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美食 >> Changemaker大概从岳麓
为了给你看看在AIESEC的#Change-make是什么样的
我们邀请到了一名优秀的AIESEC中南Alumni为我们分享他的故事和改变
他,叫罗壹
中南大学届英语专业“老学长”
AIESEC长沙市场部副主席
AIESEC中国大陆区全国讲师团成员
AIESEC匈牙利学生方向运营总监
这并不是一篇告诉你如何国奖轻松拿到手软的老生常谈
也不是一篇点醒你如何逆袭绩点轻取各大offe的千篇一律
充其量,这大概算是平平无奇的我在这个拥有70年历史和遍布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球最大的青年学生组织里5年沉浮的只言片语吧。这一切的一切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便是:
这是我在还是中南新生加入AIESEC时和其他5个大一大二的伙伴一起设计和运营的志愿者项目。我们折腾了一整个学期的时间,磕磕绊绊地实现着我们的deam:
打遍了大大小小50家企业的电话,走遍了河西河东甚至近郊的学校,坚持着每周2次团队会议讨论进度,坚持着完成了本地和海外志愿者的招募,一遍遍修改着冬令营的教程,一天天解决着不时冒出来的问题。这里没有教给我方方正正的做事模板,但我学到的是仰望星空的DaetoDeam,是脚踏实地的MakeitPossible,是至始至终的笃信,是丧到不行的时候一起喝Coco找出路。
我还记得项目开始一直找不到寄宿家庭的Joshua贴心的安慰,还记得机场送走Demi“Wewillmeetagain”挥手的告别,也还记得和5年没见的Anna在匈牙利重聚的喜悦。一开始并没觉得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但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来才意识到原来DaetoDeam并不只是单纯一句给孩子们的口号,给外国人的标语,更是一种说给自己的信念。
我想也正是这种DaetoDeam的态度支撑着我在接下来的日子拼命尝试更多陌生的领域:和另一个团队一起在长沙用2个月的时间筹办了一场人次的地区会议,去欧洲最西端做志愿者,出走斯里兰卡20多家机构调研志愿者项目撰写客户体验报告,参加和组织国外十几场青年会议,毕业后来到匈牙利做总会的运营总监。
它不仅给予我敢于做梦的机会
更提供了在犹豫和辗转之间帮助梦想实现的条件
以及这里人与人间最最朴素的真诚相待
我在一场AIESEC会议上听过一个意大利人在发言的时候用了这句当地的俗语。这句话直译过来是说这个不同部分组成的这个世界其实就是说到底一个国家,或者说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相似或是相同的困扰。真实的世界并不在你眼前的这个小窗口,而是身体力行的脚下和远方。
而AIESEC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通过运行的项目积极影响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更多的是提升海外志愿者本身的软性技能以及自我意识。
说来也惭愧,我一开始觉得这可能又是一句政治正确的发言。虽然这里不像是其他学生社团,准备几次例会,组织几场讲座,发表几篇文章,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但也确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直到我在另一场AIESEC会议里听到一位来自阿尔巴尼亚的成员Maluka分享自己的经历,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做的事情确实不同。
整个阿尔巴尼亚只有在首都地拉那有一个分会,而她在分会负责海外志愿者项目,竞选分会主席失利的她其实想在那场会议之后就离开AIESEC。在一个需要联系自己最想感谢的人的环节,她找的是那一个学期她送出去的志愿者。她自己从未想过那个志愿者会回谢她那段经历是life-changing的,不仅让她真正体会到了当地的文化,更多的是体会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异同。
这也让她坚定了留在AIESEC,去开拓一个新的城市做那里的分会主席。我再一次看到关于她的动态的时候,她已经成为了阿尔巴尼亚另一座城市都拉斯的分会主席。我想前面提到的不同,大概更多指的是不一样的眼界以及积极影响社会的模式吧。
而这句一开始看起来让我并不相信的话,也似乎有了更好的诠释。
有志愿者,在斯里兰卡科伦坡的戒毒所里帮助里面的人更好地适应外面的世界;
有志愿者,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的教室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英文;
有志愿者,在马来西亚科伦坡帮助当地的居民更好地理解节约食物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海外志愿者通过这些项目创造在地的积极影响的同时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这一切也许恰恰说明了这些life-changing的体验只是因为我们都是这个地球村的一员吧。
虽然可能会有漏题的嫌疑,但我还是要说在AIESEC大概99.9%的面试里第一个会被正经问道的一定是“whydoyouwanttojoin/stayinAIESEC”。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多相似而又因人而异。有的人为了简历上漂亮的几句话,有的人为了面试里决定性的几分钟,但也有的人始于朋友介绍忠于情谊和责任。
而用我妈,在听到我毕业后想去匈牙利做总会这个决定时用两个字概括——“疯了”。放着研究生不考,国内的工作不申,非要出国去给自己找个不痛快。而说实在,这一年下来也确实困难重重。有过月底只靠面包度日的艰辛,有过为了省钱辗转十几个小时去参加地区性会议,但这都比不上文化差异的挑战。
我们1个团队,10个人,5个国家。原以为去过各种国家参加会议或是做志愿者的我应该在文化适应力上不成问题,但当真正暴露在这样高强度的跨国团队合作过程中,才发现了理解和包容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表达和沟通并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技能。
和来自摩洛哥的Lami因为设计会议流程不止一次因为东方的实用性导向和西方的情感性导向发生争执,不理解哥伦比亚的Cis在对待一些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事情上总是不够严肃。一年下来磕磕碰碰,从最开始翻白眼硬头皮接受这些不同到承认自己太过刻板墨守成规,再到强调自己成长环境造就的不易卸下的坚硬盔甲,而后不断尝试设身处地理解和积极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曾经读过:在AIESEC里学到的包容是一种超越成见的胸怀。而这样的胸怀,建立在接纳文化不同并持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盲从,也不固守,在不同的跨文化交流冲击下,愈宽广,愈坚固。
而AIESEC的团队体验也大多大同小异,高强度的任务,快节奏的团队,有多少成长大多取决于你的付出,取决于你是否愿意踏出舒适圈去接受这样的挑战,MakeitCount。而这也是我选择再毕业后做一年总会的初心,也是支撑着我和我的团队在跌宕起伏的一年任期里不变的信条,也大概是我们把这个成立快50年却鲜少赢得任何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北京哪里看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ms/17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