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是老一辈国人很熟悉的名字,因为几十年前曾作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好朋友,经常出现在报纸和广播中。但是在欧洲就不然,她给人的印象是低调的,悄无声息的,以至于往往被人们忽略或遗忘。
的确,被称作“山鹰之国”的阿尔巴尼亚面积小人口少,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海陆空各路的进入性都比较差,很可能是你公干出国一百次都未必想去的地方。
可羊哥这些年偏偏和她做了邻居,而且去那边串门绝不止三四趟了。于是有了一个发现,别看她在欧洲默默无闻,对很多国人却有着异乎寻常的诱惑力。
每次朋友来都会问起阿尔巴尼亚,都说想去走走看看,毕竟是看着他们的电影长大的,电影里的很多情节至今还如数家珍。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雕像
就这样,羊哥陪着朋友们几进几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把阿尔巴尼亚的名山胜水几乎走遍了。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几次和当地人的随意攀谈,让羊哥了解了一个质朴鲜活、个性十足的阿尔巴尼亚。
二战后的冷战时期,阿尔巴尼亚虽然站队在东方阵营,但同东方首领前苏联以及毗邻大国前南斯拉夫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因而,当时的中国才把她奉为反修前哨,“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
国家历史博物馆阿尔巴尼亚的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60%,可以说是个穆斯林国家。记得一次在餐厅点菜,我们小心翼翼,怯生生地询问有没有猪肉时,侍者很爽快地回答“当然有”,根本不忌讳我们的用词。这让我们恍然醒悟:别看这里穆斯林多,但并不需恪守伊斯兰教法,没那么多清规戒律。
阿尔巴尼亚人的性格朴实,有时也很幽默。一天在去吉诺卡斯特的途中,遇到一个英语流畅的阿国“兄弟”,太太感谢他的热心相助时顺便问了一句:为什么这里的人们都像你一样这么友善,却有很多阿尔巴尼亚人在雅典干坏事呢(小偷小摸)?面对如此近乎冒犯的问题,对方的回答坦然大方,还透着幽默:因为坏人都出国了。
针对阿尔巴尼亚奔驰满街跑的现象,我们不止一次发问:都说阿尔巴尼亚还很穷,人均收入很低,可为什么街上的奔驰车那么多?得到的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我们阿尔巴尼亚人喜欢奔驰,但那些不只是二、三手了,七八手的都有可能。
我们的所见所闻从各方面印证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昔日的“明灯”正在向正常国家转变。尽管基础差起点低,但他们政府务实,坚持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并且对外国观光客入出境尽量提供便利。
所以,只要有这个国家的情结,就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长驱直入,去看望那里的“同志加兄弟”吧!
至于哪些地方最值得去,羊哥推荐三个去处,保证能满足好奇心。首都地拉那自不必说,再就是两个别处看不到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培拉特和吉诺卡斯特。提起地拉那,五十岁以上的人耳朵都能磨出茧子,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在市中心斯坎德培广场一带,可以见到整洁的市容,井然的秩序,繁荣的市场,欢快的面容,还有车水马龙。但到了偏一点背一点的地方,会发现破屋陋巷比比皆是,让人心生迷惑,到底那一面才是真实的?
培拉特的美誉“千窗之城”早已尽人皆知,那里除了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的白色古民居以及呈几何图形闪烁其间的无数窗洞可能留住你的脚步,还有一座任人攀爬城墙、没有迁移城中居民的古要塞,也会让你大开眼界。
这里有一个小秘密,就是那个常被遗漏的景观:站在要塞上向西看,可以见到对面山坡上5个特大的英文字母“NEVER”。原先,前两个字母的顺序是反过来放的,即“ENVER”,那代表阿劳动党原领导人霍查的名字(恩维尔),把它高悬在上以示对其的尊崇。而今天,阿尔巴尼亚人决心纠正这一历史错误,用“NEVER(永不)”来表达永远拒绝个人崇拜和一党制。
远山坡上隐约可见"NEVER"
清晰可辨的“NEVER”
看过电影《宁死不屈》的人都知道,吉诺卡斯特古城和古堡就是故事的发生地和取景地。它因为城中约座全部由石块建成、由岩石片铺就屋顶的古民居,还赢得了“石头城”的雅号。而位于古堡之下的地下藏身系统被称作“冷战隧道”,是当年阿尔巴尼亚秉持孤立主义政策时用作防备核攻击和保护阿共领导层的暗室密道,前些年刚作为特色景点向世人开放。
无论去过多少次,阿尔巴尼亚在羊哥眼里,依旧是那么原汁原味,那么与众不同。兴许,再过一两年也会火爆起来,但愿她的清纯本色不变。
(订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