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游记郑才俄罗斯之行十五十六十七十

发布时间:2021/4/22 15:32:39   点击数: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dfjc/
题记:前些日子,我随团去俄罗斯旅行了一趟,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是,第一次出国的兴奋和激动,第一次去俄罗斯所经历的各种复杂的情感,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只有如实地把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诉诸文字,我好像方能对得起第一次出国,对得起那一趟远行。我知道,我即将写下的文字,虽然并不那么优美,但是,我手写我心,我的感悟就是“我的”。

俄罗斯之行(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十五、开启莫斯科行程

1.印象莫斯科

12月1日早晨5点多,我们出了火车站。与早已在此等候的导游小郑会合后,便登上了一辆大巴。

导游小郑告诉我们,今天上午的行程是,吃完早点,就去参观三个景点:叶卡捷琳娜庄园—胜利广场—莫斯科地铁。

在圣彼得堡三天,一眼也没见到太阳,上车后,我关切地询问导游小郑,莫斯科天气如何。导游小郑幽默地说,“你三天没见算啥啊,我在莫斯科20多天,几乎天天处在半朦胧状态……”我一听,噢,原来莫斯科的天空和圣彼得堡的一样。

据介绍,莫斯科始建于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俄罗斯大公在紧靠莫斯科河河畔的小山上,建立了城堡,称“克里姆林宫”。随后,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了一座市镇。13世纪初,成为“莫斯科公国”都城。

俄罗斯以“莫斯科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了反对蒙古统治斗争的胜利,从而统一了俄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封建国家,15世纪到18世纪,一直都是俄国首都。

年彼得大帝为了巩固圣彼得堡及牢牢控制“波罗的海”出海口,把首都迁往圣彼得堡。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把首都又迁回莫斯科,至年前,为前苏联首都。年,前苏联解体,莫斯科成为俄罗斯联邦首都。

莫斯科现有常住人口约万,轿车约万辆,几乎人人有车。因俄罗斯不缺乏土地,资源丰富,所以,莫斯科市民,家家在乡下都有别墅。

从空中看莫斯科,整个城市以“克里姆林宫”为中心,呈环状向外发散,有多条街道,城内森林、草地、花园众多,有约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及众多的剧院、文化宫等坐落在城市各处。

莫斯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无比深厚,听得我云山雾罩的,但我只对那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记忆深刻。

2.“假如我能活二百岁”

我们来到一家中餐馆吃吃了早点,就赶往第一个景点。

据介绍,叶卡捷琳娜庄园又称“察里津诺村”,位于莫斯科南郊,是莫斯科最大的皇家园林。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建造的,前后耗时10年,才建成。

可是,年夏天,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来到庄园,对所建宫殿非常不满,任性地下令全部拆除。后来,女皇又下令修建,可直到她去世这个宫殿也没有建成,直到年,莫斯科市政府才复原了原察里津诺庄园。

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建造这个宫殿却是有其原因。据说,是专门为纪念战胜当时强大的土耳其修建的。

她亲自发动了“俄土战争”,并击败了土耳其,占领了克里米亚,从而,夺得了黑海出海口。这之前的几代俄罗斯沙皇,包括彼得大帝也没能打开黑海出海口,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实现了俄罗斯几代沙皇的梦想。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罗斯成为了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了欧洲真正的海洋强国,所以,俄罗斯尊称其为“大帝”。在俄罗斯历史上,除彼得大帝外的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沙皇。

现在,俄罗斯有人也称“普京大帝”。我看只是对普京能力及政绩的一种欣赏与肯定,只有普京“百年”之后,才能盖棺论定。

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曾对着俄罗斯巨大的版图,豪情万丈地说,“假如我能活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扩张野心巨大的沙皇,还曾觊觎我国长城以北地区,只是因国力鞭长莫及,后来就此作罢。

大约40分钟,我们来到了庄园,天依然是黑的,不过庄园外面灯火通明。我们也没有进去参观的安排,只是在外面看看。

一处雕塑,有两个人物雕像。一问导游,原来是庄园的两个建筑设计师,并且都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人。据说,这位女皇有多个情人,而且,都为她的江山社稷做出了贡献。

3.征服者,都被征服

莫斯科胜利广场是为纪念苏联第二次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于年5月建造的。

广场西侧矗立着高达.8米的胜利女神像,这是广场标志性建筑。碑高.8米,象征了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经历的艰难而英勇的8天,纪念碑顶部是胜利女神高举月桂花环,在一男一女两位吹着胜利号角的天使的陪伴下,带着胜利的消息迎向人们。纪念碑下是五层台阶,象征五年的卫国战争。在草坪上拼出的“—”两组数字,提醒人们五年的卫国战争胜利来之不易。

整个广场用了大小不等的万块花岗岩方砖铺就而成,代表了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万死难者。

我们来时,适逢广场重新装修,加之这个季节游客很少,此时只有我们几个人,广场更显空旷。

莫斯科胜利广场

莫斯科胜利广场

我们游览了一会儿后,前往广场东面的凯旋门参观。

途中,迎面走来了一队穿制服的男女青年,不知道是警察,还是保安,他们满面春风、精神抖擞,当和我们照面儿时,队里有几个人用中文喊到:“你好!你好!”

我急忙用俄语回应:“你好!”我很是纳闷,他们怎就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啊?

虽然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在这寒冷的冬季,却让我又一次感到了,俄罗斯人对我们中国游客的友好与热情。

凯旋门位于库图佐夫大街的中央。凯旋门高28米,门顶上立有一尊“胜利女神”乘着战车的雕像,其下面是武士手拿各种武器的雕像。

这座凯旋门,是为纪念俄国第一次“卫国战争”即年“俄法战争”胜利建造的。据说,最早是木质的,后来改建为今天的模样。

说到凯旋门,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法国的凯旋门,因为,法国的凯旋门在欧洲乃至是世界上是最闻名的凯旋门。

而有趣的是,这两座凯旋门竟然是为纪念同一场战争所建造,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巧合。

法国是为纪念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于年始建,准备迎接拿破仑东征的再次凯旋。俄国是为庆祝库图佐夫元帅战胜拿破仑,从西欧远征归来,于年始建。

前者没有迎接到“拿破仑的再次凯旋”,倒是等到了这位法兰西英雄灵柩的通过;而后者却成了俄国第一次“卫国战争”胜利的标志。

俄罗斯人不说“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称为“第一次”﹑“第二次”卫国战争,这样称呼的作用、意义和目的,是不言而喻的。

幸运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或者说“卫国战争”,俄罗斯都是绝地反击或后发制人,赢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历史已经证明;不论是法国的拿破仑还是法西斯德国的希特勒,试图征服战斗民族,结果,都输的血本无归。

莫斯科凯旋门

莫斯科凯旋门

我站在凯旋门前,再次回望胜利广场上高大的纪念碑,心中有无尽的感慨:俄罗斯让历史立体起来,让曾经的“苦难与荣耀”永久矗立在了街头,是个好措施。

4.地下艺术宫殿

我们离开凯旋门,步行前往莫斯科地铁站参观。

据导游介绍,莫斯科地铁建造独特,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美地铁,有“地下宫殿”“地下博物馆”的美称。

莫斯科地铁主要结构是由中心向外辐射状(与其城市结构相同),有14条线路、总长度多公里,站点有多个,其中有44个车站被列为文化遗产。

最特别的是,莫斯科地铁的每一座车站,是由不同的建筑设计师设计规划的,所以多个车站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在上世纪30年代,苏联召集了全国最出色的建筑设计师、艺术家、美术家共同完成这一宏伟工程。

每个地铁站都有不同的石材铺设地面和墙面,各色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及五彩玻璃组成的浮雕和马赛克镶嵌画,令整个地铁似宫殿一般。

同时,建筑考虑到了军事功能,这样有的地铁站深达近百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所以,莫斯科地铁是集交通、艺术和军事一体的宏伟工程。尤其是其艺术性,世界上独一无二。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依次参观了“胜利广场地铁站”“基辅站”“革命广场站”。

我们首先来到了“胜利广场站”。这座地铁站建于8年,是当今最深的地铁站之一,深度达97米,自动扶梯长米,扶梯倾角45度,约2分钟才能下去。

莫斯科地铁

莫斯科地铁

导游强调:注意安全,不要拍照!

我想,拍个照能有多大危险啊!“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了”。我打开手机拍下了这珍贵的瞬间。

后来我发现,导游也好,领队也好,他们的提醒你也不必“句句服从”,不然,你就失去许多机会,从而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胜利广场站的壁画,是纪念两次“卫国战争”胜利的内容。这些壁画再次形象地告诉人们:征服者试图征服俄罗斯,结果只能是“梦碎莫斯科”。

参观完“胜利广场站”,乘坐地铁来到了“基辅站”。“基辅”是现在乌克兰的首都。基辅站!现在,听起来好像有点儿别扭。但在以前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第三大城市。后苏联解体后,加盟共和国各自独立,乌克兰也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现在与俄罗斯关系还有点不太融洽,甚至很紧张,但这些地铁站大多数是前苏联时期建造的。

莫斯科地铁站的命名,就是以加盟共和国及其首府的名字命名或以文学家、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比如还有“白俄罗斯站”,“普希金站”“门捷列夫站”等。

“基辅站”建于年,其中央大厅饰以多幅壁画,这些壁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乌克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壁画还衬以厚重豪华的石膏框,墙壁与图拱交界处,砌以图案丰富的瓷砖浮雕,大吊灯灯架是尊贵的古铜色,灯罩则是水晶玻璃。中央尽头,则是一幅色彩鲜明的大型壁画《基辅的太阳》,厅内构成的和谐一体,令人惊艳。

最后,我们来到了“革命广场站”。这个站,是年3月开通,是莫斯科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地铁站之一,地铁站以其具有的人物雕塑而著称。

站内的每个拱门都有一对人物铜像,共有72尊。这些雕像以颂扬“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红军为主题。这些人物有准备冲锋的战士,有站岗的哨兵,有集体农庄的社员,有工作的矿工等。

这些人物雕像各具情态、个性突出、形象鲜明。

地铁站内,没有一处商业广告,目光所及之处,只有精美华丽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雕像。

莫斯科地铁

莫斯科地铁

生活与艺术,现实与历史,在此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你乘坐一次地铁,不仅是一次生活的旅行,也是一次历史的穿越,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据介绍,近年来,莫斯科地铁开通了虚拟图书馆,多部名著被安排在站台上,只要你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扫码,就可以免费下载阅读。那个“阅读专列”更是别出心裁,车厢内一侧是座椅,另一侧则是壁画,不仅能看书,还能欣赏名画。可谓一举多得。

遗憾的是,这些诱人的景点,没能目睹,只能耳闻了。

十六、莫斯科中心

1.红场印象

午餐后,我们步行来到了红场。

红场并没有多大,比我想象的小多了。导游介绍说,红场只有咱们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大小。广场南北长米、东西宽米,总面积9万平方米。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我们看惯了天安门广场长安大街的东西走向,因此造成的思维定势以为红场也是东西走向,其实不然,莫斯科红场是南北走向,但也不是正南正北。

广场南是“瓦西里大教堂”,它是伊凡雷帝为了纪念年战胜喀山鞑坦军队下令修建的。

这是一座设计独特、建筑精美的教堂。伊凡雷帝怕建筑师在其它地方设计建筑这样美丽的教堂,霸道的伊凡雷帝要让这座教堂成为天下独一无二,于是,下令竟残忍地弄瞎了建筑师的双眼。据说,这位俄罗斯沙皇还干出了许多残忍之事,所以有“恐怖伊凡”之称。

教堂的正面是为纪念米宁和波扎尔斯基两位俄罗斯英雄,在打败波兰解放莫斯科塑立的雕像。再往教堂南是斜坡,一直延伸到莫斯科河畔。

教堂的背后,是一个圆形的平台,俗称“断头台”,是对犯人行刑的地方,也是向群众说教及宣布沙皇令的场所。

广场东侧是国立“古姆”百货商场,于年建成。现在,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十大”百货商店之一。

红场北面是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红砖白顶也是莫斯科标志性建筑之一,于年建成。

红场西面是克里姆林宫红墙、塔楼及列宁墓。

莫斯科红场

莫斯科红场

广场靠东一侧,据说是近年来冬天搭建的滑冰场,还有要庆祝“圣诞节”搭建的设施,自然也少不了那“圣诞老人”。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太大的红场,就更显得小了——看上去“小”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和咱们天安门广场相比的感觉。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红场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平坦,南北中线部分好像有点稍稍隆起的样子,那颜色和整体形状真有点像“乌龟的脊背”,走上去还有一种“疙疙瘩瘩”的感觉。

领队小王介绍说,红场不是用一般铺地的方法铺出来的,而是用近一米长的条石钉起来的。由于条石的截面积不大,同时,这些条石经过长期的磨损,显得凸凹不平,所以走在上面就有一种“疙疙瘩瘩”感觉。

虽然,走在上面,不如走在天安门广场上舒服,但有一点大概堪称世界之最—那就是结实。

一米厚度的岩石,承载力可想而知。难怪每次阅兵后,轰隆隆的重型武器,驶过广场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由于长期的磨损,这些略显凹凸不平的紫红色条石,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油光瓦亮。

红场周围的建筑是红色的,铺就红场的条石是紫红色的,这让人自然想到红场的名称,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

其实,红场由来及其得名,与上面的红色无关,也与“红色苏联、红色共产主义”无关。

红场所在的这块儿地方,曾经是有建筑物的,但年,一场大火把建筑物全部烧掉了,留下了一片空地,人们称“火烧场”,后来,这里逐渐成了莫斯科主要市场。后来又与附近广场合并成为现在的规模。

俄文“红色”一词,在古俄文里有“红色的”或“美丽的”意思。最早,这个词应用于“瓦西里大教堂”,意在形容教堂的“美丽”。后来,这个词被“移用”到了教堂附近的广场(即现在的红场),取了这个词“红色的”的那个意思,称作“广场”,即现在的“红场”。

据有关记载,在17世纪初,“红场”取代了旧名“火烧场”。此后,红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领队给我们在此自由活动的时间是50分钟,大家各行其是,而我在广场上又认真转了一圈,拍了许多照片,最后站在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台阶上,瞭望着整个广场。

2.载入史册的阅兵

众所周知,俄军阅兵颇具特色:受阅官兵那大踏步式的行进方式,高高昂起的头,向上斜视着目光,显出来的霸气和傲世一切的气势,给人的感觉,不仅是阅兵,更像是去“干仗”的阵势,绝对会让你眼前一亮。

据介绍,莫斯科红场举行过上百场阅兵,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场阅兵,以其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载入史册。实际上,红场之所以闻名,也缘于那场阅兵。

当时,希特勒军队已兵临莫斯科城下,最近距离莫斯科市中心不到25公里,德军指挥官用望远镜甚至可以望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了。

德军计划在年11月7日,在莫斯科举行德国的阅兵式。德军已经准备好在莫斯科建造“胜利纪念碑”的钢筋材料了,有的官兵甚至领到了阅兵的礼服。

此时,莫斯科有的机关开始撤离,城内一片混乱,一切看来已成定局。

在此生死存亡的关头,斯大林依然决定在年11月7日,如期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十月革命”红场阅兵。

接受检阅后,受阅部队直接开到前线作战。有的坦克部队由于前线战事紧张,甚至没有按规定走完预订路线。刚走过主席台,就折返绕了回来,开赴前线。

在阅兵方阵前往红场途中,官兵们满脸灰尘,衣着邋遢,分列式徒步方阵也极不整齐,因此,有些苏联史学家戏称,这是红场阅兵史上最“不堪入目”的一次阅兵,然而,却是苏联军队创造的“一个冬天里的奇迹”。

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的依然是苏联红军而不是法西斯德国军队,红场的主人依然是斯大林而不是希特勒,正如斯大林在阅兵式上所预言的那样:“敌人大大地失算了”。

阅兵后,苏联军民受到了巨大鼓舞,为保卫国家、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巨大潜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彻底激发了出来,同时,阅兵也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国际影响。

阅兵后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瓦西里.克洛奇克夫.季耶夫的战士,抱起捆绑在一起的集束手榴弹,高喊着口号冲向敌阵,敌坦克被炸毁,他也壮烈牺牲。而他留下的那句口号:“俄罗斯虽大,但已无路可退,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

后来这句口号,成为了苏联军民保卫莫斯科的誓言和号角。现在已成为俄罗斯军队的誓言。

一个伟人留下的话,成为千古名言,不足为奇,而一个士兵留下的口号,竟然成为一个国家军队的誓言,这在世界军事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敢说“绝后”,但一定是“空前”的。

究其原因,那位士兵喊出的不仅是个人誓死如归的决心,更喊出了俄罗斯全民族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意志。

阅兵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苏联军民不仅成功地保卫了莫斯科,而且由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并最终取得了彻底胜利。

年11月7日的莫斯科红场阅兵,无疑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转折点,而“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则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如果说世界军事史上一场阅兵成就了一场战争,那无疑就是“莫斯科红场阅兵”。莫斯科红场因“那场阅兵”而闻名,“那场阅兵”因在红场而永恒。

我相信,不管哪国人,有何种信仰,当你置身于莫斯科红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撼人心魄的历史瞬间,并使你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和空前的洗礼。

在我即将结束本节内容的撰写时,看到一则消息,今年俄罗斯将在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式,预计邀请20多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前去观看,规模将超过以往历次阅兵。不过由于“非典肺炎”疫情的影响,届时实际情况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莫斯科红场不仅是俄罗斯首都的重要地标,也不仅是俄罗斯阅兵的场所,而且已经成为俄罗斯开展国际外交的重要政治舞台。

3.一座雕像,一段历史

我们从红场北斜坡下来,向东一眼便看到一座人物雕塑,矗立在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北面。

团队是按计划向西去参观“无名烈士墓”,为了看看那个雕像,我只能与团队暂时“分道扬镳”,而后再追赶他们。

原来这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于年塑立的朱可夫元帅的雕像,整个铜像用青铜打造。朱可夫元帅不是坐在马背上,而是站在马蹬上的,他直立着身板,目视前方。

朱可夫元帅是二战时期前苏联的传奇元帅,他亲自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并率领苏军直捣法西斯德国首都柏林,完成了对纳粹德国的最后一击,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使他成为与库图佐夫元帅、苏沃洛夫元帅齐名的俄罗斯民族英雄,而载入史册。

值得一提的是,年的红场阅兵,当时正是得到朱可夫元帅的“敌军一架飞机也不可能飞到红场,一发炮弹也不可能落到红场”的承诺和保证后,斯大林才最终决定了举行那场著名的“红场阅兵”。

这是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次为前苏联元帅塑立雕像。俄罗斯还曾一度取消了传统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的“胜利阅兵”式,后来又重新恢复了这一传统。

朱可夫元帅雕像

朱可夫元帅雕像

12月2日早餐后,去谢尔盖耶夫小镇参观“圣三一修道院”。

小镇与莫斯科市区有70公里,约1个多小时到达。

据介绍,谢尔盖耶夫镇又名扎戈尔斯克,是莫斯科卫星城之一,有“俄罗斯东正教圣地”之称。因为,俄罗斯人信奉的就是东正教,所以,这个小镇意义不一般。而且也比较独特,始建于14世纪的小镇,迄今为止也只有1万多居民,至今保持着俄罗斯乡村的传统风俗和特色。

这个小镇最著名的建筑就是“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这个修道院,位于小镇的中心,小镇就是以它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拓展的。

“圣三一”修道院里有圣三一教堂、圣母大教堂、钟楼等诸多建筑。

圣三一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又称一体三位。在西方有很多教堂或教会学校都起名为“圣三一教堂”或“圣三一学校”。

圣三一修道院的创建人圣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是一位杰出的宗教活动家。年,他在荒郊丛林中,建起来一座小教堂过着隐居生活。他倡导集体住宿和修道,追随他的人日渐增多。渐渐地这里成了最大、最富有的修道院。这里储藏过大量武器、弹药,年,波兰军队围困谢尔盖耶夫小镇,想从这里打通通往莫斯科的缺口,但被顽强地阻击了16个月,因此谢尔盖耶夫成了俄罗斯北方的一个防御阵地,而修道院成了俄罗斯坚强不屈的一面旗帜。

圣三一修道院

圣三一修道院

后来,这里成为了俄罗斯东正教的中心,教徒们以能来到这里为一生的荣幸。据说,普京总统每年都要来这里朝拜。

4.警告与提醒

我们来到修道院,依次进入圣三一教堂。教堂门口的一个台子上,立着一个小牌子,上面用中文写着:保持安静!

我再看看也没有发现别的牌子,而且牌子上只有那四个汉字。这不就是针对我们中国人的吗?难道中国人在此就“不安静”了吗?

我的心里有点不爽!

其实,我对宗教本来就不感兴趣,早晨就不想来来这里了,打算自己在宾馆周边转转。但妻子劝我说,既然随团旅游,你一个儿擅自行动,有点不合适哇,人家还担心你的安全了。我又一想,领导、导游也都曾说,想了解俄罗斯历史文化就得进教堂、博物馆、广场,尤其是教堂,因为俄罗斯人大都信教,只有进教堂才能了解其历史的脉络。

于是,我又硬着头皮来了。

既来之则安之,那就继续游览吧。我们又进入了大厅。其实,此时此刻,我已经失去了游览的兴趣了。之前在其它教堂,我还偷偷拿出手机“违规”一下,可在这个圣三一大教堂,我连那个意也不举了。

然而,就在我们参观游览完大厅往出走的时候,突然一个神父声色俱厉地向我们跨前一大步,手里高高地举着一个牌子,他动作幅度之大,就像一个违规运动员被裁判罚下场的那架势,着实把我下了一跳,我定眼一看,牌子上也是“保持安静”那几个汉字,只是好像更大、更醒目,准确地说,应该是更“刺目”。

出来后,我有点发懵,究竟发生了事儿啊?

原来是两个队友,低声感叹了两句,我压根听还没听到了,就被明察秋毫的神父发现了。

不爽归不爽,看来人家那针对性的牌子,还是配上了用场了。

从圣三一修道院出来,我们有几个相跟着进了卫生间。正如“俄罗斯十大怪”说的那样,“俄罗斯干活尽是老太太”,这里卫生间的清洁工,也是一位老太太。卫生间地板是白色的水磨石铺就而成的,那位老太太用僵硬的中文一字一顿地说道:“小—心,地—板—滑!”我们都愣了一下,没想到在此时此地,一位老太太竟然说了两句汉语啊!

我急忙用俄语回应:“谢谢!谢谢您!”

出来后,我又和老人用俄语打了个招呼,老人又热情地和说了好几句俄语。

也许老人的“汉语”正如我的“俄语”一样,都是那两句半,即使如此,也足以让我感动不已—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还会几句汉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学那几句汉语,难道还不能扫那个厕所吗?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庄严的教堂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在污浊的厕所却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

来俄罗斯参观了不少的教堂,我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宗教是无国界的,但教徒、教堂是有国籍的;只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教徒,才是“圣”教徒,只有捍卫了民族利益的教堂,才能为后世膜拜和敬仰。

俄罗斯教堂就是如此,每一座都有传奇、都有故事,都与民族兴替紧密相连,教堂甚至是俄罗斯民族苦难与荣耀的见证,东正教甚至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无论怎样保护、传承和光大都能为世人所理解。

但那种与本民族没有半点历史渊源的外来“和尚”,与本民族的兴替没有半点瓜葛—除非为民族精神注入正能量、为国家做出贡献—否则,所谓的“教堂”“宗教”,在其国家和民族中,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十八、参观“军博馆”及“莫斯科大学”

1.不仅是武器的展示

回到市区,我们兵分两路,我们四个人由领队小王带着参观莫斯科中央军事博物馆,这是个自费项目;而另外几个团友在导游小侯的带着去参观莫斯科大学外景。

莫斯科中央军事博物馆,又叫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建于年,有80多万件展品,展示了苏俄各个时期的武器装备,特别是二战时期最多。

该馆是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周年时,才对外开放的,今年5月才对中国游客开放。而且,迄今为止,除了俄罗斯本国公民外,只对中国游客开放。

听了领队小王的介绍,参观军事博物馆,好像有一种捷足先登的感觉。

我们下车来到军事博物馆门口,正好碰上另一队中国游客,这是个30多人的大团,领队小王与其沟通后,我们也加入其中,一同随团进去听馆内导游讲解。

博物馆分室外和室内两部分,我们先参观了室外展馆。这里陈列着从一战、二战一直到现在的火炮、战车、飞机、导弹等各种武器装备。武器之多,武器之奇,让我这个军事爱好者,大开眼界。

有能打2万米高空的高射炮,口径最大的专门发射原子弹的“怪兽”巨炮,有当时导弹都追不上的苏—25高空截击机,S—防空导弹,有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这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打到美国全境的导弹,从西方给它送的雅号“撒旦”,就能知道它的厉害。

现在,这些武器装备大多退役了,更新换代了更先进的武器。导游调侃:俄罗斯最不缺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是资源,另一个就是武器。

就是这些退下来了武器,如果给了伊朗这样一些国家,也还是香饽饽,并且,立马就会成为地区甚至世界军事强国。

室内展馆里,以历史战争场面油画为背景的各个展厅,真实地再现了苏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战争场景: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等经典历史战役和珍贵历史场景,展示了苏俄辉煌的军事史。

展馆的陈列物,有各个时期的军旗、勋章、轻武器、军人服装及战利品等,我还看到了彼得大帝时期行军用的小床。

特别是二战时期,缴获的法西斯德国的战利品最多:有不少轻武器、德军军刀、许多十字勋章。还有攻克柏林时,缴获的帝国大厦上的纳粹国旗和国徽。我估计,这大概是缴获纳粹德国最重要的战利品了。

在展厅二楼的显眼位置,悬挂着攻克柏林时插到帝国大厦上的苏联红旗。我认为,这是最珍贵、最有纪念意义的一件展品了。

现在,俄罗斯“胜利日”红场阅兵,最前面举着的就是这面红旗。

最后我们来到一个能容纳三、四百人的小礼堂,我们坐在台下一排排座位上,欣赏着台上播放的苏联时期影片的片段,《列宁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静静的顿河》等我们中国人熟悉的电影片段。电影片段切换之间,舞台上就出来几个俄罗斯男女青年跳舞表演,还下来邀请过道两旁座位上的游客起来一起跳舞,气氛热烈而欢快。让我们感到俄罗斯很了解我们的心里。

最后,列宁和斯大林的扮演者走上主席台,和大家见面留影,我们纷纷上去与这两位“伟人”合影留念。

随大团参观完后,机灵的导游小王一看,也没有别的团队进来,就和馆内那个小导游申请了一下,说我是军事爱好者,特意来此参观武器,想让她再给讲一遍。

这位来自齐齐哈尔的小姑娘,很是爽快,热情而不厌其烦地又我给讲一遍。

其实,导游就是给我一个人讲解,因为基本就是我一个人在专心地听,那三位女同志就是跟着走走,随便拍拍照而已,大概,这是我有生以来享受到的最高待遇了。

导游讲解俄罗斯武器

说实话,就是再讲一遍我也记不住。不过,我对几件武器印象还是深刻的,这和我以前就了解这些武器也有关。

“萨姆—2”型防空导弹,这是当时苏联支援给我们最先进的防空导弹,我们英勇无畏的解放军空军部队,就是用这种导弹,第一次击落多次入侵我国领空的绰号“黑鸟”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开创了用导弹击落高空侦察机的先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大大灭了美国的嚣张气焰。现在也已功成名就,隐退江湖了,但历史不忘记它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米格—21战机,当时是最先进的战斗机,抗美援朝期间,中苏空军就是凭借这种飞机的强大空中优势,创造了著名的“米格走廊”的辉煌战绩。

我国当时的歼七战斗机,就是根据“米格21”型仿制出来的,长期以来,歼七战斗机是我军的主力战机,据说,现在还没有完全退役。

苏—27战机,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曾是苏联最先进的“三代半”战机,也是我国购买俄罗斯最多的一款战机。

曾经在巴伦支海上空上演的“空中手术刀”事件,使其名声大震,就是现在也不落伍。俄罗斯最先进的苏—30,苏—35战机,也都是从“苏27”演变而来的。我国最先进的歼11,歼16也都是从苏27演变而来的。

现在,尽管中国、俄罗斯都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战机服役,但苏—27战机,在两国空军中仍然没有退役。可以说,苏27是战机中的常青树。

苏—27战机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雕像

我们出来后,在博物馆东侧小门的前面,塑立着库尔斯克号潜艇的雕像。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之一,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曾被誉为“航母终结者”,然而,不幸的是0年8月12日,在巴伦支海参加军演时,发生爆炸,舰上多名官兵全部遇难。

当我离开时,再次回望军事博物馆,那座潜艇雕像是那么的显眼——一个民族不仅要展示曾经无尚的荣耀,更要昭示曾经惨痛的教训!

2.“世界是你们的……”

我们五人“打的”前去与参观莫斯科大学外景的大部队会合后,领队小王让其他团友在大巴上等十来分钟,他带着我们几个去莫斯科大学拍些外景照。

我们五人来到了莫斯科大学前的马路上。

莫斯科大学,我们也许并不了解,但毛主席说过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那么的。你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句话我们大部分人应该耳熟能详。

这段话,就是毛主席出访苏联,于年11月17日,会见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大学讲的话。

这段名言,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努力拼搏,实现梦想。就是现在朗读起来,仍然充满感情而富有哲理:青年人永远是最鲜红的太阳,永远是的未来的希望。

我们看到的尖塔型主楼,是全校最高建筑,共有36层,塔尖高米,塔尖上是一个9米高的镀金五角星。

莫斯科大学是俄国著名教育家罗蒙若索夫于年创办,迄今为止,该校已有13人获得诺贝尔奖。

莫斯科大学的全称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在世界也久负盛名。

莫斯科大学外景

麻雀山观景台

我们又过了一条宽阔的马路,来到莫斯科著名的“麻雀山观景台”,麻雀山是莫斯科的最高处。站在这里可以俯瞰莫斯科河及莫斯科市区。给人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难怪当年拿破仑曾站在这里,豪情万丈地说:“谁说我个子矮,我比麻雀山还高!”

这时候,天完全暗下来了,所有的美景都交给了夜,辉煌的灯火便成了唯一的主角。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不管去到那里只能拍照留个纪念。

同样是麻雀山,拿破仑到此留下了那句传世名言,而我们这些匆匆过客只能是到此一游……﹙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作者:郑才化德第二中学高级教师化德县作协副主席乌兰察布市作协会员近年来,在有关报刊、电台、杂志及各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多篇(首),其中,部分作品曾获各种奖项。

◆游记

郑才—我的俄罗斯之行(一)

◆游记

郑才—我的俄罗斯之行(二)(三)(四)

◆游记

郑才—我的俄罗斯之行(五、六)

◆游记

郑才—俄罗斯之行(七、八、九、十)

◆游记

郑才—俄罗斯之行(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来源:作者供稿

主管:中共化德县委员会宣传部

主办:化德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化德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室

投稿邮箱:hdxwl

.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ms/2006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