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从抗战硝烟中传唱而来的茉莉花

发布时间:2018/6/7 4:03:31   点击数:

???

摘要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战争年代,这首亲切动听的民歌,激励着先辈们热爱家乡,坚决抗战的热情,吟唱着我们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抗战必胜的精神。

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是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文艺团体。它的前身是三野文工二团,在年出席全国第一届文代会期间,所演唱的《淮海战役组歌》获得极大成功。毛主席听后高兴地说:“三野的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当时担任合唱队指挥的,正是年方21岁英姿勃发的何仿。

当时的何仿是个大忙人。他由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深造回团后,担任作曲兼指挥。他在军旅歌曲创作上颇有成就,已谱写多首歌曲和多部歌剧,传唱很广,颇受欢迎。像那首《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洛辛作词),陈毅元帅听后夸赞说:“很有气魄,我们部队就需要唱这样的好歌。”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家何仿。)

何仿13岁参加新四军后,长期在部队磨炼,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在战争年代构思创作时,驻地遭敌机轰炸,炸弹在离他不远处爆炸,他竟丝毫未受影响。由于工作出色,何仿曾荣立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并获得多枚奖章。

一天,何仿在驻地庭院里漫步思索,园中的月季花、玫瑰花、金银花等飘散着浓浓的香气。以往他很少在意花木香味,今天却陡然被花香吸引了,他脱口感叹道:“好香啊!”说来奇怪,花香居然激发起他的思绪,触景生情,由情生智,来了灵感。他联想起抗战时曾学过的江苏民歌《鲜花调》,随口哼唱起来: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他唱着唱着品评起来:“这首民歌很好听嘛!”

这首民歌其实是他从抗日战争沃血的国土上采集的。年冬,年仅14岁的何仿,一手持枪,一手握笔,随新四军第2师反“扫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老民歌填新词宣传抗日。

何仿对笔者回忆说:“这是游击区,我踏着泥泞小路寻到南京六合金牛山下一位老艺人家。他听我讲明来意后激动地说,‘只要为打日本鬼子就行。’他先为我唱了一首新民歌,‘一呀一枝花,喷呀喷鼻香,十指紧紧拿住它,生怕有人抢,有人抢,无别个,是强盗小东洋。东洋鬼子有一副野兽的黑心肠。’他还愤恨地说:‘日本鬼子凭什么侵略中国?!我们定要同日本鬼子拼斗到底!’我对他深明大义、坚决抗日的精神很敬佩,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抗战必胜的精神。他从墙上取下胡琴,边拉边唱起老民歌《鲜花调》,我随即记录下来。后来,我常向战友们唱起这首亲切动听的民歌,激励战友们热爱家乡,坚决抗战的热情。”

(年,何仿与夫人李雪先合影。)

在抗日战地宣传中,许多战士听完这首歌都由衷赞叹:“唱的就是我们的家乡啊,多美呀!”战士们更坚定了保卫家园的决心,决不容许日寇铁蹄肆意践踏祖国的土地。

何仿把这支歌唱给三野文工二团的战友们听,在场的人都夸《鲜花调》好听。著名音乐家沈亚威团长一锤定音:“准备到上级参加汇报演出的江苏民歌就用《鲜花调》。词和曲的修改,就由何仿双肩挑。”

何仿领受任务后,恪守自己“从生活中吸取、提炼创作题材,只有感情充沛时再落笔,决不要写滥”的创作原则。经过反复考虑,广泛征求意见,决定将《鲜花调》原先的三段词唱三种花名,改成统一只唱茉莉花一种。可以紧凑、舒展、形象地把茉莉花的特色花香、花白与花美唱透,就像把珍珠串成串,使茉莉花这个意象更加鲜明;他又字斟句酌地剔除掉不当词语,然后将《鲜花调》更名为《茉莉花》。

金色大厅唱金曲,《茉莉花》首亮世界

年,“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前线歌舞团奉命参加。《茉莉花》也随之被带出国门,首次亮相世界。为求更加完美,何仿二改《茉莉花》。对唱词逐字推敲,在乐曲改动上,加强前面引子和结尾的动人拖腔——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由十位女歌唱家组成的女声小合唱队,用清脆甜润丝竹般的歌喉唱着中华旋律,出现在被称为“音乐圣殿”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上,把观众带入了特定意境。

来自一百多个国家、不同肤色的青年们完全被《茉莉花》的歌声所打动,金色大厅里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茉莉花》既是中国的,又是超越国界的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演唱后引起轰动。各国青年们争相录音学唱,索要曲谱。

在金色大厅演唱后,又应各方听众要求,在奥地利政府大厦广场再次唱响《茉莉花》。随着前线歌舞团出访足迹,作为重点保留节目之一的《茉莉花》,先后传唱到莫斯科、华沙、布达佩斯、地拉那、雅加达、金边和平壤;此后又随中国领导人出访,在洛杉矶、纽约、华盛顿也响起《茉莉花》乐曲声。一路歌声,伴着一路芳香,播扬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广交朋友的伟大精神。

(年7月6日,何仿指挥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演唱《淮海战役组歌》)

还须补叙的是,年4月,在印尼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钦点前线歌舞团随行。在一次驻印尼使馆举办的联欢会上,周总理听到《茉莉花》的歌声,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走到歌唱演员身旁感慨地笑着说:“听到你们的歌声啊,使我想起苏北老家啦,我已54年没回去啰!”

民歌升华国宾曲,《茉莉花》登大雅堂

随着时代变迁,改革开放春风劲吹,《茉莉花》曼妙的意韵从内涵到外延都在大幅扩充、升华。这首原属“下里巴人”的民歌,却成为我国国家领导人重要国事出访和欢迎外国元首来访时的礼仪演出节目,在国际性的庆典活动中,也常用它来表达人们的友情。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全世界目光聚焦在香港会展中心的交接仪式上。何仿一家人格外兴奋,因他们已事先得知将演奏《茉莉花》。午夜,最先听到《茉莉花》乐曲声的是他的老岳母、年逾九旬的叶老太太,当她躺在床上从收音机里刚一听到《茉莉花》乐曲后,便欣喜地喊道:“何仿——你们快看电视啊,我们的《茉莉花》奏响啦……”

(年夏,前线歌舞团女声民歌小合唱,在北京首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另据当时担任指挥的解放军军乐团总指挥于建芳回忆说:“当中国军乐团进场时,现场严肃寂静,奏响《茉莉花》后,我用余光看台下,大家满脸喜悦;奏第二段时,中外人士开始打招呼;第三段奏完,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茉莉花》在这个特殊时间、特殊场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特殊催化剂作用。”

此后,《茉莉花》凭借它婉转悠扬的旋律,频频出现在许多庄重场合。

4年第三届“茉莉花”节开幕时,笔者应邀参加,看到隆重的“茉莉花采风纪念碑”揭幕仪式。

时值金秋十月,茉莉溢香,湛蓝的天空飘移着朵朵白云,纪念碑耸立在茉莉花的“户籍”地——金牛山下的金牛湖畔,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银灰色碑体在蓝天衬托下甚是庄严凝重。碑高7.5米,主体采用整块太湖奇石,它状似山形,又如花枝,更像火炬,象征着“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碑体正中间镌刻着一双金色手印,捧着红色签名——何仿。它表达了人民永远铭记着历史……

作者:新四军老战士何酉先

脑洞大开:回复参考君关键词,获取更多原创文章!

赞赏

长按







































郑华国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ms/152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