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大连的海上特产3吃货们,海底捞的是钱

发布时间:2018/1/23 17:07:48   点击数:

一天上午,出租车带我来到獐子岛山上的一个“小白塔”,这是一个可以瞭望到大海远处的制高点。岛上很多这样的“小白塔”。一位中年男子已经在这里呆了3天,他的职责就是随时用对讲机报告他面前这片海的情况,监视是否有人在盗猎被称为“海底银行”的宝贝们。这个“银行”不仅有海参、鲍鱼,更多的是虾夷扇贝,一种20年前从日本北海道引进的品种。这个品种进入到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了扇贝中的极品,并渐渐在中国的高档餐馆里被接受。由于对水温和水质的要求,目前在中国它多生长在大连的海域里。年,当虾夷扇贝被辽宁省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引进到大连时,仅为5枚,如今它在大连的数量已达到了几百亿枚之多。

在二层的“小白塔”上,中年男子自豪地告诉我,他所看管的这片大海可以纵深到十几海里的地方,下面几乎全都是虾夷扇贝,而眼前的那些近岸的浮筏只是一些虾夷扇贝的小苗而已!

这位潜水者正在海底捕捞的这些扇状的贝类是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是大连的特产,也是扇贝中的极品,肉质细韧,十分鲜美。摄影:吴立新

十几海里是一个大大超出我想象力的海上养殖范围。这个海上农田已有百万亩之大,它们全都掩盖在这似乎平静的海水之下。如果需要,他们随时都可以来到这里捞上一船,到市场上变成巨额现金。这就是人们说的“海底银行”。

“我们的理念和种植业是一样的!你叫它海上农田还是海上牧场都可以。”獐子岛一位养殖方面的负责人说道。他告诉我,这里的虾夷扇贝和海参、鲍鱼、海胆等都是通过一种叫做底播的方式养殖的。这是一种接近野生状态的养殖方式,把苗铺撒在海底,完全靠海水天然的营养,并不靠人工投饵料长大。和农田相比,这里更像是一个天然牧场,一个近平方公里的海上牧场!

夏末秋初,大连海域的海蜇已经十分稀少了,这只正在游动的海蜇显得形单影只。摄影:吴立新

如此巨大的牧场,对这里海水交换能力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通过海水的交换可以从外部海域带来贝类生存所需要的悬浮生物。现在,虾夷扇贝成为獐子岛向外输送量最大、产值也最大的品种。在中国,虾夷扇贝除了少量在山东养殖外,其产量的75%出产在大连,目前大连每年至少出产20万吨,而獐子岛仅占其中的10%。可以想象大连海域的养殖规模之大。

辽东半岛几乎都是海蚀地貌形成的海岸线,陆地多为丘陵。獐子岛尤为突出,岛上高丘挺拔,沟谷纵横,岸壁峭立,沿岸礁石迂回曲折,饵料丰富。环绕獐子岛的是一圈礁石。这些面积不大的礁石藻类构成的海底,最适合鲍鱼生长,往外延伸是面积要大一些的沙泥礁石构成的海底,这里适合海参的生长,再往外是大陆架上最广阔的泥沙海底,虾夷扇贝几乎没有天敌地生长在那里。

刚刚捕捞上来的海蜇如果不尽快用明矾处理一下,很快会化作一滩水。这些深谙此道的大连海边女人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海蜇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摄影:阳光

从海产市场占有率来看,在中国,大连的裙带菜产量最高,达到80%,为11.2万吨。这种几乎只能生长在冷水里的孢子体黄褐色

低档植物,和海带的传奇经历一样,最初都是由从日本开往大连的船带来的,它们的苗子附在了船体的底部。80年前裙带菜来到大连后,很快就被一个名叫大摫洋四郎的日本人开始在大连养殖。日本人非常喜欢这种食物,日本藻类生化学家西泽一俊先生在经过多年海藻的营养、药理研究后,把裙带菜称为海藻之王。

但大连的百姓当时并不食用裙带菜。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时,大连开始把裙带菜出口到日本,这使得大连裙带菜的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裙带菜也渐渐为大连人接受和喜爱。这种廉价、富有营养、味道鲜美的藻类,近年来很快就从大连走向中国的东北、西南并迅速遍布整个中国。

“裙带菜要生活在水流通畅、营养盐丰富的海水里,而且冬天的水温不能过高,否则会烂掉。但水温过低也不行,渤海湾就是太低了,那里的浮冰让它养殖不了。”大连海洋渔业局养殖处处长王宏先生说,“大连的养殖业最怕暖冬,包括海参、鲍鱼和虾夷扇贝。”

虽然新鲜海产品十分容易买到,但很多人都已经养成了在家里存放一些海鲜干品的习惯,这样食用起来更方便。在大连后盐的一家贝类养殖场,晾晒着以海虹为主的大量贝类,场面甚为壮观。

原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年10月刊

原作者:朱彤

摄影:林吉武等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公益献礼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ms/1458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