳。年俄国十月革命时,“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十月革命后,“阿英乐尔号”巡洋舰被固定在涅瓦河上,来这个城市的中国人都要到这里看一下。 下起了霏霏细雨,寒风刺骨,走圣彼得堡的大街上,总能感受到历史的印记,暮色中在涅瓦河畔穿行,不时能看到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建筑。科兹洛夫在黑水城盗走了西夏文献大部分在圣彼得堡的东方历史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不知在何方。 莫斯科之前,这里才是帝都。 夜里要坐火车去莫斯科,时间还早,进了一家歌剧院。听到了原计原味的俄罗斯《伏尔加船夫曲》、《红梅花儿开》等歌曲,血脉膨胀。大厅里,吃着点心,听着弦乐四重奏,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好像在做梦。八红场红场 晚饭吃的是俄餐,红不拉及的菜汤汤,加上两块面包,不好吃。 天黑了,从圣彼得堡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要在火车上过一夜,我和老毛的包箱里有两个俄罗斯妇女。 列车服务员把我和老毛赶到旁边包厢去了,原来俄罗斯妇女睡觉要脱衣,不方便。哈哈,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票在哪里,人就在哪里。G11相机拍摄了一天,电池用完了,这列车上能充电吗,我到在列车过道里找插座,有,我赶紧把电充上,第二天起来一看,来往行人把电池和充电器碰到地上,电池落在一边,我把电池放进相机,一开机,啊充上电了,我很高兴,不然到莫斯科就不能拍摄了。 在火车上“哐当”了一夜,到莫斯科了,从窗户往外看,啊,下雪了,外面白茫茫一片。一下火车,提着大包小包在俄罗斯人中穿梭,像逃难的一样。 我早就想来的这个城市,今天终于来了。从小受红色教育,满脑子都是“莫斯科”、“列宁”、“斯大林“这些字眼。莫斯科这个城市独特的建筑令人震憾。这个城市迄今有余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812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占领莫斯科后,这个城市在大火中焚毁,但很快又重新建设起来。 红色苏联1918年3月从彼得格勒迁都到莫斯科,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莫斯科成为俄罗斯联邦的首都。在凛冽的寒风中,先到莫斯科大学的校园里走了一圈,尖尖的屋顶,叫人仰着脖子看。主楼高米,33层,有3万多间房间,有人计算,如果一个人一天住一间,一辈子也住不完。 看了莫斯科二战胜利广场,这个广场的标志是一个高·8M的纪念碑,象征着前苏联卫国战争进行了8天,打败了德军。广场对面是俄罗斯人修的凯旋门,有点像巴黎的凯旋门,广场四周是表现二战中苏联军人抗击德军的雕塑。 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53号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故居,到这里拍摄照片留念,许多人更喜欢在这条街上购物,我却在普希金夫妇的雕像前伫立了很久。 一个人在莫斯科一个居民小区里转悠,看到我熟悉的拉达车,居民小区中间都是小树林,是他们日常休闲的地方,冬季人不多,偶尔走过几个人,我与他们擦肩而过,他们并不在意,好像我并不存在似的。小树林里有许多白桦树,在冬雪中显得妩媚动人。来时我看到介绍,莫斯科绿化面积很高,有“森林中的首都”美誉。 晚上住在一个叫“HolidayInn”的酒店,在大堂里办手续如此的慢,竟等了半个小时,莫斯科办事效率不高,一直是倍受诟病的,我在前台发现有莫斯科地图,全是俄文的,我在地图上找到了红场、新圣女公墓、火车站。 早晨一睁眼7:46分,赶紧洗脸后下楼吃饭,然后收拾行李放在车上,不到10点钟,来到红场边。 还是比较激动的,在电影里、电视里,无数次看过红场,今天它就在我眼前。 天气很好,阳光明媚,从地道上来过街,首先看到的是瓦西里大教堂,洋葱头花顶,色彩斑澜。从教堂边往广场走,有一个斜坡,叫瓦西里斜坡。这里是红场阅兵的出口,红场没有想像的那么大,但很雄伟、很壮观,这里发生和见证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列宁墓就在广场中央,列宁墓后的红墙下有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加加林、卢日科夫等名人的墓。红场是俄罗斯国家仪典中心,是莫斯科最著名的历史景观。步入红场就仿佛走进了俄罗斯的精神家园。 在红场参观的时候,光线正好,兰天白云,建筑物是红色的,拍出来色彩很鲜艳。加上来广场游览的俄罗斯人也很多,其中不乏美女,相机“咔嚓咔嚓”在不停的响。同伴们逛商场了,我自己又在红场上走了一圈,拍摄捕捉精彩的瞬间。 下午14时30分,莫斯科之行结束。到机场。过安检时,又是脱鞋子、又是解裤带,查得很严。在机场的卫生间,俄罗斯老大妈,根本不管有没有人,一帮男人在小便,她旁若无人的在里面拖地。 历时11天,走了挪威、瑞典和俄罗斯三个国家,六个城市。由于季节原因,好多地方没有去成,比如挪威的卑尔根,那里有壮观的大峡湾,圣彼得堡的夏宫、斯莫尔尼宫以及芬兰湾。 出门要有很好的体力,每天走路很多,像我们持相机的影迷,要选角度,跑的跑可能更多一些。北欧和俄罗斯都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三国的文化烙印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是很强烈的,回来后,我时不时地就在网上点播了介绍三国的视频,回味一下,实地去过的地方,在地理和方位上的概念就清晣了许多,对以后的阅读和欣赏这些地方的书籍和图片有很大的帮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