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穿行在18世纪的圣彼得堡

发布时间:2021/4/22 14:53:28   点击数:

圣彼得堡是世界上古典建筑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城市之一,不同时代的宫殿、教堂、街道、桥梁和雕塑群体密集,风格各异。尤其是它的历史中心区,各类建筑的巴洛克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揉合得非常自然,厚重又华贵。行走在里面,如同穿越在18世纪。

走在这种大街上,总是感觉迎面会驰来一辆马车

我们的俄导真的是少有的尽心尽职。在冬宫、夏宫、叶卡捷琳娜宫三大宫殿,她尽情地向我们讲述她所知道的一切。在老城,凡经过一幢老的建筑,甚至一座古桥,她也会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介绍来龙去脉。我们贪婪地观看着车窗外的景色,早晚两头的自由时间更是舍不得放弃,尽情地领略着沙俄时代帝都的迷人风光。

尼古拉一世青铜雕像

上层的重量仅靠两条马腿支撑,设计特别精妙

圣彼得堡完全是用石头堆砌起来的。为了加快建造这座位于沼泽地上的城市,彼得一世曾于年颁布过一条特别的法令。规定除圣彼得堡外,全俄罗斯禁止用石头建房,全国所有的石匠都必须服役于涅瓦河畔的新首都工地。同时他又颁布《石头税》,规定凡前来圣彼得堡的船只和车队,都必须携带一定数量的石料作为税金。

石头堆造起来的房子非常厚重,上面往往还装饰着精美的大理石雕像,每幢房子看上去都像是宫殿。

外墙上装饰着精美的雕塑

圣彼得堡又是一座水城,水道和运河纵横交叉,整个城市靠多座桥梁连接,大大小小的船只几乎可以到达任何地方。因此,圣彼得堡又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称。不过对于这个称呼我们的俄导却很不以为然,她认为应该把威尼斯叫做“南方圣彼得堡”才更加合适。她的话确实有点道理。单说面积,圣彼得堡就远远超过了威尼斯。而且历经余年,圣彼得堡的“水弄堂”里水质非常干净,空气依然清新。这一点也是威尼斯难以匹敌的。

圣彼得堡的水弄堂

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远看像是一座宫殿,北欧某些国家的皇宫外观上也不过如此。这座火车站年投入使用,现在还在继续为人民服务。俄罗斯的火车站非常有意思,以终点站命名。通往莫斯科的火车站,就以莫斯科命名。我们离开圣彼得堡前往莫斯科时,就是在这里坐的火车。

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

我们还经过了一个芬兰火车站,那是通往芬兰赫尔辛基的。二战时期圣彼得堡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天,芬兰火车站是圣彼得堡当时唯一和外界可以保持通行的铁路,所以被誉为“生命之路”。可惜没有拍到好的镜头。芬兰火车站年就投入使用了,现在的建筑是上个世纪50年代重新修建的,属于“实用主义风格”。上半部分和莫斯科火车站有点像,屋顶上也有一个长方形的立柱,里面镶嵌着一座钟。顶上照样竖着一根金属针,尖端有个五角星。站台附近矗立着一尊高达56米的“生命之路”纪念碑。我们这次从赫尔辛基过来是坐的汽车。如果选择火车,那就可以在“生命之路”上体验一下了。

圣彼得堡的芬兰火车站

此图源于网络

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圣彼得堡的城里郊外有许多东正教教堂,喀山大教堂是最著名的一座。开始建造时教堂的正门对着北方,走在涅瓦大街上只能看到它的侧面。为了增加美感,后期建筑时在教堂东面设计了94根科尼斯式半圆型柱式长廊。这一修改使得喀山大教堂显得非常地雄伟壮观,成为东正教教堂中少有的美丽建筑。

喀山大教堂

说喀山大教堂最著名,是因为里面供奉着俄罗斯最灵验的喀山圣母像。据说喀山圣母在历史上曾多次显灵,使俄罗斯免于灾难。第一次显灵是伊凡雷帝时期的俄蒙战争,使蒙古大军不战而逃。第二次显灵是俄法战争,关键时刻出现罕见的寒流,使拿破仑的军队冻死过半,库图佐夫一战成功。第三次显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期间,寒流再次出现。这次寒流使德军的飞机、坦克无法启动,许多士兵直接被冻死,活着者也因手指冻僵无法扣动扳机而失去战斗力。喀山圣母像每在显灵后就会消失,但是俄罗斯人坚信,只要俄罗斯出现灾难,喀山圣母就一定会重新再现。宗教的力量真是厉害,苏联无神论整整72年,一夜之间主义便败给了教义。

喀山大教堂全景

此图源于网络

滴血大教堂,位于涅瓦大街不远处的运河旁边。公元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乘着马车在这里遇刺身亡。他本来是可以不死的,因为第一枚炸弹只是炸伤了他的卫兵和车夫。但是亚历山大二世不愿逃避,而且不顾左右劝阻,执意要下车查看卫兵的伤势。结果刺客扔出的第二枚炸弹就在他脚下爆炸,他的双腿被炸断。因失血过多,回到冬宫几小时后就去世了。其子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纪念父亲,在这里修建了这座教堂,并命名为滴血大教堂。

滴血大教堂

这座铁桥名叫意大利桥,始建于年。铁桥的设计简洁婉约,古色古香的铸铁栏杆和端庄优雅的桥灯搭在一起,一如其桥名,显得特别浪漫。据说是当年为了方便人们来往两岸,多角度欣赏滴血大教堂的美丽风光而特意建造的。

意大利桥

亚历山大二世在俄罗斯历史上是与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齐名的沙皇,也是俄罗斯近代化的先驱。在任期间他曾主持了多项政治改革,对俄罗斯的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他却是一个恶魔。年至年间,他用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使中国永远失去了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同时,他还将远东总督府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使中国完全丧失了在日本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当年为了扩张,曾经计划要夺得三个出海口。刚刚一个多世纪,这些计划就全部实现:彼得一世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叶卡捷琳娜二世获得了黑海出海口,亚历山大二世则获得了日本海的出海口。从此,沙皇俄国成为横跨欧亚,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

彼得一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

滴血大教堂年开始修建,以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为蓝本,上方也有一个五光十色的葱头尖顶。大教堂的外墙装饰和宗教画都是用马赛克镶嵌起来的。这些马赛克用意大利产不同颜色的大理石和俄国产的宝石精致加工而成,十分宝贵。

滴血大教堂外墙局部

滴血大教堂的内部更是流光溢彩,无论墙壁、穹顶还是立柱,都贴满了大面积的马赛克壁画。这些壁画一共幅,总面积达到平方米,全部以旧约圣经故事和人物作为题材。平方米是一个什么概念?一个篮球场是平方米,教堂内部的马赛克壁画就是有18个篮球场那么大。当年俄罗斯的30多位艺术家为了把这些壁画装贴完成,用了整整25年的时间。可惜我们没有安排入内参观,只能留待下次了。

滴血大教堂内部装饰

以上图片均源于网络

车行涅瓦河拐弯处,俄导说了句:“前面就是斯莫尔尼宫”。我一个激灵,赶紧向前面看去。斯莫尔尼宫,对于上一代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仅次于冬宫的地方。因为它是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权的中心,列宁办公的处所。当年的小学课本里面有一篇《列宁与卫兵》,说的是列宁没带证件,卫兵不让他进入斯莫尔尼宫的故事。因为卫兵向班长承诺过:“我以革命的名义保证,一定为列宁同志站好岗!”所以,“我以革命的名义保证”,曾经是一代人作出承诺前经常使用的开场白,斯莫尔尼宫也就深深地印在了那一代人的脑海之中。

油画《列宁在十月》

  斯莫尔尼宫是一座外观典雅、黄白相间的三层楼,始建于年,原为贵族女子学院。十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党的指挥中心就设在这里,列宁在这里办公和居住过五个月。定都莫斯科后,这里便成为列宁格勒州政府的办公楼。现在的圣彼得堡市政府依然在这里处理公务,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年担任圣彼得堡副市长时,也在这里上过班。

大门里边是前苏联最早的一尊列宁塑像,年十月革命十周年时安放,按照真人比例雕塑,1.65米。想想也挺有意思,这几天到处看到彼得一世的肖像,个子特别高大,2.04米。他创造的帝国家业,居然被一个小个子给消灭了。看来小个子都不能小觑!

斯莫尔尼宫

紧挨着斯莫尔尼宫,就是著名的蓝白相间的巴洛克式建筑斯莫尔尼修道院。两套建筑浑然一体,合称为“斯莫尔尼建筑群”。

黄白相间灰屋顶是斯莫尔尼宫

蓝白巴洛克式建筑是斯莫尔尼修道院

此图源于网络

  许多人来到这里,都会被斯莫尔尼宫和旁边斯莫尔尼修道院的美丽景色所吸引。殊不知这里曾经是“基洛夫事件”的发生地,基洛夫就是在这里被枪杀的,斯大林借此事发起了苏联史上恐怖的“大清洗”运动。

  基洛夫,苏共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等职。4年2月起担任苏共中央组织局书记和委员,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在苏共党内威信极高,影响甚至超过了斯大林。4年12月1日,他在斯莫尔尼宫的办公室门口被枪杀。其遇刺事件直接触发了苏联史上“大清洗”的恐怖事件。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4)

  “大清洗”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展的一场针对隐藏在内部的“人民的敌人”的运动,西方称之为“大恐怖”。它始于4年基洛夫的被害,终于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斯大林的清洗运动非常骇人。据北京大学徐天新教授《苏联30年代大清洗》介绍,出席联共(布)第十七大的名代表,有人因反革命罪被逮捕。十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共人,其中80%的委员被逮捕,并且全部被处死。列宁在世时的最后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共7名,除列宁逝世外,其他5人(加米涅夫、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李可夫、托姆斯基)都被处死,只剩下斯大林一个人。—5年布党先后选出的31名政治局委员,其中20人被杀害。所以有人说:“列宁创建的党被斯大林消灭了。”

  政府机关也遭到无情的清洗。列宁主持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共15人,其中4人在3年以前已经逝世,剩下者中9人被镇压,托洛茨基在国外被暗杀。活下来的依然只有斯大林一个人。

  军队同样被清洗。当时的5名元帅,3名被枪决。以至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共中央一时间居然找不到合适的军事将领。

  “大清洗”到底抓了多少人,杀了多少人,关了多少人,流放了多少人,没有准确的记载和结论。曾在叶利钦时代主持过平反工作的雅科夫列夫得出的数据说,斯大林镇压的牺牲者涉及万人,或许还要多。

阳光下的斯莫尔尼宫无比的华贵典雅,可是里面的故事却是如此的黑暗恐怖,至今说来都令人毛骨悚然。和以往每经过一处名胜就滔滔不绝的风格不同,俄导对这个地方保持了沉默。看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伤疤。斯大林时代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始终是一个结,包括我在前面谈到的十月革命。当代俄罗斯人似乎都不大愿意涉及这些话题。

斯大林(—)

  和斯莫尔尼宫挨在一起的斯莫尔尼修道院,初建于年,年拉斯特雷利重新设计扩建。斯莫尔尼修道院外墙和叶卡捷琳娜宫非常相似,都是蓝白相间色彩明艳的巴洛克风格。

斯莫尔尼修道院远观

有意思的是,如此规模的修道院却从来没有启用过,因为刚建成这里就发生了主教自杀的不幸事件。按照东正教的传统,这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就不能作为修道院使用了。而且这座修道院建造的时间也太长了点,拖拖拉拉用了80多年才全部完工。叶卡捷琳娜二世当太子妃时,为了躲避彼得三世曾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后来便成了贵族女子学院的活动场所。十月革命以后,这里逐渐荒废。如今斯莫尔尼修道院已经修缮如初,地图上对它的另一个标识是“音乐厅”。

当年女子学院的学生在修道院里演练舞蹈

现在的修道院大厅是音乐厅

以上图片均源于网络

康斯坦丁宫,位于圣彼得堡到夏宫的必经之道。从夏宫回来途中,俄导一路给我们介绍两边的风光。记得经过了一个皇家的东正教教堂,一个什么公爵的宫殿,还有圣彼得堡海军学院。

车过圣彼得堡海军学院

途中俄导忽然指着车窗外说:“看!那边就是康斯坦丁宫,普京在郊外的官邸。”可惜这次司机一点儿都没减速,呼的一下就开过去了。只看见绿荫中冒出一排灰色屋顶,上面飘着一面俄罗斯国旗。已经过吃饭的时间了,估计司机肚子饿,不能怪他。

康斯坦丁宫花园全貌示意图

我们在箭头的地方往左边扫了一眼

康斯坦丁宫也是彼得一世主持建造的宫殿之一,位于风景如画的芬兰湾海边。正式开工时,彼得一世亲自出席了奠基仪式。后来这幢房子转到了他的儿子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罗曼诺夫手上,他将这一宫殿经进行了全面的整修。但是这座宫殿的名字却是为了纪念它的另一位主人——曾经在俄罗斯对外扩张中立下卓越功勋的海军上将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大公。二战时期这座宫殿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因年久失修,康斯坦丁宫逐渐败落,到后来几乎只剩下了石基。

康斯坦丁宫示意图

上个世纪末,为了在圣彼得堡建城周年(—)庆典中接待外国政要,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突发奇想:通过民间力量筹集巨资重新整修康斯坦丁宫。经过他的努力和俄罗斯能工巧匠的修建,年宫殿重新恢复了它以往的光彩,并宣布为俄罗斯总统的海边官邸。年9月,这里又成功举办了G20峰会,习大大也去该处参加了会议。不知道宫殿东北角那么多的总统别墅,哪一幢是习大大留下过足迹的?

康斯坦丁宫内景

以上图片均源于网络

在圣彼得堡穿行时,我们还经过了一个现代建筑。这就是年二战30周年时建造的,纪念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的圣彼得堡胜利广场。这座广场是市民自愿捐资建造的,为的是纪念二战时期列宁格勒被封锁天里死去的上百万英灵。俄罗斯人打小就有英雄的情结,骨子里都有做英雄的基因。结婚的时候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到纪念碑,到烈士墓前去献花,把烈士纪念碑当做婚纱照的背景。这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能接受的。许多中国人到了国外到处自拍,但是到了纪念碑和名人墓前,连风景都不大愿意记录。这和战斗民族俄罗斯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俄罗斯人正是凭着这种特有的文化,打破了当年德国法西斯对列宁格勒的长期封锁,硬是把法西斯赶了出去。如今纪念碑上的长明火长燃不熄,它时刻提醒着俄罗斯人牢记圣彼得堡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出的重大牺牲和贡献,随时为民族的利益奉献一切。

纪念碑上的长明灯和“”字样

广场中央是一个高达48米的方尖碑,周围有很多战士的雕塑,他们手持武器、表情坚毅,表现出英雄们当年不畏艰苦,敢于牺牲,为了胜利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胜利广场中央的方尖碑

胜利广场周围的雕塑

离开圣彼得堡前往莫斯科,我们是坐的夜火车。临去火车站前,天上洒了点蒙蒙细雨,感觉挺清爽的。因为站前停车有麻烦,我们拉着行李箱走了一段路。不过这样也好,我们又拍到了莫斯科火车站的夜景。漆黑的夜幕下,莫斯科火车站别有一番风姿。

夜幕下的莫斯科火车站

都说圣彼得堡的小偷非常猖獗,耳边听多了,一到火车站附近就如临大敌。虽说夜晚,来来往往的行人还是很多。稍微靠近了点儿,就感觉有小偷的嫌疑。我倒是不怕,临打包前我把重要东西都放进了行李箱,身上的东西偷了也不值钱。后来发现大家有点草木皆兵了,其实没有那么严重。

走进候车室,里面不是很大,光线也有点不够。扫了一眼四周,感觉有点惊讶。里面满满当当一屋子的中国人,好像来到了一个中国的候车室。当时就想,如果这些中国人全部退出,那今晚圣彼得堡的火车站恐怕就要关门了。候车室的中间全部被商品柜占领着,只有沿墙有一排长条椅,我们都站在那儿候车。

我在候车室的中间向另一半拍了这张照片

晚上8点多开始进站,我们的车厢是最后一节,上面都是中国游客,一进去就感觉很安全。车厢虽然旧了些,但是很干净,四个人一个包厢。

我们是最后一节车厢

车厢里比较整洁

白天拍了许多照,相机里和手机里的电都已经很少了,充电器里早已告罄。明天到达莫斯科,肯定又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在等着我们。所以一到火车上,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充电。但是周围一搜索,问题似乎有点严重:包厢里没有插座。过道里虽然有,但是整节车厢只有三个。好在临行前我带了一个拖线板,上面有六个插孔,轮流更替一下,也就基本解决了。只是拖线板的电线有点短,加上手机线才勉强接进包厢,但包厢门就关不严密了。以后记着,一定要带一个电线长一点的拖线板。

一夜平安无事,一觉醒来已经到了莫斯科。运气真好,又是一个晴天!

莫斯科列宁格勒火车站的早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ms/2005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