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不忘初心寻足迹,牢记使命再出发青马学员赴
12月6日,为传承革命精神,提高党员干部爱党爱国热情,激励青年自觉肩负责任使命,湖北大学第四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以下简称“青马学员”)赴红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学员代表合影
全体成员首先前往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为其敬献花篮,并在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学员代表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带班老师的带领下,全体成员参观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以序厅大型雕塑“大别雄风”开篇,以尾厅“将军摇篮”结束,按照历史时间顺序,生动地展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十年红旗不倒的悲壮历程及其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馆中运用多样新颖的声、光、电、幻影成像等艺术形式,给予学员们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冲击,充分展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光辉和艰辛历程。
▲参观鄂豫皖苏革命历史纪念馆
朴素、忠诚、勇敢、坚毅,这是董必武先生的家训,也是留给我们青年一代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参观董老的故居,全体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董老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法制建设奠基人的伟大光辉的一生,体悟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内涵。
下午,在带班老师的陪同讲解下,全体成员参观了七里坪革命遗址长胜街和列宁小学,并在红安县档案馆内与馆长辛向阳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辛馆长以红安历史沿革为基点,从为什么红安能做到党组织不垮,武装斗争不断,革命红旗不倒以及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等方面,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与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大家上了一节生动丰富的革命历史教育课。
▲学员参观革命重镇七里坪
▲学员参观列宁小学
▲座谈会现场
参观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这一次的红安之行让人难忘,大家获益匪浅,感慨良多。
红安的红,是被鲜血染成的。这片不大的土地,是孕育了多位将军的摇篮,更是无数共产党人英勇奋战、前赴后继的地方。这里曾响起过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呼喊,更回荡着共产党人革命的呼声。通过本次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了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信仰的力量。
忆往昔峥嵘岁月,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带领中华民族革命胜利;看今朝,我辈青年定能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用智慧和汗水演绎青春的硕果。
——新闻传播学院祁泉
当我听到红安在解放后,原本的48万人口,只剩下34万,而这牺牲的14万人里,只有两万多我们知道名字的时候,我想起那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尤其是在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的时候,听到讲解员说起很多烈士牺牲的时候不过二十岁出头,我的心更是咯噔了一下,我们今天能享受这平和安定的生活,能坐在教室里学习,都是因为曾有这样一群青年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我也真切理解了红安为什么由黄安改名,因为这片土地的确是被无数英雄烈士的血染红的!加入青马之初,我便深深被这样一句话打动——信仰就是没有理由的,有理由的是交换。这些为了共产主义牺牲的英雄烈士们,他们的信仰也是没有理由的,只是纯粹坚定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我们也应该不断磨练自己,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学院吴莎
今日的红安县红色学习之旅短暂却充实。在烈士陵园前向纪念碑鞠躬并重温入党誓词时,一种历史更迭、后代继承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前有红安烈士的英魂鼓舞着我们,是敢为人先不怕死的大无畏;如今是时代的召唤激励着我们,是后浪不懈奋斗实现理想的革命激情。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长征路,“铜锣一响,四十八万”,无数英勇人士前仆后继,红安县牺牲的十四万烈士用他们“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感化着我们,而我们新一代马克思主义青年更是要以前辈们为榜样,将其事迹精神内化为自身学习工作的动力,真学真懂,不忘初心,一直在路上;真信真用,牢记使命,我们再出发!
——外国语学院王贞懿
算上当初社会实践活动去过一次红安,这周青马班活动让我再次踏上这片红色土地,我和红安之间的距离更近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到,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锻造出位将领,在党的领导下,红安的百姓奋起抗争,为民族事业前仆后继,让红色精神从这里向四面八方传播,“朴诚勇毅,不胜不休”,成为他们始终保持的品格。红安县这片红色土地孕育出了一大批风云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前进征程添上了浓妆淡抹的一笔。我们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祖国的建设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涤非
经过一天在红安县革命根据地的参观学习,参观了烈士纪念馆,董必武主席的故居以及七里坪镇的长胜街,最后在当地档案馆和馆长亲切交流学习了“红安精神”。
“红安为什么这样红”,通过一天的学习,也渐渐明白了答案,红安之所以红,是因为被十四万英雄儿女的鲜血染红的,黄麻起义,反围剿,红安英雄儿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不为别的,只为解放劳苦百姓,只为推翻压迫的,只为以后能够过上好日子。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军民故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一个个牺牲的红安军人,都在诉说着“红安精神”。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们作为“青马工程”的学生,更应该缅怀先辈,牢记使命,努力学习,并以自身为表率,弘扬“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彭明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的浮雕和题词,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红安的英雄儿女们在国难当头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时代。二十六年红旗不倒,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无数革命先辈们在红安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篇篇悲壮激越的历史篇章。
董必武先生的书房中,“朴诚勇毅”四个光辉的大字格外醒目,朴素、忠诚、勇敢、坚毅,这是董老留给我们青年一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更警醒我们,了解和牢记革命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如今我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深刻地体悟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内涵,将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内化于心,立足群众、服务群众,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
——哲学学院孟德雨
红安之行,是对那段斗争岁月的深入探寻;纪念馆、档案室,尽管尽力用各种形式记录与表述,也难以概括红安十四万先烈热血留经的每一处痕迹。红安的红是汹涌的,也是延绵不绝的。极具信念的红安人民在不断斗争、革命,在对新中国美好愿景的追求下前仆后继。回顾历史,红安的人民用他们的精神意志作为指导,作为武器,在抗战,抑或是在疫情期间,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日回顾历史,了解红安,体悟精神,望日后指导实践,为人民奉献。
——资源环境学院刘扬
这次参观,给我触动最深的就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一进入馆内就被里面的场景震撼住了,巨大的浮雕,逼真的立体墙画无不呈现着一段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丛林里闪着火光,星火燎原,火光一片,冲天的呐喊、紧攥的拳头,黄麻人民冲进城中,开始了艰苦卓越的革命战斗。墙上的图画,鲜红的字迹,一尊尊烈士遗像,十四万英雄儿女的生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革命先烈不畏艰难险阻,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一意干革命的无私奉献精神,使我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人在战斗,有的甚至一家人都投身到革命中来,他们感人的英雄壮举,我们将永远不能忘记!
——楚才学院孙淑颖
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登记在册的烈士有人,仅红安一个县就牺牲了14万人,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有人,出现了戴克敏、郑行瑞、戴季伦三个“满门忠烈”悲壮家庭。先烈们的大无畏精神,犹如巍峨的群山、浩荡的江河,永世长存,将永远激励广大党员、全国人民爱党爱国,紧跟党的十九大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教育学院李紫薇
上中共党史课的时候徐老师讲过将军县的故事,一直想有机会去看看。今天终于如愿,尽管下着雨,冻的直哆嗦,但是这是颇有意义的一天。
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到董必武先生的故居,再到革命重镇七里坪,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和岁月,都有它的革命光辉和艰辛历程。
在革命陵园,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一幕幕革命画面仿佛重现在眼前,那些冲锋陷阵,舍生取义,牺牲自我的先烈,其实很多都只是二三十岁的青年,因为心中有党的信念和信仰,所以忘记了自己,忘记了生命。
之前读过董老的资料,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赋诗吟唱:“革命原非为个人,支持群众得翻身。”他不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
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红安的革命烈士和全中国的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应该不忘历史,继往开来,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欣悦
今天我们来到了“将军县”红安县,“两百位将军,同一个故乡”。我们不禁感叹于红安这个地方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气息,在这里,走出了一群伟大的、红色的人。
想起之前上党课时,老师就给我们谈起过这里,今天真正的来到了这里,走进展馆,了解历史,我们感触颇多。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些本该列放烈士英雄们照片的地方,并没有看见他们英勇的面庞。讲解老师告诉我们,那个年代很少有照片,这里的很多图片也都是靠其他人的描述而作出的画像,但有些烈士,没有照片,也没有能记得他们长相的人,就只好用这样一幅由巍巍大别山、杜鹃花和五角星组成的图片来代替。
我几乎能想象到当时的情形有多么惨烈,但是在心痛惋惜的同时,我也决定以后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了自己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将朴诚勇毅的伟大精神贯穿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资源环境学院胡子妤
循着先辈的足迹
接受先辈精神的洗礼
切身感受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
此次红安之行
会让这群积极向上的青年人
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丨叶劭珂
通讯员
祁泉
审核丨刘妙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