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地理微视冰川专题概念形成运动

发布时间:2020/10/6 9:10:43   点击数:

星或置顶↑↑↑   

这类冰川的冰温低,故又称为“冷性”冰川。由于气候干燥、降雪量少与负温较低而雪线又较高,大陆性冰川的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动性弱,冰舌一般较短,冰川地质地貌作用也较弱。我国西部和中亚的冰川,大多属这种类型。

对比海洋性冰川大陆性冰川气候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粒雪线在年降水-mm地区附近(单位:毫米)在年降水mm以下的区域温度0℃左右主体温度经常保持在-5~-10℃结晶以暖渗浸再结晶成冰过程为特征以冷渗浸再结晶成冰过程为特征运动运动速度快,一般为m/a,最快达m/a,冰川尾端常伸入到森林带(单位:米/年)运动速度缓慢,一般为30m/a,最快达50m/a,冰川尾端不会越过森林上限作用冰川作用强冰川作用弱

五、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和冰积地貌)

(一)冰蚀作用

1.挖蚀

冰川自身重量和冰体运动使底床基岩破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使得底床岩块不断破碎,冰川像推土机铲土一样,把松动石块挖起,与冰川冻结一起带走。

2.磨蚀

由冰川对冰床产生的巨大压力引起。因挖蚀作用产生的碎屑。冻结于冰川的底部,成为冰川对底床进行刮削,锉磨的工具,从而形成较细的冰碛物。

(二)冰蚀地貌

1、冰斗

围椅状,由冰斗壁、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坎组成,通过发展,在谷地源头多冰斗汇合,冰坎往往不明显或消失,此时,称为围谷或冰窖。

2、刃脊

斗壁后退,二个冰斗或冰川谷地间的岭脊不断下降,最终薄陡,刀刃状锯齿形山脊。

3、角峰

不同方向多个冰斗后壁后退,成棱角状陡峻山峰。由于坡陡,上部冰雪难停积,外力以冻融风化,雪崩,冰崩作用为主,陡直,中下部主要是冰川雪蚀霜冻作用,导致内凹。

4.冰川谷

冰蚀作用形成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U形谷)。在主支冰川汇流处,主冰川更厚,冰蚀更强,则槽谷也更深。

5.峡湾

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冰期前为沿构造破碎或岩性软弱地带发育的河谷;冰期接受冰蚀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即峡湾。

6.羊背石

它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区,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地面,故称。羊背石表面常留下一些擦痕和磨光面。

7.冰蚀湖由冰蚀作用形成的湖泊。

(三)冰川搬运与堆积作用

1.搬运

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许多岩屑物质,接受周围山区因冻融风化、雪崩、泥石流等作用所造成的坠落堆积物,不加分选的随冰川运动而位移,这些被冰川搬运的大小不等的碎屑物质称冰碛物,冰碛物中的巨大石块称漂砾(如图)。

2.堆积

冰碛物随冰川衰退而堆积下来。

冰碛物

(1)概念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

(2)基本特征

 冰碛物是一种由砾.沙.粉沙和黏土组成的混合堆积.结构疏松,粒度差别悬殊,由几微米至几米,分选性比泥石流、冲击扇沉积差.冰碛物的矿物成分与冰川源头和冰川下伏基岩性质一样.沉积岩的冰碛物矿种较单一.并且多为稳定矿物.一般缺乏层理构造.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鲜明;

6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擦痕的长短不一,大的擦痕长数十厘米以上,小的擦线细似头发丝;

7冰擦痕形状多样,有的呈钉形,一端粗而深,一端细而浅,具有擦痕的冰碛砾石称为条痕石,有的砾石受冰川压力长期作用而弯曲,称为“猴子脸”;

8根据扫描电镜观察,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尖锐,表面具有碟形凹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

9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如寒冷型的植物孢子等。

10此外,沉积的巨大石块称为漂砾(driftboulder),它有时来自很远,其岩性和附近任何基岩显著不同。

11已固结的冰碛物称为冰碛岩。

3.类型

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1)表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2)内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

(3)底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

(4)侧碛: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

(6)终碛(尾碛):随冰川前进,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称为终碛。

(7)后退碛: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

(8)漂石:冰川的搬运作用,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也能将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称为漂石。

(四)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物质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态。

2、侧碛堤

随冰川退却,原聚集于冰川两侧边缘的大量碎屑物质,出露地表,形成了与冰川流向平行的长条状冰碛堤岗。

3.终碛垄

分布于冰川前缘地带,由终碛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内侧缓,外侧陡,相对高度因地而异。

4.谷丘

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长轴方向平行于冰流方向。

其他地貌

冰臼是指第四纪冰川后期,滴水穿石的方式,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臼是在年在北京发现的白龙潭冰臼。冰臼的三大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冰臼是冰川的直接产物。两三百万年前在巨厚冰层覆盖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时,由于冰层内有巨大压力,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最终形成深坑,这些坑极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称为冰臼。

六、中国冰川分布

七、冰川景观欣赏

1、前往“地理”菜单“号内搜索”(支持模糊搜索,但仅限近期文章)

2、在对话框里输入以下关键词,只能是以下,不支持模糊搜索哦

3、前往“列表”菜单查看往期文章

地图,地理名词解释,大湖效应,潮汐,寒潮,冻土,调水调沙,气旋,台风,准静止锋,溯源侵蚀,地震,三峡工程,束堤冲沙,大气逆辐射,焚风效应,干热风,离岸风,土壤,降水,航天基地,竞争力,干热河谷,答题模板,地理界线,自然灾害,工业,城市和人口,气候,地形地质,地理计算,农业,植物,森林,河流,泾渭分明,夜雨,大坝,知识框架,民居,高频考点,湖泊,塞上江南,农田覆盖,喀斯特地貌,河流袭夺,都江堰,概念辨析,海啸,自然带,交通,热力环流,地理知识,易错易混,产业升级,地球的形状,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背斜、向斜和地垒,三大类岩石及岩石圈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城市热岛效应,气象灾害,沙尘暴,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河流阶地,河道演变,凌汛,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城市化,人口问题,老龄化,性别比,太阳系真实的运动轨迹,太阳系实时运行3D演示,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地形,等高线,典型地貌等高线,逆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显热和潜热,温度和体感温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GPS,3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技术,地理坐标,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冰川(持续更新中。。。)

连续3天

分享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ms/1839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