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拉那 >> 地拉那发展 >>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亚欧光缆建设记6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
——亚欧光缆建设记
许小济
前言
1、亚欧光缆工程介绍
2、蒙着面纱的伊朗
3、五访土耳其
4、丝绸途中的中亚五国
5、神秘的高加索三国
6、异国风情俄罗斯
俄罗斯虽然没有参加TAE,但我在去中亚、东欧等国时,都要在莫斯科转机,并且我还参与了有关俄罗斯的其他工程,所以我去过那里多次。去过俄罗斯的人很多,但我去时正值苏联解体后的几年,与现在的俄罗斯还是有很大差别。我就说说我对俄罗斯那时的感受吧。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5亿。俄罗斯具有异国情调,气候寒冷。从飞机上往下看,一进到俄罗斯,如是夏天,满眼绿色,大片的森林。如是冬天,则是白茫茫大地,浩瀚的冰雪之川。植被真好!
宽阔的莫斯科
莫斯科城市气魄很大,到处可见成片的树木,简直就是把森林挪到了城市。许多白桦树,直直的,高高的,汽车飞速驶过,树疤就像眼睛似地一眨一眨的。
道路非常开阔,路边的楼房相距甚远,看上去有些空旷。汽车不少,特别是市中心,经常塞车。一次,我们去机场,居然需要提前4个小时就走。那里豪车并不很多,拉达等非常普及。各种基础设施非常好,电力充足。
莫斯科到处可见名人纪念碑,彼得大帝的雕像,列宁纪念碑,马克思纪念碑,都是气势恢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1美元太大
莫斯科的地铁站是公认世界上最漂亮的,华丽典雅!车站设计造型各异,大理石的雕刻,壁画装饰,各个都像艺术展览,美轮美奂!地铁很深,在电梯下面往上看,望不到头,一般要转2、3次才能到达地面。
(地铁站,莫斯科)
苏联解体后,卢布对美元贬值飞快,简直是一天一个价。原来卢布比美元都值钱,0.6卢布就可换1美元。94年8月我们访俄时,要用卢布才可换1美元。再往后我都不知涨到了多少?
地铁车票便宜的难以想象!我们5人进了地铁,拿出1美元买车票,售票员居然说美元太大,找不开!我们说没关系,她却一直摇头,不肯接受。没有办法,我们又返回地面,想找个换钱的地方。
看到路边有一小摊在卖小商品,我们想向她换点儿零钱,给她一美元,她也直摇头,意思是太大换不了?!太不可思议了!她看我们实在为难,就拿出一把卢布要塞给我们,我们给她美元,她还是坚持不要。那时的俄罗斯人还真实在!
我们想起带的小礼品,拿出了两个丝绸手绢给她,她终于高兴地收下了。她给了我们一把卢布,终于解决了我们的难题。就那一把卢布,我们坐了好几趟地铁也没花完。
那时的卢布就是这样,完全不值钱!再往后的几年,更是夸张到了用卢布买纸铺墙,都不值!我至今还留有几十张那时的卢布,留作纪念,千元大钞,上面印有列宁头像。那时的卢布总是更新,上次用的,下次去就不能再用了。所以我们换钱都不敢多换,反正是越晚换,越便宜。
(过期卢布,莫斯科)
莫斯科懂英语的人不多,我们想找地铁站,问了几个人都摇头听不懂。好不容易,看到一位穿着大衣的长者,从一个大门走出,像是个知识分子,我们上前询问,他也是摇头,意思是听不懂。
我们拿出纸来,给他画图,用一条线表示地面,下面画了一列火车,嘴上还模仿着火车的声音,咣当,咣当,呜---,他笑了起来,终于明白,一指方向,告诉了我们,彬彬有礼。我们大家议论在这儿说英语,还不如说中文呢!
商场东西很少,货架空空如也,吃的东西非常匮乏,主要就是红菜汤和面包,肉很少。
在自由市场也是没什么东西,我看有的人在手里捧几根黄瓜,有的人拿几头蒜,在那里叫卖。有人在那里卖画,油画画的真棒,绝对是有功底的专业画家画的。我看上一幅白桦树的风景画,犹豫半天,当时抠门,又嫌太大不好拿,就未拿下,至今我还后悔呢。
最惨的是有人穿着很旧的老式军装,在那里出售勋章!这些当年的最高荣誉,就这么轻易地贱卖了吗?令人心痛!
不过,他们虽然吃的较差,但他们的基础设施很好,有住房,一般的医疗基本免费,教育只花很少的钱,衣服也不用总换,所以生活还能过的下去。
红场列宁墓
莫斯科的红场如雷贯耳,当然要去,那里是俄罗斯的社会政治活动中心。但实地一看,地方不大,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列宁墓是红场上最重要的建筑,陵墓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
地面上的部分就是中央检阅台,台子不高,与天安门城楼相比,真乃天壤之别。两侧的观礼台也均低矮。
列宁陵寝位于检阅台下。参观列宁墓,约有几人排队,庄严肃穆。遗体安放在水晶棺材内,其透明程度,好像没有玻璃一样。保存完美极了!
列宁安详地闭着眼睛,好像睡着一样。身上盖有红色党旗。灯光强烈,照在列宁的大脑门上,观看距离很近,光线明亮,看上去比毛主席的遗体清楚许多,感觉他们二十年代比我们七十年代的遗体保存还好。
那时听说德国人要高价买走列宁遗体,后来未成。如此,恐是马列主义的悲剧。
(红场,莫斯科)
红场内的一角是英雄冢,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等历届领袖都葬于此。斯大林好像是后来移到了另一个地方安葬,不过也在红场。
克里姆林宫是政府办公场所,允许公众参观,真是不错!由此可见他们比较开放。那里有一堆古老的建筑群,非常好看。圣-瓦西里大教堂最具特色,象洋葱头似的,是俄罗斯的象征,叹为观止!
近距离地观看了中央会议大厦,想起过去读过苏共中央在此楼内的争斗故事,既觉得有趣,又感到历史的沧桑,不胜唏嘘!
俄罗斯的对外管理相当严格,我们去电信公司开会,每次都要扣留护照,会谈结束才归还我们。这在其他国家我从未遇到,比如美国的ATT,日本的KDD等。不知在俄的其他部门是否也如此严格?
穿戴好看方便
红场检阅台的对面,有个很大的商店,多是高档商品,物价较高,看到有貂皮大衣,各种宝石等。俄罗斯的姑娘非常喜欢貂皮大衣,一位负责接待我们的俄罗斯电信公司的姑娘,个子很高,人也漂亮,一头金发,也是穿了这么一件,她很自豪。她说是她当新娘时买的,既漂亮又实用。我看也是为她增色不少,貂皮大衣非常适于寒冷地区的姑娘。
在入门处,不论是政府大楼,还是剧场,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衣帽间,专门有人管理衣帽存放。你把衣服交给他们,他们给你一个牌子,上面有编号,管理的井井有条。人多时,还要排队。
那里天气寒冷,他们外出都要穿着厚厚的大衣御寒,但到了楼内就只穿单衣,那里的能源丰富,屋内供暖充足。所以经常看到男士只穿衬衣,女士只穿裙子,外边套个大衣,进出都很方便。
五个机场转机
从北京去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均无直达班机,都要从莫斯科转机。可莫斯科机场有好几个,我知道的就至少有5个,从1号到5号,按号排列。按照过去的规矩,2号是国际机场,其他都是国内机场。但苏联解体后,很多国内机场变成了国际机场,所以到底去哪个机场倒机,常常容易搞错。有的机场相距甚远,在城市两头,相距达多公里,乘坐出租车,还需近2个小时。
我有两次在莫斯科转机,居然碰到了同一司机,他开一辆奥迪,上过大学,学的是航空动力,因嫌工资太低,现在开车。人很热情,能说点儿英文,可算半个导游,人很健谈,他夫人是他大学同学。一路他愿与我们闲聊,说点儿俄罗斯普通市民的生活情况。看的出来,他是属于比较崇尚自由的人,不喜欢上班坐办公室的生活。
莫斯科天气寒冷,车子稍停一会儿,玻璃前面就结上一层冰。因此,他就在车内放置一大瓶子水,时不时地浇在挡风玻璃上,化开冰冻,继续开车。
道路上很干净,积雪都在路旁。他说这是用一种扫雪车,象是推土机,角度是45度,车子一边向前开,一边就把厚厚的雪扫到路边,随下随扫,效率很高。虽然雪很大,从不封路!后来我看北京一下大雪,高速就封路,很不方便出行,不知为何不能引进一些这种扫雪车?他开的车又快又稳,临走,递我一张名片,说下次用车,打电话给他,随叫随到。
第一次在莫斯科转机,是中国驻俄使馆的人员来接,我们住进了使馆。使馆面积很大,不知是否为世界上最大的使馆?汽车至少有好几十辆。使馆内有一大片湖,湖面上可见有天鹅在游荡。使馆内的宾馆,供临时客人居住,我在那里吃的早餐,喝粥,咸菜,还不错,但进出太麻烦,不方便出行,以后我就不去了。
去莫斯科转机多了,我就去找一位叫宫伟的东北人。他说他已在俄14年,先在俄罗斯留学,后来开了一家欧亚宾馆,我很愿意去他那里居住。条件虽然一般,但比住宾馆实惠,60美元一天,包吃包住,车接车送,全管了,最大的好处就是满足了我的中国胃。
转机多了,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一次回京,在莫斯科的候机室,座位很少,许多人都不得不站在那里。我看见有一人用风衣蒙着头,躺在长椅子上睡觉,真不像话!我一看就知是个中国人,那时中国人都穿那种米色风衣,几乎人手一件,我也曾有一件。
我马上来气,一把将那风衣掀开,果然是个中国人。我说这么多人站着,你怎么还躺着?!他“啊”了一声,抹了一下眼睛,见我瞪着他,自知理亏,什么也没说,灰溜溜地走了。
我在国外最反感这种人了,给中国人丢脸!那时我正在看一本解思忠写的《国民素质优思录》,说的就是中国人的种种不端行为,深有同感。人的素质,精神才是第一位的!
战斗的民族开俄航
俄罗斯的飞机,大多都是伊尔飞机,又大又蠢,比较粗犷。苏联人喜欢喝酒,有时在飞机上也喝,机舱内充满了酒气。一次,碰到他们有人过生日,他们又喝又唱,在飞机上走来走去,大声喧哗,全然不顾其他旅客的感受!
天气恶劣,他们也照常起飞,倒是基本准时。碰上气流,机上颠簸的很厉害。有时突然忽悠一下不知下降了多少米,已有失重感觉,有人都大叫起来。这种情况遇到过好几次,所以乘坐俄罗斯的班机,我多少心里有些阴影,可也没有办法。去那些苏联国家,基本都是要乘坐俄航,好在大多都是有惊无险。
他们开的飞机,落地很重,咚的一声!每次落地之前我都是提心吊胆,揪着心。落地之后,才放下心来。那时,我们全体乘客都会报以热烈掌声,庆幸安全落地。他们真是一个战斗的民族!
彼得大帝的旧都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在十月革命前曾是俄国首都,就是彼得大帝的旧都。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一度更名为列宁格勒。但年后,崇拜彼得大帝的俄罗斯人又把那里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相比莫斯科,我更喜欢这个城市。建筑雄伟华丽,大有沙皇时期旧帝国的风貌。夏宫冬宫都是必去之地。
夏宫毗邻芬兰湾畔,波罗的海对面是芬兰。夏宫宫内房间很高,吊灯华丽,壁画精美。御花园有几十个喷泉,上百个金色雕像。冬天冰雪覆盖大地,树上挂满雪花,虽然也美,但喷泉不能喷水,花园也无鲜花盛开,可惜我只去过一次圣彼得堡,且是冬天。我想,那里的夏天一定会更好看。
冬宫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昔日是沙皇皇宫,后来成立了博物馆。它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与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齐名。里边东西实在太多,目不暇接!
因为时间有限,我简直是一路小跑地去看那些名画。许多著名画作我早就看过画册,耳熟能详。这次亲眼目睹了列宾,伦勃朗等大画家的真迹,令我激动不已!
可惜的是时间太短,只能匆匆浏览而过。现在国内的博物馆是重藏不重展,只能算是收藏馆,而不是展览馆。我们的许多名人画作,比如齐白石,徐悲鸿等的作品都很难见到真迹,多少年来才拿出部分作品展出一次。看真迹和画册,差别好大!
战争英雄
人们爱说俄罗斯是个战斗的民族,我看所言不虚,有其道理。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辉煌的战争史,他们也以此为傲。他们那么大的疆土,当然不是唾手可得,都是当年驰骋世界的结果。
所以,他们那里战争题材的各种雕像,纪念馆,遗物等都保存良好,他们对英雄也特别崇拜。
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位于莫斯科城外,远远就可看到一个高高的标志性塔。纪念馆面积很大,外面有不少高大的雕塑,有当年的坦克和战车等。最为醒目的是展出大厅,楼梯又宽又高,拾级而上,迎面是巨大的彩色图案,前面摆放着众多英雄照片,让人崇敬,令人震撼!
(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圣彼得堡)
苏联情结
普希金城,滴血大教堂,名人墓地,许多值得参观的地方。海军博物馆,登上阿芙乐号巡洋舰,想起当年看的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炮打冬宫,其中的许多经典画面和台词,我几乎都能背出,现又亲眼见到,感觉非常亲切。
我们这一代人在小时候受到苏联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各种小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母亲》,电影“列宁在十月”,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列宾的油画“伊凡雷帝杀子”,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餐馆“莫斯科餐厅”,,,俄罗斯情结,数不胜数!
苏联对我的父辈那一代人或许影响更大。解放后,我们基本是按照苏联的模式来进行建设。包括政治体制,工业,农业,军工,教育,科研等等,,,都是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筹建的。后来,中苏论战,彻底决裂,我们才真正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艺术殿堂
芭蕾舞堪称俄罗斯的国粹。主人安排我们去看了一场芭蕾舞,名字忘了。可惜不是天鹅湖,天鹅湖是我的最爱,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绝对是芭蕾舞剧的顶峰!
剧场不大,上面有两层包厢,我们坐在一层,设施简陋,座椅也很小,是个很普通的剧场,那天周末,座无虚席。
尽管看不懂剧情,但只看其优雅舞姿,特别是那位主角跳的特别轻盈,舒展,真是极大的享受!大家观看都鸦雀无声,非常入神。跳完一幕,又报以热烈掌声,最后谢幕多达4、5次。他们家家户户,每个月,甚至每周都有去欣赏芭蕾舞,听音乐会的习惯。
(芭蕾舞剧场,俄罗斯)
俄罗斯的马戏团也是一绝,值得一看。大型猛兽,老虎狮子,在演员的调教之下,跳火圈等,看的人是惊心动魄。几个小丑,幽默滑稽,令人捧腹大笑。
主人为欢送我们,晚宴去了一个比较高档的餐厅。吃的一般,但那几个人的小型演出,使我们近距离地欣赏了他们的舞蹈,他们的歌唱。饭后他们还拉我们一起跳舞,开始我还有点儿羞涩,在他们的带动下,后来才逐步放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热情欢快!
(餐厅内的小小表演,俄罗斯)
一天晚上散步,听到一个教堂里面有钢琴声,我们就信步走了进去。原来是有几个人在那里演唱,虽然听不懂在唱什么,但他们音色很好,有高音,有低音,还分几个声部。下面只有零零星星几位观众,有大人有小孩,他们都一声不吭,每唱完一段,大家就热烈鼓掌,无论唱的人还是听的人都很投入。
特别是有个小孩,可能也就六七岁,在他父母的鼓励下,献了七次花。我不知他们是什么关系,但感觉他们都非常享受这样的氛围。我想,从小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艺术修养肯定很高,待人也懂礼貌。
艺术是最触及灵魂的,我认为,只有会欣赏艺术,才能真正懂得人性!
(小教堂内的演唱,俄罗斯)
俄罗斯是个战斗的民族,对英雄特别崇拜。他们是有些傲慢,其彼得大帝时的辉煌,深厚的文学和艺术素养,都是他们骄傲的资本。在国际舞台上,他们独立自主,具有大国风范。老大哥在经济上的衰落,令人惋惜!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知道将来还会怎样?对于俄罗斯的实力,他们的资源,他们的基础科学,他们的军事力量,千万不能小视!他们的艺术底蕴,小说,绘画,音乐,舞蹈,,,不服不行!不去不知道,我的苏联情结,居然是那么强烈,深深地影响了小时候的我。我看,苏联对新中国,特别是对我和我们父辈那一代,从体制,意识形态到基础建设,影响都是巨大的!
(...待续)
编者按:《我眼中的丝绸之路——亚欧光缆建设记》,是许小济先生近期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中国邮电部年发起的亚欧光缆(Trans-Asia-Euro,简称TAE)工程建设的点点滴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风光趣事、国际工程建设中的艰辛与愉悦。许总是中国最早从事国际海陆缆建设的前辈,也是我投身国际通信业的领路人,亦师亦友。现我要来他的大作在海带网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wendidi.com/dlnfz/20553.html