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小海说史龙岩这18座建筑的历史故事,
龙岩是一座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
那些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
更是饱含着故事
一起来走近龙岩城市这18座历史建筑
领略它们的故事和风采。
这18处旧址中,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闽西工农银行旧址
建于中华民国(年)
新罗区街心广场东侧
该旧址原为龙岩商人李连斋开办的“泉利”布店。年9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在此筹建闽西工农银行,同年11月正式开业。闽西工农银行是在革命根据地金融建设中创办较早、时间较长,办得较好的红色股份制银行。该旧址见证了闽西红色金融的建立,也是研究红色金融的重要实物依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2-红四军司令部暨朱德旧居
建于中华民国(年)
和平路62号市政府大院内
该旧址原为龙岩县图书馆,建于年,坐东朝西,通高11米。年6月5日,朱德在此主持军事会议,并与毛泽东、陈毅等共同制定了七月分兵计划,对当时红四军开展军事斗争、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年6月19日,红四军第三次攻克龙岩城后,司令部设于此,军长朱德住在二楼。年龙岩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设此。该旧址见证了朱德在龙岩的革命活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教育意义。03-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旧址新邱厝
中华民国
中城北门和平路32号
该旧址始建于明末,原为明崇祯刑部左侍郎王命璿府第,年邱洽重修。年6至7月,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设于此,毛泽东、贺子珍等居住在此。毛泽东在此召开调查会,修改《土地斗争纲领》,签发红四军六月布告,与朱德等决定红四军七月分兵计划。年6月,毛泽东在此签发修改的土地革命文件,成为中国土地革命纲领性文件的策源地。该旧址户主之一邱锡英先生,曾任龙岩旅台湾花莲同乡会会长,因此该旧址也是重要的涉台文物。年,该旧址被征用作为龙岩博物馆。04-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
建于年
新罗区虎岭山闽西革命烈士陵园内
该纪念碑于年奠基,年10月落成,为纪念闽西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二万余位革命先烈而建。碑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碑高25.38米,碑顶为浮雕月亮、云彩图案,碑身南北面各有“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阴刻鎏金楷字,碑座四面镌刻邓子恢、张鼎丞、魏金水、伍洪祥题词,四周垒叠三层栏杆及地面全部为汉白玉和花岗岩辅砌而成。年8月,国家民政部将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列为全国重点革命纪念建筑物之一,该纪念碑成为市区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05-闽西国共和谈签字旧址龙岩县商会
六角亭
建于年
街心广场北侧区工商联内
该建筑建于年,坐东朝西,建筑通高3.5米,为六柱两门砖栏式六角凉亭,三合土砖木结构,顶部为三合土攒尖顶。年7月初,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代表邓子恢、谢育才等在龙岩县商会同国民党闽西当局就闽西南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具体事宜进行谈判,并于7月29日在该亭举行签字仪式,正式达成协议,实现了闽西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该建筑见证了闽西近现代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的过程,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作用。06-新罗第一泉
约明万历十七年(年)
东城街道龙川东路下井巷北
该泉为地下涌泉,始发现时间不详。古代先民用大条石围成一个日字型大水池,溢出的水,又围成一个略高于水面的大洗涤地,水池四周围砌成像古城一样的石墙,留东西两个出入口,池顶盖有瓦片,为群众遮风挡雨。明万历十七年(),知县吴守忠题写楷体“新罗第一泉”石碑,民国三十年,张策安题写楷体“新罗第一泉”石碑。该旧址是龙岩著名的八景之一“双井流泉”所在。07-东街挺秀塔
建于明万历九年(年)
沿河路小溪桥东该塔建于明万历九年(),清乾隆四十年()重修。该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砖塔,通高12米,占地面积42.8㎡。各层用砖迭涩三层出檐,攒尖顶。1~3层外壁各有碑刻,每层交错设二个拱门,一层门朝西,塔身二至三层外壁共嵌有八块石碑刻。顶层曾遭雷击,年修复。塔建筑精美,体现了龙岩地方塔建艺术特色。08-红四军三打岩城军民祝捷大会旧址
中山公园
建于中华民国(年)
东城街道中山公园该旧址位于公园西北侧,为一广场,占地面积平方米。年6月19日,红四军第三次攻克龙岩城后,2万多军民在此集会,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发表重要讲话。该旧址于年扩建,搬迁拆除旧建筑,首期建设工程1.26公顷,同年6月建成对外开放。09-闽西列宁师范暑期学校和平堂
建于中华民国(年)
松涛小学内
该旧址由龙岩绅士杜连茹建于年,坐西朝东,中轴线依次为:灰坪、大门、前厅、天井,后厅,后厅左右各有侧门一,土木结构平房建筑,原占地㎡,现仅存㎡。年6月,中共闽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举郭滴人为特委书记。同年7月,闽西列宁师范暑期学校在此开办,在中央苏区红色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10-松涛擎天塔
建于中华民国(年)
东城街道中山公园内
该塔建于年,坐西朝东,通高13.50米,底层直径4.25米,建筑面积9平方米,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空心砖塔,二层东、南、北嵌石额“擎天塔”各1方,每层错位设二个拱门,塔檐用砖垒叠三层,葫芦刹顶。塔内设木梯可至顶层。年后多次修复。该塔是龙岩中心城区唯一民国时期塔式建筑,体现了民国时期塔式建筑艺术特色。11-北门石应岳故居
建于明
东城街道和平路48号
该旧址又名柱国第,坐西朝东,为三进二厢房土木结构平房,约建于-年间。原建筑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现仅存二进平方米。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前厅,灰坪、中厅。中厅面阔三间,进深5米,通高6米,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石应岳(-),字钟贤,号介峰,龙岩县北门石厝人,一生不畏权势、惩治贪官,是明代后期著名的谏官,与海瑞齐名。柱国第是龙岩市区除新邱厝之外,另一座重要的明朝名人故居,在海内外石姓乡亲中具有重要影响。12-东街四口井
建于宋淳化年间(-)
新罗区政府大楼右侧
该井又称学宫井,原为宋代龙岩学宫内建筑之一,单眼石井泉,明以后改为四眼四泉。该井深约3米,井壁石砌圆形,井泉直径各为0.5米,为龙岩市区内现存最古老的民用水井。13-龙岩基督教堂西门堂
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
九一北路23号
龙岩基督教堂西门堂由美国基督教协会厦门公会牧师夏礼文等选址在西门岳顶依山而建。一层为会议室,二层为教室,三层和四层为办公室,五至七层为客房。大楼右侧建有二层的礼拜堂,为基督教信徒活动中心。龙岩基督教堂西门暨闽西基督教培训中心,是龙岩市唯一一座聚基督教传播和培训为一体的活动中心,体现了政府提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该建筑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14-西宫巷水慎楼
建于年
中城街道兴门居委会2组西宫巷40号
该楼属于民居建筑,又名霞辉楼,坐北朝南,由印尼华侨苏水慎建于年后转售于郭清娥。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巷道、外大门、灰坪、大门、正厅、厨房。外大门为拱形门,外大门右侧设有半栅栏式水泥围墙,大院中央为玻璃天窗,二楼右侧窗外的建筑结构呈弧形。该建筑外形精美,建筑独特,具有东南亚建筑风格,是龙岩城区为数不多的异域风格建筑之一。15-西宫巷学仁楼
建于中华民国年
中城街道兴门居委会3组西宫巷54号
该旧址由郭学仁所建,坐西朝东,为单体回廊式二层土木结构,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大门、灰坪、内大门、前厅、天井、后厅,共有20间房,是当地近现代建筑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16-女子培德中学旧址
建于中华民国
龙岩二中内
该旧址由美国公会厦门分会建于年6月,年4月由人民政府接收改为龙岩二中。坐南朝北,为单体骑楼式外通廊砖木结构,每层原有教室4间,办公室1间,共10间,现仅剩教室6间。该建筑是美国政府利用援助国民党政权的“美援”,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刻的反面教育意义。17-闽西烈军属子弟学校
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城街道虎岭居委会龙津路8号该学校现称“红楼”,为建国后龙岩唯一的一所烈军属子弟学校。学校坐落在半山腰上,坐东北朝西南,为单体二层楼砖木结构。中轴线自西南向东北依次为:阶梯、大门上、楼道、楼梯,通向二楼,共4间教室。该学校是当时最好的学校,体现了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闽西老区人民的关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18-郭滴人烈士墓
建于年
中城街道北门居委会虎岭山革命烈士陵园内
该烈士墓原址在陵园北侧,年10月19日建成,后因陵园布局重新规划,移到西南侧,年4月重建。墓址坐西朝东,为方形讲台式,后为大理石碑座。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台阶、大理石墓围、墓碑、碑文。墓址四周及地面全部为大理石及花岗石铺砌而成。该墓成为市区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上是中城单元的18处历史建筑。除此外,中心城区共收录了处旧址,包括红坊、东肖、江山等区域,看过这些古建,希望大家提高历史建筑保护意识,传承传统文化,留存城市记忆。来源:龙岩网
编辑:刘掬泓
校对:吴晨倩
监制:夏秋月
往期精选回顾:
小海说史建瓯:三年国都史,曾经的福建第一州小海说史
莆田人的骄傲!福建历史上第一位书法家,《深慰帖》名留青史小海说史
泉州人千年的口音尴尬从何而来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峡通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