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美景 >> 好文共赏刘国新讲好统编高中历史教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们常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其中的“革命”就包括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一部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上是—年这7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称之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最新的年版《中国共产党简史》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7年的主线就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对应的教科书的课文是第26课。
这7年的重要内容有三: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以及党面临的执政初期的考验;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线索清晰,教学重点应放在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从大历史观着眼,按照下面几个维度去把握。纵向上往前要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往下要看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横向上要把新中国成立放到世界范围中寻找坐标,新中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在世界东方的殖民体系,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历史成就的取得,根本原因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也因新中国的成立而成为执政党,实现了身份和角色的转换。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以及党面临的执政初期的考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以及党面临的执政初期的考验,是一句综合性的表述。从国史的角度,我们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从党史的角度,我们说是党面临的执政初期的考验。统编高中教材主要从军事、经济、国际、外交四个方面了解党是如何决策和实施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军事上包括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和大规模剿匪作战。西藏的和平解放,不完全是军事斗争,是军事和政治斗争双重因素的胜利。放在第26课讲,是服从于完成大陆统一的完整过程考虑的。经济上,主要是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经。遏制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重点讲了两件大事:“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前者属于金融领域的斗争,后者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的市场主导权的斗争。统一全国财经是为了改变战争年代各根据地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财政体制,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物资调动和现金管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财经战线上取得的重大胜利。毛泽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们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关于土地改革,用毛泽东的话说:“这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被彻底消灭,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国际上,主要讲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是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10月初,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危急关头,朝鲜劳动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支援。中共中央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0月8日,组建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经过五次战役,志愿军把战线从鸭绿江边推回到“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同意进行谈判。国内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给抗美援朝战争以强有力支援。经过边谈边打、以战促谈,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讲抗美援朝,要重点把握两条。一条是对于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历史性决策的解读。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要面对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敢不敢、能不能迎头而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利益的胆魄和能力。所谓“历史性决策”意味着不仅要从当时的环境考量,还要从大的结局作判断。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是要对志愿军将士的血性作生动的传扬。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涌现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30多万名英雄模范和功臣,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凝练和升华。外交上,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共同纲领》将上述方针法律化,规定了具体政策,使新中国同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外交一刀两断,为正确处理和发展对外关系确立了基本原则。新中国一经成立,便得到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承认。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10个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同新中国建交。对于周边一些愿与新中国建交的民族独立国家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政府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加以处理,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欧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至年5月,有19个国家同新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新中国废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全部取消外国在中国的经济特权和军事特权,彻底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主权被恣意践踏的百年屈辱史。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年2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国际支持。这一系列外交成果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们扩大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联系,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到较为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应的历史事件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及新中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我们常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其中的“建设”就指—年的20年。《历史决议》将其分为两段:—年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年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年版《中国共产党简史》把这20年统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这20年的主线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应的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27课。
(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讲好这段历史重要的是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建议掌握好下面几个重点。
首先是应确立一个基本认识,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开端的标志是毛泽东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它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党的八大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党的八大集中了全党的智慧,提出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正确制定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这一良好开端,为党后来进一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要讲清楚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个探索始于年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其后,党力图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但事与愿违,这表明探索的艰难和不易。对应的历史事件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全党整风,反右派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纠“左”的努力,国民经济调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这段历史的重点是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深入的分析。教师应讲清楚在该文中毛泽东有哪些独到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提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升到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高度,强调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一套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把这些理论贡献讲透,就为下面的问题作好了铺垫。最后是关于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纠“左”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初步纠“左”。时间是从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年7月庐山会议前的九个月。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整顿人民公社、调整高指标,做了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和瞎指挥得到初步遏制,形势开始有所好转。通过调整,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得到一些新的认识,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服务;要以“农、轻、重”为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综合平衡是整个经济工作的根本问题,国民经济应当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些认识是纠“左”取得初步成效的重要原因,也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但是,纠“左”是在肯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前提下和框架内进行的,初步好转的形势还很不巩固。随后出现的“反右倾”斗争中断了纠“左”的进程,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党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第二步就是国民经济的调整。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努力坚决纠正“共产风”;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这两件事为标志,“大跃进”运动实际上已被停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与经济工作调整相配合,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也进行了调整。到年年底,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困难局面,依靠党和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得到改变。当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党适时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关于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都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及其事迹,非常感人。这些素材的获取比较容易,在此就不再展开了。(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学要点
第一,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原因。从国际看,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帝国主义长期敌视、封锁中国,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苏联在中苏关系恶化后给中国施加巨大压力。这样的外部环境对党在科学判断国内政治形势、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和方针政策时产生了极大影响。从国内看,我们党是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后迅速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科学认识,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下来的成功的阶级斗争经验,使人们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许多新矛盾时容易被沿用和照搬,把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阶级斗争,把只在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仍然看作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运用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来解决。
另外还有一层因素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考虑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作为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毛泽东不断观察和思考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极为 制:周国华本文选自《课程·教材·教法》年第7期。
人教报刊社
好期刊,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