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地理 >> 电影传奇ldquo莫名其妙rd
二十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的羽翼还很稚嫩,国际形势却并不乐观。资本主义阵营对我们实行封锁,苏联又与我们决裂;而在遥远的欧洲,有一个朋友却向我们伸出了橄榄枝。她,就是阿尔巴尼亚。这个面积只有拉萨那么大的国家被我们称作是一盏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面对孤立,她和我们共同反对“苏修”,我们则节衣缩食给她巨额援助。
“郑恩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外文学研究员):我们从年开始,到年,终止对阿的援助为止,我们对阿尔巴尼亚援助的总金额,达到人民币多个亿,那个时候人民币合美元的比价是1.2元人民币一个美元。军事援助不算。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霍查,是这个“社会主义明灯”的掌灯人,40岁以上的中国人也许对他还有印象。在苏联与我们交恶的年代,是他跟我们结成了坚定的同盟。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中国和阿尔巴尼亚这对同志加兄弟,就像在呼吸着同一片空气。
一批来自阿尔巴尼亚的电影走进了国门,它们代替了苏联电影,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食粮。它们叫《海岸风雷》,叫《地下游击队》,叫《宁死不屈》,叫《第八个是铜像》。
中国人看着阿尔巴尼亚人的电影,从来没有这么亲切过。因为,和中国电影一样,那里面都有贫苦却乐观的老百姓,都有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甚至都有给鬼子当走狗的民族败类。
“郑恩波:阿尔巴尼亚人这种顽强的骁勇的精神,和中国人民是一致的,和我们中国人抗敌精神是一致的。所以阿尔巴尼亚电影在中国为什么能够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唤起我们中国人感情上的共鸣,在审美上达到共同欣赏的程度呢,主要就是这方面的原因,有了共同的遭遇,共同的经历,和我们民族的这种共同的传统的感情是相一致的。
共同的遭遇和共同的情感,让两国的电影人在银幕上创造了共同的英雄。我们的英雄这样表达对信念的坚持:向我开炮!为了新中国冲啊!
他们的英雄这样表达对胜利的信心: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阿尔巴尼亚电影里的口号开始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流行,就像中国电影里那些我们经常脱口而出的台词。人们用它互相鼓励,用它自我调侃,用它表达对理想的憧憬。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听得懂这句口号,却看不懂这些充满口号的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尤其让人看不懂。
“德里特洛.阿果里(本片编剧):《第八个是铜像》中很多人物都是真实的,他们是科尔察市的一些地下游击队员和科尔察附近山区的游击队员。那个被塑成铜像的“第八个”,就是根据一个政委的真人真事创作的。
作者是留苏作家,按理说,留苏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中国人不会感到陌生,可由他编剧的这部电影却很让中国人迷惑。
“维克多.吉卡(本片导演):观众从影片的开始就看到了主人公的铜像,知道主人公最终是牺牲了的结局。像这样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的影片要吸引观众是非常不容易的。
把结尾放到开头,这样的电影并不少见,可要把一个正常顺序的故事打乱成七段,这样的电影倒真不多见。即使听了导演和演员们的介绍,也未必能听明白。
“罗伯特·恩德莱尼卡(饰演捷马尔):导演当时是利用这七个人不同的回忆,在易卜拉欣去世的一个周年的日子里,把他的铜像送到纪念他的地点,这个路程中的回忆来反映整个易卜拉欣的英雄事迹和他的一生。
在每段回忆前都特别注明了人物的名字:第一位是铜像的兄弟、卢斯丹;第二位是教师;第三位是雕塑家;第四位是医生的女儿阿尔玛;第五位是铁匠,铁匠实际上也是一个地下工作者,是地下游击队的成员;第六位是雕塑家,他实际上就是医生的儿子,后来雕塑了这个铜像;第七个是孩子,孩子没有什么回忆,就标注了“大家”二字,也就是所有人共同回忆最后一场战斗,孩子通过大人们的回忆了解这位英雄的事迹。
这也许是阿尔巴尼亚第一部从头到尾都用了闪回手法的影片。阿尔巴尼亚人没问题,中国人理解起来可有点问题,拗口的人名,闪回的镜头,让人弄不明白。
那我们不妨按照故事的正常顺序再来说说:
游击队员易卜拉欣来到村里,白天给老百姓分盐,晚上开会研究打鬼子。国民阵线分子得到消息,包围了屋子,打伤了易卜拉欣,易卜拉欣被送到城里疗伤,伤好了又进山打鬼子,最后英勇牺牲。人们为他塑了铜像,并把铜像抬到了他的家乡。听上去,情节简单得就像一句宣传口号。可是,不按顺序讲,而是让七个人跳着讲,简直有点儿没事找事。
“爱尔萨.丽拉(阿尔巴尼亚歌手):这部影片将现实与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人们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因此对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不太了解、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观众来说很难看明白,会有莫名奇妙的感觉。
就是这个词——莫名其妙,喜欢看电影的老观众都记得,当年那个人人知道的顺口溜里有一句:“阿尔巴尼亚电影某名奇妙”,就是从这儿来的。
阿尔巴尼亚电影是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是搂搂抱抱朝鲜电影是又哭又笑越南电影是飞机大炮中国电影是新闻简报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的幕后故事关于中国百年电影的记忆——光影记忆Ⅱ,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独家采访呈现,来看老一辈影人怎么拍电影,以及他们的人生故事。5月-9月每月两场露天电影放映坐着马扎磕着瓜子回味几乎已绝迹的胶片电影每月两场口述影像观摩一百位老影人口述资料只有中国传媒大学24号楼能看到的绝版口述影像了解详情,点我点我点我
露天电影报名,点我点我点我
▽
版权归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所有文章均源自本中心所采集口述史料
转载请联络编辑获得授权
历史,是战壕里的战士被雨水浸泡一夜的焦灼历史,是海外的学子受新中国召唤回归的信念历史,是爷爷奶奶被迫离开家乡时车站的死寂历史,是爸妈忙碌一天后躺在床上看书的惬意……这些鲜活的历史,有时听来,就像故事,而其离奇程度,更甚于故事,但是对于我们,这不是故事,这是教训是经验。他们现在,被收集、保留在这里,中国传媒大学24号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