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廉江儿女多壮志革命忠骨埋橙乡

发布时间:2021/7/3 12:45:02   点击数:

  位于廉江市石角镇山底地区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廖伟英摄

  

  

  

  

  “在近百年艰辛的奋斗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党建经验、斗争经验、执政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以及经受挫折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几代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治党治国的宝贵精神财富。”3月下旬,廉江市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干部培训班上,揭海业坐在讲台上上党课。

  作为廉江市委党校的老师,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向村干部讲授党史知识。但相同的是,每一次说起关于廉江的革命故事,他都仍像第一次授课时一样满怀崇敬,神情激昂。在他看来,认真学习党史既是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廉江市随处可见。学习党史,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党的优良作风,在这座红色底蕴浓厚、从来不乏英雄儿女的革命之乡已蔚然成风。梳理那些革命遗迹背后的尘封往事,翻阅那些故纸堆中的先烈事迹,每一次回顾都令人动容。

  ●南方日报李廷睿

  粤桂边纵队

  成立于长山镇鲫鱼塘村村中子弟为解放事业洒热血

  廉江市长山镇鲫鱼塘村西南一片平坦的草地上,一块铭刻着“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的纪念碑巍然耸立,园区周围郁郁葱葱,庄严而宁静。年8月1日,粤桂边纵队在这里宣告成立,意味着粤桂边区人民武装力量跨进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是在领导下,战斗在华南粤桂边区的人民武装。它是在华南抗日纵队的组成部分——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此后,它与活跃于粤东地区的东江纵队一起,成为当时岭南地区的两支主力部队。

  解放战争中,粤桂边纵队以粤桂边区为作战区域,横跨粤西、桂东南、桂中南及桂西南的39个县区(市),同时派出主力部队支援粤中地区和桂滇黔边区的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后期,粤桂边纵队打通了从高雷地区到十万大山的走廊,使粤桂边区根据地连成一片,为配合南下野战军进行粤桂边战役,为解放粤桂边区以及解放海南岛作出了重大贡献。

  “粤桂边纵队成立时,发展了大约2.5万名战士。后来,参加了解放湛江、南宁等地区的战斗,广西一部分和海南岛的战役也都有参加。”廉江市长山镇文化站站长揭育春介绍,年10月,粤桂边纵队建制由成立时的6个支队扩大到8个支队,覆盖地区包括广东湛江、廉江、茂名,广西等地,粤桂边纵队密切配合南下第二、第四野战军,展开围剿国民党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的粤桂边战役。经过浴血奋战,解放军共歼敌17万人,俘获喻英奇、陆学藩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多名,其中粤桂边纵队英勇作战,共歼敌2.4万多人。

  “揭氏子弟不少人参与了解放战争,很多人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廉江市长山镇路带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揭育耀说,粤桂边纵队在长山镇打了几次战役,牺牲了近60名战士。

  如今,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已经远去,但那些为了国家解放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人民心中。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粤桂边纵队成立旧址被评定为湛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和湛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塘交通情报站

  投身抗日救治伤病员21人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中塘村位于良垌镇西南面,距离国道线仅2公里。这里曾是南路革命中心地区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塘村有21条自然村被列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老区村庄。

  抗日战争时期,中塘村成为大塘抗日联防区的核心区。该村村民积极投身革命,建立交通情报站,做好人民武装和地方工作人员的给养、伤病员救护等工作。新成立后,中塘村有21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烈士遗志,更好地教育子孙后代,在中塘村党总支部书记全王新的发动下,该村外出乡贤和村民集资多万元,于年在村中建起了中塘革命纪念馆。纪念馆主体建筑占地约平方米,分为革命史展览馆、党员培训室和青少年活动室等。

  走进革命史展览馆,可看到“中塘慨况”“抗日斗争烽火”“解放战争风云”等多个展板,展览内容丰富,史料充足,图文并茂,见证了中塘村革命斗争历史。

  此外,相隔1公里的中塘烈士陵园也维修翻新,由祭扫广场、烈士墓区、纪念碑、松柏花园、停车场等组成。主体墓区长眠着17名中塘村革命烈士,占地平方米,纪念碑高9米。目前,该村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已经成为缅怀先烈的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每年吸引众多党政机关和游客前来参观。

  中塘村下辖24条自然村,总户数户,人口人。其中,中塘村党总支部现有党员89人,下设自然村党支部7个。近年中塘村党总支部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凝聚党群力量。

  年以来,中塘村探索连片化党建,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了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全王新介绍,连片化党建按照“地域相近、优势互补、填补短板”的原则,积极消除村、企业和学校党支部的行政界线,打破以往以支部为单位的独立局面,推动党员组织生活融合共建,实现阵地资源共享、服务资源共享。同时,连片区内创新“三会一课”形式,党支部开展集中学习培训以及党员“岗位奉献、创先争优”“老党员讲党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中塘村党总支部还通过连片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凝聚合力,共同调解连片区内各村社会矛盾纠纷,特别是村与村之间的矛盾纠纷,实现社会管理共建。年6月以来,共成功化解村与村之间矛盾纠纷积案20多宗,有效促进连片区内的和谐与稳定。

  廉江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认为,中塘村连片化党建的逐步推进,是一项固本强基的创新务实之举,筑牢了基层堡垒,激活了组织末梢,实实在在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大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山底老区

  廉化陆博边革命中心历经大小战役多场

  山底,一个被广西陆川、茂名化州合围的“飞地”,面积约33平方公里,住着1万多廉江人。这个革命老区是廉江市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石角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成立,这里也是廉化陆博边的主要游击区和革命活动中心。年,湛江市首部红色教育电视纪录片《从山底出发》播出,即以山底地区革命斗争史为素材,再现山底红色历史,激励人奋发图强、砥砺前行。

  山底老区是廉化陆博边(廉江、化州、陆川、博白边区)主要游击区和革命活动中心、粤桂边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是石角镇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所在地。

  红色基因是石角山底地区最深刻的历史人文烙印。山底地区曾进行各种大小战役多场,田头革命地下交通站遗址、山底刘付宗祠、化北独立大队成立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每一处都见证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山底老区现有村庄39条,村内尚存有田头革命地下交通站遗址、山底刘付宗祠、化北独立大队成立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有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的山底(化北)革命纪念馆。目前山底(化北)革命纪念馆为湛江市党史教育基地、湛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是党员我带头。”建红色教育基地时,村中老党员纷纷将军用毛巾、水壶等自家纪念品捐赠出来,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的担当。“留下来的‘老古董’,见证了革命时期的烽火岁月。”村中老党员说,希望前辈保存下的这些宝贝,能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勉励后代人积极进取、造福社会。

  “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石角山底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的根本依托。”石角镇山腰村党支部书记刘付正介绍,为保存、传承好这份基因,石角镇在山底红色教育基地成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讲解员3名、专业技术人员2名,并对历史资料作进一步搜集整理,扩大了展区和展品展出面积。

  尖仔村革命遗址

  革命志士英勇抗日书写浴血奋战光辉一页

  位于安铺镇西南部的尖仔村地处九洲江南岸,是老马村委下辖的自然村。革命战争时期,尖仔村革命志士英勇奋战,有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为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书写浴血奋战的一页。为继承革命传统,缅怀先烈的贡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尖仔村打造了抗日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

  利用老区红色资源优势,尖仔村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老区变成投资“新热土”,旅游景点的打造给革命老区注入了发展新活力,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走进尖仔村口,弧形牌坊犹如张开的双手喜迎来客,“抗日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红色的大字在米黄色墙上格外显眼,红色的党旗和五星红旗分列两边,鲜明突出。红色纪念馆、文化馆整齐有序、文物丰富;宣誓广场宽敞整洁、绿树环绕;菠萝蜜树硕果累累。迎宾园、初心园、礼园、思源园、孝园、碉楼、尖子湖,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景点次第分布。

  “家门口变‘网红’景点,每天都有人拍照。”尖仔村村民林小恒笑着说,多亏了如今的好政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家过上了原来不敢想的新生活。

  “我们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点,规划建设老马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突出产业支撑、乡村特色、悠闲田园,让尖仔的‘风景’变‘钱景’。”廉江市金融工作局驻村扶贫干部龙杰斌说,通过产业扶贫,尖仔村6户贫困户已于去年全部脱贫。

  “以前无人知晓,如今变成了网红打卡点。”谈及尖仔村的变化,安铺镇老马村委书记伍泳高兴地说,今年清明节假期,尖仔村吸引了各方游客前来游玩赏景,乡村旅游焕发了新生机。

  近年在推进安铺特色小镇建设中,安铺镇注重红色党建的挖掘和打造,在精准扶贫挂点单位廉江市金融工作局的大力支持下,老马村委会进行整体规划打造,特别是以“1+8”(一望无际的花海+八大游学景点)的人文理念,倾心打造了尖仔村特色旅游景点

  人物

  关泽恩

  学生时代投身革命牺牲在异国

  年2月27日,关泽恩出生在廉江县城东街号,祖籍廉江县一区黄墩村。他的父亲关维敬以邮政为业。

  年秋,关泽恩考入廉江中学读初中,参加学校的秘密读书会,阅读了《宣言》《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书刊。

  年3月,南路特派员黄学增派员周永杰到廉江,领导廉江革命活动。关泽恩是革命运动的积极分子,同年4月加入,成为在廉江县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关泽恩组织成立了“廉江县学生联合会”和“廉江县青年同志社”等进步群众组织,并担任了这两个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年夏,他代表廉江县学生联合会出席广东省学生代表大会。

  年秋,初中毕业的关泽恩到广州执信中学求学,成为执信中学党小组的主要成员。期间,他结识了同在该校读书的廖承志,两人志同道合,并结拜为兄弟。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东的反动派疯狂捕杀员、革命群众和进步学生,关泽恩被通缉,他与廖承志等人被迫辗转至日本东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关泽恩参加了中华留日青年会,致力于旅日支部工作,积极从事反日同盟活动。

  年春,关泽恩遭受日本政府的无理干涉和迫害被驱逐出境。不久,关泽恩与廖承志一道到达上海,在反帝大同盟工作。这期间,关泽恩介绍廖承志参加。同年7月,关泽恩在上海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10月,经何香凝和廖承志多方营救获释。

  年冬,党组织派关泽恩去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和叶剑英系同学。年,关泽恩转到列宁学院与董必武、陈郁等同志一起学习。期间参加组建列宁学院支部工作,是支部的主要负责人,为发展壮大在苏联的组织做了大量工作。

  年下半年,与关泽恩一起在苏联学习和工作的同志先后回国,关泽恩仍留在苏联,后在苏联壮烈牺牲。年5月,关泽恩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黄平民

  廉江第一名党员身死高州

  出生于年的黄平民,又名式民,号忠靖,今廉江市塘蓬镇八元塘村人。黄平民生性沉着敏慧,自小就抱负不凡,勤奋好学,尤爱书法。11岁时,他随父母迁居于石岭合江村。小学毕业后考上省立高州中学。“五四”运动爆发,他在高州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示威游行,立下救国救民的伟志。年,黄平民高中毕业,考上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半公费生。

  在法国巴黎半工半读期间,黄平民发奋学习、努力工作同时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政府丧权辱国的斗争。

  年,黄平民在巴黎加入,成为廉江第一名党员。随后,旅欧支部派他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年初,黄平民离苏回国,到两广区委军事部,在部长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期间,黄平民参加了省港大罢工,并参加了北伐战争。

  广州起义时,黄平民率领赤卫队攻占广州伪公安局思贤分局。起义军主力撤出广州时,黄平民率领卫队英勇阻击敌人,腿部受伤。伤好后,到香港出席广东省委扩大会议。

  年4月,南路特委成立,杨石魂为书记,黄平民等5人为委员。特委决定派黄平民回廉江工作。黄平民回到廉江,深入发动群众,狠狠打击了土豪劣绅的气焰。廉江革命形势很快好转,党组织和农会、工会等革命团体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8月,黄平民任南路特委书记,他提出,特委今后要深入基层,扎稳基础,积累力量,等待时机。在他的主持下,特委作出了南路暂停暴动的正确决定。

  年11月6日,黄平民出席在香港召开的广东省委扩大会议,被补选为省委候补常委。会后,黄平民随陈郁、李鹏到广州、江门检查工作,然后返回湛江主持特委工作。12月,由于叛徒出卖,特委机关被敌人破坏,黄平民为通知其他同志转移,不幸被捕,牺牲于高州城东门。

  黄平民牺牲后,广东省委撰文悼念,称赞黄平民是“南路党的负责者,工农群众的领袖”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来源:龙哥风景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dl/2122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